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中师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毕业生郭秀丽老师的文章《永远的师范》 。感谢《老师范的故事》一书编委会对我们的转载授权。《中师生》公众号正在筹备《中师生》公众号纸质版的编辑,并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永远的中师

原题:永远的师范

作者:郭秀丽

来源:《老师范的故事》公众号

1985年9月3日,我踏进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校园——呼和浩特师范学校,进入了普师79班,开始了三年的师范生活。其实,刚入校的我以及大多数同学,并不懂师范是什么含义。隐约听别人说,毕业之后可能要去当老师。9月10日,在学校的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有一位领导讲了话,当时是谁讲的我记不太清楚了。但这个讲话让我明白了,师范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慢慢知道了,进入这个校园,就是得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永远的中师

我们这一届是幸运的一届,在参加了一个多月的校园整理劳动后,十月份就入驻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开课后的第一个班会上,班主任白雅琴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进入这个校园,就意味着你是一名师范生了,就意味着你要有比别人更高的学识、更正的人品。她希望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虽然当时还不能很通透地理解那番话的深意,但“师范”两个字却开始印记在我们心里了。

永远的中师

当年白雅琴老师(右三)带领我们做化学实验

当时十五六岁的我们,用崔葆芬老师后来跟我们描述的就是:“女孩子是小黄毛丫头,男孩子是愣头小子,你们都特别的好学上进。”现在回想起来,崔老师说得也真是形象。那个时候,我们青涩,懵懂,不谙世事。我们也确实是原来学校的好学生。如果用今天时髦的话讲就是:肯定是上重点中学的料。但那个时候的我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只知道考住这个学校,就能有正式工作了,心里还是很自豪的呢。记得教数教的陈玉梅老师还常常“鼓励”我们说:“你们上的可是北师大呢!”一开始我们不大明白,后来弄清楚了,“北师大”就是铁道北的师范学校。毕业多年后聚会,陈老师还是不断夸奖我们,说:“你们要是上了高中,说不定好多人还真能考上北师大呢,你们是为基础教育作出时代奉献的一代。”对于这样的鼓励,我们坦然接受,心里甜丝丝的,觉得自己的老师懂我们、爱我们,就足够了。

永远的中师

与恩师白雅琴老师(前排左三)、徐兴民老师(左四)、乌力吉桑老师(中)、崔葆芬老师(右四)袁新春老师(实习,右三)重聚

永远的中师

崔老师说的没错,毛头小子,仔细看:前面同学的皮鞋是从后面同学脚上抢来的

永远的中师

昔日的黄毛丫头,30年后重聚首

师范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语基、文选、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心理学、教育学、数教、语教等这些文化课的学习,对我们来说不是难事。之所以说不难,一是因为我们确实像崔葆芬老师说的那样,好学上进(有点自恋哈哈)。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遇到了从来没遇到过的好老师。我们大多是从土左旗、托县、市郊来的。之前学校的师资水平较低,我们大多没接受过规范的教育。直到进了师范,我们才新奇地感受到,老师还可以这么有水平,有风范,所以大多数课程我们都学得是津津有味,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但是教师基本功的有些训练课程对有些同学来说,就成了难啃的骨头。有的同学怵视唱练耳,有的同学怵弹脚踏琴,有的同学怵画简笔画,有的同学怵普通话练习。怵归怵,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也都长进很快。在长进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诸多“轶事”。这些“轶事”,毕业后我们每每聚会都拿来回忆,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幸福源、快乐源。

永远的中师

毕业30年后,又在原来的教室相聚,激动着、陶醉着

永远的中师

30年后再回昔日教学楼,赶紧留下美好的瞬间,中间打电话的同学正在兴奋地联系恩师,催促他们赶紧到教室

永远的中师

30年后教学楼前好兴奋

永远的中师

30年后青春心依旧

永远的中师

30年重聚首,青春心中留

永远的中师

30年后在魂牵梦绕的教学楼前来一张师生合影

我们班的王宏就回忆了他的一个事情。他说:“教语基的张少华老师在辅导我进行普通话练习的时候,问我,‘王宏同学,你吃饭了吗?’我一听就懵了,这该怎么回答?如果回答吃了,我这个托县人哪会发那个“吃”的卷舌音,肯定不能过关。如果回答没,那我们那儿的方言音是me,也不能过关。可那个普通话的没音我真是不会发。怎么办,我想了想,就说:无。”

永远的中师

张少华老师(右)

王宏的这个故事每次都把我们逗得笑出眼泪来。

温林俊也回忆过他和音乐课陈俭荣老师的一件事儿。他说:“我那会儿最不愿意练那个脚踏琴。《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那首曲子考了好几次,也过不了关。我都不想考了,可认真的陈老师仍旧耐心地开导我让我多练,并且让我什么时候练好了,随时都能去找她补考。有一天,我觉得练得差不多了,就想趁热打铁找陈老师考试。那个时候已是中午了,但我想,陈老师不是说随时找他考试都可以吗?于是我就去了家属楼,找到了陈老师的家,敲开了门。陈老师开门的时候还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炒菜的铲子,一看就是正在做饭,从门外还能闻到他们家的饭香味儿。陈老师听了我考试的请求后,随即解了围裙,跟我去了琴房。那次我的脚踏琴考试终于过关了。后来一直到毕业后的好多年才想起来,当时不谙世事的我竟然耽误了老师做饭,吃饭。”

永远的中师

敬爱的陈俭荣老师(前排左二),我们都想您了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正是在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当中,老师们一点一滴的话语、行为浸润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因材施教的教学构思,诲人不倦的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的指导批评,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让我们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师”,什么是“范”。虽然那时的我们可能还不能特别清晰地表达出来,也不能特别强烈地感受得到,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种子,已经播撒在了我们这些小师范生的心里,并慢慢开始吸收营养,有了蓬勃欲出的动力。

永远的中师

军训结束和教官合影

永远的中师

军训结束留影(同学们的运动服是班主任统一从外校借来的)

永远的中师

仔细看,前面同学正襟危坐,后面同学调皮地笑,背后是有故事的

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在工作中大多能秉持在师范学习时候的惯性。在师范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精华,感受到的各科老师的以身为范,经过严格训练的各种基本功,都让我们热爱起了这个职业,也能得心应手地完成工作。即使多年后,有的同学换了工作岗位,但曾经在心底的那个种子 ,也一直在规囿着我们,引导着我们。上进时,它给我们鼓劲儿;浮躁时,它给我们警醒;疲惫时,它给我们动力;可能有功利的想法时,它又会在心里狠狠地刺痛我们,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个根本。可以说,那颗种子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里,已经长成大树。正是这些大树的支撑,使得各行各业的这些小师范生都能有回报社会的作为。不论职位职称高低,都奉行着那个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成了这一群小师范生和其他群体的一个核心区别。

永远的中师

哈素海春游,与马力老师的小儿子快乐留影

永远的中师

哈素海春游的快乐时光

永远的中师

哈素海春游,记不得为什么没和我们的老师合个影

永远的中师

姜乃福老师(前排左一)和我们在黑牛沟游玩

永远的中师

快毕业了,同学们气质明显变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永远的中师

师范姐妹靓影

永远的中师

乌力吉桑老师给我们的毕业赠言

后来,呼和浩特师范学校被并入呼市职业学院。我们这些小师范生很是难过,总觉得我们的回忆和精神失去了依托,心里甚至埋怨起了这种合并。齐平校长、白雅琴老师、乌力吉桑老师、崔葆芬老师,每每都劝慰我们说:有些改变,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能做的是,作为师范人,应该记录那段生活。让躺下的历史站起来,让尘封的故事活起来,让心里的精神放出光彩来,让我们的师范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师范人的心里,让师心、师魂、师风、师范能代代相传,永远!永远!

永远的中师

珍贵的毕业照,前排左起为罗琳老师、齐平校长、王又义老师、姜乃福老师、王庭奇校长、云占高书记、樊绍杰老师、张忠权老师、宝力道老师、陈玉梅老师,还有“躲在”第三排右边的张金龙老师、胡文俊老师

永远的中师

毕业20年后师生重聚

于是尊承师嘱写下了这些文字。

笔虽拙,但情永驻——同学情、师生情、亲情!

笔虽拙,但师道永存!

永远的中师

2020年疫情过后第一次亲情聚,我们的齐妈妈精神矍铄

作者、朗读者简介

郭秀丽,1985—1988年就读于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普师79班。现就职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永远的中师

顾 问:《老师范的故事》编委会

题 字: 索英镌

编 辑: 一群小师范生

朗 读: 郭秀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中师   呼和浩特   师范生   师范学校   前排   教学楼   师生   陈老师   师范   公众   年后   同学   老师   学校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