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也是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于是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屯堡文化


明代以来,历史的风云把安顺卷入了纷飞战火之中,朱元璋为率疆一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陇大寨,征南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就此平地了安顺地区,紧接着两路大军直捣云南,元梁王败死,战事也宣告结束。但没几年,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兵第二次“调北征南”,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

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调北征南线路图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它历时六百多年,还保存自成一统的文化体系,充分体现了自我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人们无不为之赞叹和惊讶,产生震撼。在屯堡人的认知里,外面的世界在飞速的进步着,而自己在以蜗牛般的速度进步着;在外界人的认知里,自己在不断的进步着,而屯堡人却一直停滞不前,但也因这样屯堡人才保留了自己的魅力!

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屯堡文化


那么屯堡人不同于其他的的民族的地方有哪些呢?

1、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在衣着方面,屯堡妇人的衣服以蓝色、绿色、白色和粉色为主,表现为大襟长袍,在领边、袖口缀以花边,着彩色腰带;在头饰装扮上,屯堡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钗,长簪大环;腕戴银手镯,耳配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所绣图案大多为农作物花卉、吉祥鸟和常见的鱼类、蝴蝶等;既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缠足,不紧身,体现了屯堡人的爱美之心,也表现其自由奔放的性格,既体现随军的简洁性,又展示了人物的美感和艺术性。

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屯堡服饰


2、屯堡人的住房主要是石板房,基础稳固,城墙较厚,到了一定的高度留有观察孔,屋顶用薄石板盖着,整栋房屋以石为主,村落的围墙也是用石头砌成,各幢民居用石头砌就高高的风火墙,构成了一座座坚固的城堡,这也是屯堡得名的原因之一。

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屯堡建筑


3、在娱乐方面也带来了独特的军乐形式——地戏。地戏的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穿战袍,腰插战旗,手握大刀长矛,曲目主要以征战故事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以打斗为主。其主体是中原一带的傩文化,唱腔为弋阳腔。就连地戏的伴奏也是一锣一鼓,节奏强烈,这些无不体现军旅生活的烙印。

屯堡文化——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不能进步

屯堡地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一切都在变化着,只有自己不变方能保存着原本的纯真和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小旗   弋阳   湖广   战旗   安顺   中原   文化   江南   战事   民居   田地   石板   明代   独特   魅力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