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地学真好玩”第十二期 《娃娃鱼&中华鲟》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晚上八点 讲个地球的小故事给你听

它叫声如婴儿,名字有鱼却并非鱼

它生在江河成长于大海

每年3000公里溯回寻根

1.5亿年前的“中字号活化石”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如此珍贵,野生种群却面临灭绝

谁之过?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两条“中国鱼”

大家好,我是脚爬客张蕾老师,脚爬客地学真好玩,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地学小知识。我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水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稀有的物种,还有一些是我国所特有的珍贵物种。提到水生动物,可能大家想到就是鱼类。这里的水生动物包括无脊椎类、鱼类、两栖爬行类和哺乳类水生动物。在内陆水域中,主要分布有白鳍豚、中华鲟、江豚、河狸、大鲵、虎纹蛙等珍稀物种;在沿海海域中,主要分布有海豹、海龟、中华白鳍豚、文昌鱼等。

珍稀水生动物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科学、医学和文化价值。有的物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珍贵材料。在历史上,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水生动物资源,并注意加以保护。但由于近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飞速发展,以及对生物环境的开发建设,忽视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很多水生动物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今天和大家介绍的就是珍稀水生动物其中的两种——娃娃鱼和中华鲟。

娃娃鱼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娃娃鱼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它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隶属于隐鳃鲵科,这也是古老的一科。现存最古老的隐鳃鲵科化石,可追溯到一亿六千万年前。

中国大鲵是由一名19世纪的欧洲学者命名的。在这之前,我们都将娃娃鱼看作一种鱼类,其实它和青蛙、蝾螈一样是两栖动物。而且它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能长到1米长。

|形态特征

娃娃鱼幼体有着粉红色的羽状外鳃,以鳃呼吸;随着成长鳃部退化转为用肺呼吸为主,以皮肤呼吸为辅。身体头腹部扁平,四肢短小粗壮,尾部较长为侧扁型像一把蒲扇。身体两侧具有皮肤褶,四肢短小。体表光滑无鳞,布满粘液。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生活习性

以前娃娃鱼分布比较广泛,如今由于栖息地环境恶化分布区缩小了许多。娃娃鱼喜阴畏热,野外环境中一般栖息于洞穴中。它们需要黑暗的环境,性腺只有黑暗光线下才能发育成熟。强烈光照不仅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死亡。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娃娃鱼是肉食性动物,捕食前在水里静止不动,当猎物从它嘴边经过,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咬住,一般咬住后不会松开,成体娃娃鱼可以将人手指咬断。所以别看娃娃鱼看似温顺,都是为了冷不丁地来一下。憨态可掬的它日常菜单可是包括有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娃娃鱼的价值

大鲵体内可提取一种超级抗原PRCA,它被WHO称为“诱导癌细胞凋亡反应因子,能破坏癌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激活人体产生抗癌因子,从而对癌症达到防治和治疗的目的。在人类谈癌色变的今天,娃娃鱼无疑成为癌症的“克星”。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中华鲟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讲完了中国大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中华鲟。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种群自白垩纪延续至今,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也见证了恐龙的繁盛与灭亡。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中华鲟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5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

|中华鲟的价值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正是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了解中华鲟我们要知道,它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在大海中长大成年的中华鲟,从长江口逆江而上,洄游到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的幼苗又沿循父辈的“足迹”,漂流入海,多年以后成年的中华鲟又“寻根”上游,繁衍后代。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但是受水利工程、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更是截断了这一古老物种亿万年来的洄游通道。中华鲟在长江的洄游路径缩短近一半,其命运也由此被彻底改变。根据调查发现,2000年后在长江水域已经很难发现中华鲟的踪迹,并且近几年均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为了减缓中华鲟的衰退趋势、实现物种延续,2015年10月,农业部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

“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有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提高了长江流域中华鲟种群数量。

1.5亿年前的娃娃鱼,3000公里寻根的中华鲟,或因人类而灭绝

今天了解到的娃娃鱼和中华鲟,他们只是濒危物种中的冰山一角。有一句话这么说:找到一只野生的日本大鲵平均需要1.2小时,美洲大鲵则需要2.2小时,然而找到一只野生的中国大鲵要花上4个月。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野生娃娃鱼的种群数量下降了80%以上。不能等到灭绝了我们才想到保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除了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和保护他们的栖息环境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方式可以有效保护他们?

好了,今天地学真好玩的科普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周四不见不散!

宇宙洪荒浩瀚无垠

庆幸 我们诞生在这颗星球

地学真好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地学小知识

每周四晚八点

我来给你讲个地球的小故事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稿/孙建滨 编辑 / 二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娃娃鱼   大鲵   白鳍豚   中华鲟   种群   地学   癌细胞   长江   珍稀   鱼类   水域   物种   中国   珍贵   年前   人类   动物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