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 讲好自然保护地故事

这是保护地故事发表的第39个作品

作者:俞木 设计:林佰川

编辑:阿圈 动效:毛怀国

支持单位: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本文共4573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本文已发表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三月刊,部分内容有增删


从海口市中心出发,沿环岛高速向西行驶,约半个小时后,两座基部相连、顶部平坦的山峰会出现在道路的尽头处,没有地质专业背景的外地人初来乍到,并不会感觉到它的独特之处,更不会想到它们是8000年前曾喷发岩浆的火山。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海口市美兰国际机场俯瞰,可见琼北地区较为平坦,远处的火山等高度也较低©图虫创意


继续向前,你会发现有着相似形态的山体并不只有这两座。若是乘坐飞机俯瞰,大大小小43座火山尽收眼底,一直绵延到琼州海峡的对岸。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地理区位图©脚爬客


01

登临火山口,认识玄武岩


下环岛高速,5分钟后便到达火山脚下的火山口景区。进入景区,即便不是地质学家,你也一定要记住一种石头——玄武岩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地区常见的玄武岩©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因为,当你走在景区,目之所及都可以看到玄武岩,无论是脚踩的地板、手扶的栏杆,还是参观的展馆、买特产的商店,只要是用岩石建造的,多是玄武岩无疑。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地区用玄武岩的修筑的古民居©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此时,你不需要着急了解玄武岩的成因,亦或是提问如“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玄武岩”一类的问题。当你沿着不断上升的台阶走到山顶,火山口自然会告诉你答案。


是的,玄武岩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是来自地幔的岩浆喷发至地表冷凝形成的一种岩石。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园区中随处可见玄武岩©雷琼科普志愿者


从山脚下登上199级台阶,你就站在了火山口的边缘。此火山名风炉岭,海拔222.8米,是海口市的制高点,也是海口市唯一经开发可供参观的火山。


不必唏嘘它的高度,因为它曾拥有让整个城市化为灰烬的力量;也不必感叹火山口被人类征服,因为火山的奥秘依然深藏地下。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俯视风炉岭火山©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沿着火山口的边缘逆时针环绕,第一个看到的火山是包子岭火山。包子岭火山的高度仅次于风炉岭,它们两者形成马鞍状,故名马鞍岭火山


逆时针继续前行,在风炉岭火山脚下,有两个小型的寄生火山,从空中俯瞰像一副圆框眼镜,所以当地人都叫它“眼镜岭火山”。如果把风炉岭和包子岭比作火山爸爸和火山妈妈,那么眼镜岭这两座寄生小火山正是它们的双胞胎火山宝宝,这“一家四口”共同组成了马鞍岭火山群。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马鞍岭火山群©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马鞍岭火山群©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继续前行,远处零零散散分布的火山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此时,你已经能直观地感受到火山群的面貌了。


站在火山口边缘,向内部俯视,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洞。我们向下走了约90米,进入火山口内部,外界的光芒逐渐被内部的深邃吞噬,洞窟凹凸不平的表面似乎带着细微的风声,好像火山呼吸的脉动。这里曾经是直通地球内部的通道,35公里深处的地幔岩浆从这里涌出,形成火山。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火山机构示意图©脚爬客


如果上山时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形态各异的玄武岩,那么下山时一定要细细品味。在这里,可以看到多种形态的玄武岩,如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柱状玄武岩、绳状玄武岩等,它们都是炽热的岩浆在不同状态或环境下冷凝形成的岩石。


气孔状玄武岩在景区内最为常见,可以说无处不在,景区内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这种玄武岩,其成因与岩浆中含有的挥发分有着重要关系。


由于岩浆中含有水、二氧化碳等挥发分,当它从地下溢出后,压力骤降,使挥发分不断地溢出。此时,粘稠的岩浆一边冒泡,一边凝固,就形成了气孔满布的气孔状玄武岩。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内的气孔状玄武岩©雷琼科普志愿者


有的玄武岩气孔极其丰富,致使其密度较小,可在水中漂浮,被称为“浮石”。而一些玄武岩的气孔后期被矿物质充填,充填物如杏仁状,称为杏仁状玄武岩。


走出景区前,20余根整齐列队的柱状玄武岩(地质学名为“柱状节理”)会“目送”你离开,它们的横截面呈五边形或六边形,颇有一种人工切割而成的感觉,而它实则为天然形成。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中的柱状节理©雷琼科普志愿者


这些柱状玄武岩是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围绕冷凝中心均匀收缩而成。在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用心寻找,可以看到不少柱状玄武岩。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柱状节理形成过程示意图©脚爬客


在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湛江园区的博赊港港嘴东南方向,分布着长达3公里的柱状玄武岩,单根玄武岩柱直径20~80厘米,高0.5~3米,排列规则,高低错落,宛如希腊神庙高大的廊柱。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博赊港柱状玄武岩©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有些玄武岩柱在垂直方向上被水平节理分成几段,上部由于海岸环境强烈的风化作用被削去棱角,形成石蛋,我们称之为球形风化现象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玄武岩柱风化现象示意图©脚爬客


火山口景区外,当你与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主碑依依不舍地合影留念时,由一块块布满“皱纹”的石头砌成的主碑底座,不知道会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主碑底座上的绳状玄武岩©雷琼科普志愿者


这就是典型的绳状玄武岩。岩浆在流动过程中,一边流动,一边凝固,由于岩浆粘度大、流动速度慢,表层会形成如麻绳一般的褶皱形态,故名绳状玄武岩。“绳”的凸向方向,指示着岩浆曾经的流动方向。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绳状熔岩表层的“皱褶”指示着形成时的岩浆流动方向©摄图网


02

探秘七十二洞,邂逅火山村落


玄武岩的形态还不止以上这些,有时候由于与空气充分接触,温度降低得快,岩浆的表面已经凝固了,而内部还是缓缓流动的液态岩浆,如果内部的岩浆流走了,内部就会形成空洞,称为熔岩隧道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内的熔岩隧道©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同时,洞顶悬挂的半凝固熔岩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滴落,形成倒挂的、状如钟乳石的熔岩钟乳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熔岩隧道形成示意图©脚爬客


熔岩隧道和熔岩钟乳在火山口景区西北约1公里处的荣堂七十二洞可以看到。隧道的规模超出我们的想象,最大的卧龙洞长3公里,高7米,宽10米,洞内平坦宽阔,可容两辆大卡车并行,能容下一万多人。抗日战争时期,附近村民为躲避日军追杀,曾在此洞中藏身,得以逃生。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顶部坍塌的熔岩隧道©雷琼科普志愿者


隧道不只有单一洞道,而是有多个分支,呈“一洞连一洞,大洞连小洞”的状态。部分洞顶发生坍塌,可见一线天光射入,原本的生命禁区也出现了生机,洞口正下方的植被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极为亮眼的荧光绿。


虽然时光流逝,岩浆凝结,但走在七十二洞中,洞顶悬挂的熔岩钟乳、洞壁的熔岩流痕……依然可让你感受到千、万年前地球的脉动。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荣堂七十二洞的熔岩隧道©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隧道之上,地势平坦,植被茂盛,旁边的古老村落——荣堂村,诉说着人与火山和谐相处的故事。


火山岩的砖、火山岩的墙、火山岩的街道、火山岩的房,火山岩的磨、火山岩的缸、火山岩的栏杆、火山岩的梁……只要能用火山岩建造的东西,在这里,你再找不出第二种建造材料。但随着当地人对优质生活条件的追求,800年的古老火山村落,也渐渐的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的房屋。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火山岩石屋及各类器具©雷琼世界地质公园&雷琼科普志愿者


难道火山给荣堂村的恩赐就到此为止了吗?我想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旅游的发展也许会让以荣堂村为代表的古老火山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吧。


03

穿越琼州海峡,解湖光岩密码


让海南岛和大陆联系起来的,除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或许就是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了吧。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一个跨两省、且跨越海峡的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海口园区和湛江园区,被琼州海峡分割,又被琼州海峡相连。从海口到湛江,去新海港码头乘渡船,一小时即可到达,而要到达湛江园区的主景区——湖光岩,则还要乘坐两个小时的汽车。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湖光岩玛珥湖©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湖光岩,是湖还是岩呢?普通游客看到的只是一个湖泊,而在地质人眼里,还有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却使它名扬天下的岩壁。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湖光岩题字处©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也许宋朝的抗金名将李纲只看到了湖中倒映的月光和岩壁,便挥手题下“湖光岩”三个字,而800多年后的中德地质学家,却从湖旁的崖壁上找到了湖泊形成的证据。


这个湖泊并不是一般蓄水形成的湖泊,而是因距今14~16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湖泊所在处正是曾经的火山口。证明这一点的正是湖边的崖壁——层层堆叠的涌流凝灰岩剖面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涌流凝灰岩崖壁©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研究表明,涌流凝灰岩是一种低密度的火山碎屑流,由蒸汽-岩浆爆发形成的火山碎屑沿火山斜坡或地面湍急流动并堆积而成。经过火山爆发,堆积在崖壁下部的岩层是早期火山爆发的产物,上部的岩层是晚期火山爆发的产物,而这层层叠叠的岩层正是打开湖泊成因秘密的钥匙。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玛珥湖形成过程示意图©脚爬客


在地质学中,像湖光岩湖泊这种低平的火山口形成的湖泊,称为玛珥湖。玛珥湖,一个对于普通人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词语,其稀有程度可想而知。全世界的湖泊数以十万计,玛珥湖虽不在多数,但湖光岩玛珥湖却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玛珥湖的典型代表。


湖光岩玛珥湖面积2.3平方公里,湖深20多米,湖水由地下矿泉水和雨水组成,湖底沉积了400多米厚的火山泥。因湖水不受外界水系干扰,其沉积层忠实地记录了地球古植被的变化,故而成为研究地球古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天然年鉴”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玛珥火山结构剖面图©脚爬客


湖光岩玛珥湖是中国玛珥湖研究的始发点,也是世界玛珥湖研究的关键点。2004年10月,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两个玛珥湖——湖光岩玛珥湖和德国艾菲尔地区玛珥湖,签署了“中德姐妹玛珥湖合作协议书”,结为“姐妹湖”。


【知识拓展】玛珥湖

研究表明,玛珥湖的成因是蒸汽-岩浆爆发形成的低平火山口湖。地下岩浆上涌时遇到地下水,导致局部地下水迅速蒸发,压力急剧升高,因而产生爆炸形成低平火山口,后火山口蓄水形成玛珥湖。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罗经盘干玛珥湖©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昔日碧波浩渺的玛珥湖也可能干涸,如公园内的青桐洋、田洋、九斗洋、罗经盘等玛珥湖,都成了干玛珥湖,仅留下湖光岩玛珥湖一处湿玛珥湖


干玛珥湖内由于沉积了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沉积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天然的良田。因此,有的干玛珥湖成了全国最大的菠萝种植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菠萝的海”;有的干玛珥湖则被誉为“肥沃的火山盆地”,内有耕地近万亩。


雷琼——跨越海峡的火山带

田洋干玛珥湖上的“菠萝的海”©脚爬客


千百年来,人们在曾经火山肆虐、岩浆横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将火山变为科普教育的胜地,使玛珥湖变成物产丰富的农田,把熔岩之地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


雷琼人通过实践证明,不仅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熔岩火山也可以描绘锦绣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琼州海峡   玄武岩   柱状   火山   火山岩   气孔   火山口   湖光   熔岩   岩浆   景区   湖泊   隧道   海峡   地质公园   旅游   世界   雷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