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入秋后,常听夜雨敲窗,淅沥缠绵。唯盼着,有一个秋高气爽蓝天高远之日,可以去登临仰慕已久的古观象台。

犹记当初第一次坐车经过建国门时,望见窗外古朴的高台建筑上一组青黑色大型天文仪器,心中不免好奇不已,难道这些古代观测天象的工具如今仍在使用吗?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心间久久不去。它牵引着我来到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古观象台下。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从建国门地铁站出来,走近绿树掩映的「北京古观象台」,北京东二环烦喧熙攘的车马声渐行渐远。来到古观象台才知道,原来这里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古台,还包含了精致小巧的三个展区,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以及中西天文学的交流。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明清钦天监办公地的今生

云来云往,时光游走,追溯起来北京古观象台正式建造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彼时,钦天监在原来的元朝太史院附近建造了观星台,并在台下陆续修造了紫微殿和晷景堂等房屋。

当我们走进观象台西侧的四合院时,只觉院里古槐参天,浓荫蔽日,四周绿草茵茵,树下的玉簪开得正欢,整个庭院格外恬静幽雅。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绿荫下散落布置着明代铜制‘浑仪’,元代郭守敬发明‘正方案’的复制品,以及汉代张衡发明‘地震仪’的复制品。紫微殿前摆放着古代观测恒星定时刻的“星晷”,观测月球方位变化定时刻的”月晷”。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这处以紫微殿为主的古建筑群,明清时期是钦天监办公的地方。如今,在紫微殿和两旁的东、西厢房设置了三个展览。

紫微殿中的「中国星空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展板上的图文引经据典,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等的天文研究成果。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殿内还陈列了宋代“水运仪象台”、“登封测影台”、“指南车”等古代先民们观象测时工具的模型。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东厢房中的「灵台仪象」运用了大量照片与说明,对中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让我们大概了解了古台所藏天文仪器,以及它们与家国命运密切牵绊,被拆分、归还和转运的历史。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西厢房中的「西学东渐展」展示明末以来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天文学融合碰撞的曲折过程。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满天星辰‘玲珑仪’


秋阳静洒紫微殿的阶前,晴光幽意闲远,却有些灼灼的闷热难耐。抬头仰望观象台上阳光熠熠,无遮无拦,实在让人望而却步,还是先到后院展区去看看吧!

葱绿的小院西北角,静静地安放着古代计时仪器日晷、圭表,庞大的石制计时工具经过时间的磨砺,渐渐有了沧桑的痕迹。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小院正中草坪里是青绿色原比例复制的明制浑仪、简仪。即使是复制品,这种有着地平、赤道、黄道三种坐标系统的古代天文仪器,仍然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动人心魄地精美绝伦。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最让人欣喜的是后院南端的“玲珑仪”。这个复制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创造的新式天文仪器,具有浑象之外形又有浑仪之用途,集多用途于一体。

玲珑仪表面沿经纬线均匀分布有10万多孔,按规律准确地与天球相符。整个仪体虚空透亮里外可见,星宿密布于天,不计其数。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从玲珑仪后面的铁门透过铁栏杆,从里往上仰望玲珑仪的圆球顶。一束束温柔的光线从星宿小孔中射下来,只觉在白日里看到了满天繁星,璀璨夺目,又仿佛置身于苍茫寥廓的银河里,周遭有无限星光。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悠然幻想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推崇“天人合一”,认可“自然”与“农事”的相通。对他们来说,日月星辰,人情风物皆是好的。星光于他们而言是光明,是座标,是能量,也是永恒。

明清两朝赫赫有名的皇家天文台

太阳缓缓斜到了西边,周遭貌似没有正午的灼人高温,我们踩着灰黑色的石阶,往古观象台台顶登去。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天文台之一的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从明初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明清两朝的国家天文台。它以世上现存古天文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并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和中西合璧的特质,在国际上享誉盛名。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古台上按照清朝时的原貌,从北到东沿着台周架设了8套清朝制造的青铜铸天文仪器。

我们能够到达的台面比架设仪器的台面低一米多,抬头看去这些仪器造型古朴,底座四角是蹲伏的狮子,支架上是舒卷的祥云,惟妙惟肖腾飞的祥龙或其它的中国传统花饰。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纳闷,这些天文仪器为什么都用龙的形象装饰呢?原来,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现代。

古代皇帝自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与上天有关的事,都是关系到统治者权力的头等大事。基本上国家的重大事件都会和天象以及历法联系在一起。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新朝鼎立,修建观天、祭天的场所和观象授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所以,古代的天文仪器不仅仅是观天的科学仪器,更是礼器,是象征王权统治的国之重器。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时光浩荡,多少前尘往事,都已错综复杂地交织难辩。随着西学东渐,古台上这组铸造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的大型天文仪器,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均采用了欧洲天文学度量制,这些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在东方发出异彩。

而今看来,这些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光阴在这组功能齐全,铸造精美的天文仪器旁游走自如。它们在这高台上看清风明月,赏流云回雪。经过两三百年的时光打磨,仍然让观赏的人们感叹,在这造化万千的真实之物里,隐含着的古人奇思妙想的智慧。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日光清浅,静默无声。站在经过五百多年风雨洗涤的古观象台上,向下俯瞰,建国门立交桥上车水马龙,仿佛过往历历穿棱来到眼前,看那旧日的山河,那年的明月星辰,一直都在,陪伴着你我,不会离开。

追日问天五百年的古观象台

实用信息

游览地:北京古观象台

门票:成人20元,大学生10元,中小学生5元。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售票) 周一闭馆

交通:地铁建国门站下,出C口即到。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相关网络。更多精彩内容请朋友们移步到稍后发布的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观象台   天象   高台   西厢   浑仪   复制品   天文台   天文学   明清   中国古代   北京   玲珑   天文   古代   仪器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