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日常生活再生波澜。此时,陕西的“三峡大坝”进入关键时期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立城之本。这个距离西安边界70公里、历时七十余年的世纪工程——东庄水库,正式截流戗堤成功合龙。这标志着,它已全面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


在“以水定城和以水定人”下,它对西安和咸阳“城运”有何影响?


工程:陕西的“三峡大坝”


2021年10月21日,随着最后一车块石料倾泄而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戗(qiāng,音“锵”)堤成功合拢。


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库容上,这个集防洪减淤、供水、发电和生态改善于一身水利工程,未来将成为渭北高原的“高峡平湖”。那么,为何说它是陕西的“三峡大坝”?


数据显示,该工程总投资154.34亿:陕西单体投资额最大、陕西库容最大和坝高最高水利工程。


①库容:占全省36%,可进全国前列


总库容达32.76亿立方米

已超过目前“西北第一大水库

安康瀛湖水库(26亿立方米)


相当于15个西安水源地——黑河水库

占全省1098座水库总库容36%。

在中国已投用水库中,可进前30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中国目前大型水库库容量◎制图/城记智库


工程中国第一坝高,长近百公里




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230米

(相当于80层楼高,锦业路摩天楼高度)

目前全国大坝最高的水库工程

三峡大坝坝顶的高程,为185米。


整个水利工程完工后,

东庄水库的库区长度将达97公里

(相当于从铜川到秦岭南五台)

以及面积达7.3万亩的水面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东庄水库与西安、咸阳等关系◎制图/城记智库




③治理:更高防洪标准,确保“两个百万”


通过拦蓄洪水、调水调沙,

使泾河下游防洪标准

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使渭河100年一遇洪水

削减为50年一遇

确保西咸渭三市九县区近150万人

8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数据显示,工程投运50年,将减少入渭泥沙30亿吨,减少入黄泥沙25亿吨。工程多年平均供水量4.3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发电量2.85亿度。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25万吨。


从进度上来看,工期如下:


2018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2022年9月浇筑大坝第一仓混凝土;2023年开工建设东庄水利枢纽供水工程;2025年11月下闸蓄水,首台机组发电;2026年12月实现主体工程完工。


历程:70年的世纪之路


它为何堪称“世纪工程”?梳理时间线,它历时七十年,有六个大节点。


第一次,五十年代初。为解决关中渭河下游的防洪和灌溉用水问题,在泾河峡谷进口段建设大型水库设想提出。1956年,选定在礼泉县东庄二级开发方案,目标为“以防洪、灌溉为主”。


第二次,六十年代初。三门峡水库造成渭河下游严重淤积,洪水危及西安安全,“治黄会议”上明确“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方针。1965年,提出在礼泉建设东庄拦泥库规划。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因现实情况,三门峡水库至今争议巨大◎NEWS


第三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七十年代起,再次开始勘察设计,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对东庄坝址进行踏勘,并召开泾河东庄水库技术讨论会。1982年,提出选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第四次,1990年至2000年。部省合作,全面开展前期工作。1991年3月,确定“防洪、减淤、灌溉、城镇供水以及发电等综合利用”目标。


1995年8月,完成相关报告总投资概算54亿。1996年4月,鉴于投资较大、难以筹措,将开发目标调整为“以灌溉、供水为主”,解决关中严重缺水问题。此时,总投资减至39亿。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东庄水库规划图◎NEWS


第五次,2000年以后。2001年10月,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调研报告完成,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目标为“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及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次,实质性工作。2010年5月,陕西省全面重新启动东庄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在2014年和2017年,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和生态环境部环评审批。2018年6月,准备工程全面开工。


从各项指标和影响力来看,这个历时70余年的东庄水利工程,是继郑国渠、泾惠渠之后在泾河上建设最大的控制性工程。


巨变:新的“郑国渠”?


水和水利工程,是城市兴替的标志。


最著名的,莫过于“郑国渠”——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关中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兴建于公元前246年。当时,韩国惧秦,遂派郑国入秦,藉此耗秦人力资财。


没想到适得其反,秦国强盛至此奠定基础——《史记》称“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郑国渠的线路情况◎NEWS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郑国渠目前依旧发挥功能◎NEWS


2016年11月8日,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郑国渠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那么,它为何“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及改善生态环境”?这与三门峡水库有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门峡水库造成渭河下游严重淤积,洪水危及西安安全,国务院高度重视。


1964年8月“治黄会议”上,确定“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方针,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在泾河,修建拦泥库缓解三门峡水库淤积的思路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东庄水库规划示意图◎NEWS


从历史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大型工程,都将深远影响未来无数年。


从更长远角度来看,“东庄水库”也将是一个新的千年工程。它将和“引汉济渭”一样,成为陕西新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水利工程之一。


“七普”之后,中国版图日益明晰:人口持续向南部和东部聚集,中西部人口外流是大趋势。对北方而言,西安是北方“压舱石”之一。


这里,我们将目光回到“大长安”——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当时的西安和咸阳,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城。如今,“以水定城和以水定人”时代,“东庄水库+引汉济渭”工程投用,一个真正的“新长安时代”将向我们走来。

西安以北的“三峡大坝”:创造多个陕西之最,为何少为人知?

东庄水库与引汉济渭,形成南北双星

◎制图/城记智库


“西安+咸阳+引汉济渭”,两城水资源总量将超50亿立方米……这其中,还有“雨变”时代。


未来“西安+咸阳”,人口即使超2000万,人均水资源也堪称“北方最佳水资源”(见:《真正的城市大事件》)我们,更应该“一盘棋”思考城市一体化、人口和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陕西   西安   渭河   关中   史记   库容   水利工程   水资源   枢纽   生态环境   洪水   下游   中国   水库   工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