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湛江夫妻靠一台车衣机,将儿子培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这种老式缝纫机,在湛江叫做“衣车”,曾是过去湛江家庭的标配,也是嫁女时流行的陪嫁。六七十年代,衣车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很多孩子从小是听着母亲的车衣声长大的。

一对湛江夫妻靠一台车衣机,将儿子培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湛江的衣车,华南牌和蝴蝶牌比较出名。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少有衣服卖,都是自己买车车,或给别人车。那个时候,一辆衣车养活一家子人的事经常发生,所以衣车的作用真是挺大的。

一对湛江夫妻靠一台车衣机,将儿子培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老一辈的人还记得,在赤坎民主路中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对夫妻。丈夫从小儿麻痹症,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短的脚还是尖尖的。他们两夫妻是麻斜人,从80年代中到2005年左右,车衣服近20年。由于丈夫有残疾,常常踮着脚裁剪,令人印象深刻。

后来,一直到市场上卖衣服得多了,没人车衣服了,又开残疾人三轮车搭客。就这样,他们辛苦而艰难地生活着,将一对儿女健康养大。其中儿子特别争气,在这样困难的家庭环境下,考上了上海交大,后来还考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读硕士,现在在美国硅谷,年薪30万美刀。

一对湛江夫妻靠一台车衣机,将儿子培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飞鸟哥还忆起自己的母亲,也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左右,一直在麻斜街改衣服。就靠做这个工,当时收入比他当教师的爸还高。那个时候,海军的衣服是很珍贵的,很多当兵的拿军装出来(怎么拿的不知道,肯定是合法的),改成在地方上可以穿的便服,甚至连军呢大衣也改了。

拆改军装是很辛苦的,大家想一下,质量很好的军装,要拆线,再改装,要细心,又要力气。这些兵哥哥装军装改了之后,一般是寄回家乡给亲人们穿。

一对湛江夫妻靠一台车衣机,将儿子培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因为车衣挣钱可观,飞鸟哥的母亲到现在还埋怨他爸,说他90年代初,只看见多一点点钱,就满足了,不安排她到学校当工人,搞得她现在还是农村户口没有退休金。不过,因为母亲勤勉做工,飞鸟哥家里几个孩子都非常懂事,长大了也算是有了一点成绩,还是值得欣慰的。

像这种艰苦奋斗维持生计的夫妻很多。记得10来年前摩的还流行的时候。我坐过一位大姐的摩托车,她说老公就靠做摩的佬,供三个孩子上了大学,每个都考上了一本重点!说起孩子,她无比的骄傲自豪,仿佛这些年的辛苦都值得了。我心里对她很是佩服,下车时还特意多给了10块钱的小费。

看到这部衣车,我还想起了蚊蚊姐前几天讲的一件事。一个带着一个不到一岁孩子的女人,在赤坎百姓村德兴花园出人民大道路口处,推着一辆三轮车,做点小生意,卖凉粉。这么热的天,孩子就一直放在婴儿车上,她不时会去查看孩子怎样了。就这样,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做点收入微薄的生意来补贴家用。

一对湛江夫妻靠一台车衣机,将儿子培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据了解,这女人还有一个小孩,二年级左右,一到放学就来帮忙,三个人围着这一辆小三轮车。这车,就是一家人的经济支撑了。不过,她的大女儿虽然才八九岁左右,但已经很懂事了,帮着妈妈卖凉粉,一点都不娇气。

由衣车和这个卖凉粉的女人,我又想到了那些出身非富即贵的二代,他们拥有非常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什么反而成不了才,甚至在成年后变成了“巨婴”,烂泥扶不上墙呢?这说明,在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中,给予太多的爱,给予太多的包办,未必是一件好事。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反而不如疾风中的劲草坚强坚韧,你说对吗?(撰文:虎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麻省   德兴   小费   夫妻   台车   凉粉   美国   军装   飞鸟   理工大学   懂事   辛苦   家里   儿子   母亲   衣服   年代   孩子   女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