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作者:马雅 原标题《矿与我们的故事,矿业与文明》本文系脚爬客首发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士长廊伫立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开发矿业”,可见矿业在建国初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历史学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当时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种类为特征。正是我们的祖先在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发现矿产、认识矿产与开发利用矿产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原始社会时期以利用石料矿产制作工具为特征,始称石器时代,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从“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起,到“蓝田人”(距今约6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开始利用石片、石块等石料矿产制作石器工具来采集食物和抵御毒虫猛兽的袭击,这个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

到了新石器时代,石料矿产的利用更为广泛,制作的工具也更为实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还有石斧、石镣、石犁等,表明锄耕农业开始向犁耕农业过渡。新石器时代在矿业开发利用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发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属矿产为原料来烧制陶器。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游戏:《孤岛惊魂:原始杀戮》画面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从夏朝开始了我国古代史中的奴隶社会。自然铜的利用开始向青铜器过渡,并逐渐达到繁荣,1988年,在江西瑞昌夏皈镇的幕阜山东北角,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的铜矿采矿遗址。铜矿遗址表明当时的开采方法既有露天开采,又有地下开采,以地下开采为主。当时矿工能将开拓系统延伸到数十米深的富矿带,利用木立框支撑在地层深部构筑了庞大的地下采场。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已很普遍,合金等冶炼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越王勾践剑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出现。《周礼•考工记》里对于铸造各种青铜器物的合金配比,就有比较明确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的“金”是指青铜,“齐”是剂量的意思。这段话向人们指出了合金性能和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懂得了采用不同的铜、锡配方,来改变青铜的硬度、韧性、声学性能以及磨光性能,制作不同用途的器具。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在先秦时期,除了开发某些非金属矿产外,对铜、铁、银、锡、铅、汞等矿产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煤炭也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秦始皇陵的探测中,发现了很明显的汞异常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汞含量超过100吨。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管理的加强,矿业因摆脱战国后期的战乱影响而逐步恢复,盐矿和铁、铜、金、银、铅、锡、汞等的开采进入一个兴盛时期。魏晋时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们也已懂得将石油作燃料用于战争中的火攻。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矿业的繁荣时期。除了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个高峰外,盐业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隋唐矿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力发展铜矿并将采矿权全部收归国有。经过五代时期由于战乱而导致矿业的萧条之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矿业继续发展。煤在宋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手工业较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采煤为生。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万山汞矿遗址:是国内现存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汞矿重要遗址,是研究中国汞矿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隋唐之后,我国的矿业发展在规模、产量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产业化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以瓷器为代表的艺术品大量出现,并呈现快速的迭代速度。瓷器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国内艺术品的蓬勃发展,更是作为一张名片,在欧洲、波斯等地掀起了中国风。我国瓷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青瓷、白瓷、彩瓷几个阶段,这是我国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唐三彩: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青瓷是釉料中含有铁的成分,烧成时釉色青绿的瓷器,它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变色翠青、粉青等都是指的这种瓷器。我国烧制最早的瓷器就是青瓷,它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中叶。这种原始烧制的温度高。釉料均匀,不渗漏,易于洗刷,这是人类早期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唐代的影青瓷是古代青瓷工艺的精华。其中又以景德镇窑烧制的影青瓷最为著名,畅畅销国内外,久盛不衰,达到了制瓷工艺的高峰。其壁薄似蛋壳,有“清如水、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盛誉。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影青瓷

我国在南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烧造白瓷极不容易,必须是白胎白釉。瓷土中普遍含有铁的成分,铁成分呈色能力很强,如果含量超过1%,烧出的瓷器就呈灰白色。含铁量越多颜色越重。因此要使胎、釉洁白,必须把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提炼岀去,把它控制在1%以下。唐代邢窑(河北内丘)的白瓷类雪似银,最负盛名,“天下贵贱通用之”。诗人杜甫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争送茅斋也可怜”,盛赞了美不可言的大邑白瓷。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邢窑白瓷

唐宋时期,彩瓷开始出现。如精美的搅胎彩瓷和釉下褐绿彩班组成的花鸟,人物故事等图案的彩瓷。宋代河南钧窑,异军突起,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色泽如玫瑰、海棠、晚霞,艳丽非凡、光彩照人,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誉,可见何其珍贵。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钧窑彩瓷

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创始于元代。青花是釉下彩绘瓷器,是我国瓷器沿袭时间久,产量大,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品种。常德出土的青花双鱼莲池纹盘和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凤鸟扁壶,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明代创始的斗彩瓷,五彩瓷是用多种颜色直接在烧成的瓷器上描绘花纹,再经烘烧而成。这种釉上上彩,花纹颜色鲜明,对比强烈,光艳夺目。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斗彩瓷

清代康熙年间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粉彩是在烧成的素釉瓷上用掺有铅粉的色料绘画,经烘烧后,颜色深浅不同,浓淡协调,绚丽可爱。珪琅彩是用油画的技法,用化学方法精炼配制的弦琅彩料在瓷器上作画。由于班琅彩料在烧成前后的颜色完全一样,因此便于彩绘。烧造后的画面瑰丽精美,有立体感,真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达到了造瓷技术上的辉煌境界。

历史 | 中国矿业发展与华夏文明历程掠影

珐琅彩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 二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彩瓷   大邑   釉料   旧石器时代   青瓷   新石器时代   华夏   青花   合金   烧成   掠影   瓷器   遗址   矿业   矿产   历程   中国矿业   时期   我国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