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跟小妾生1个儿子,李渊跟小妾生18个儿子,杨广是好色昏君?

隋炀帝杨广,跟唐高祖李渊,是表兄弟关系。他们的母亲,都是独孤氏。他们的外公,都是史上最牛老丈人独孤信。李渊年轻的时候,小姨独孤伽罗和姨夫隋文帝,对他多有照顾。

杨广在最艰难的时候,希望表哥李渊能帮自己一把。杨广让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节制山西河东兵马。

李渊非但没有帮表弟,反而背后捅了杨广一刀。李渊夺了杨广的江山,还给了杨广“隋炀帝”的恶谥。

杨广吊死江都之后,李渊、杨侗、窦建德都给他追加谥号。杨侗给杨广的庙号,是隋世祖,谥号是明皇帝。窦建德没有给杨广庙号,但是给了他“闵皇帝”的谥号。

杨广跟小妾生1个儿子,李渊跟小妾生18个儿子,杨广是好色昏君?

隋炀帝影视形象,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李渊作为杨广的表哥,给了表弟最恶的谥号,可谓是一点情面都不给。李世民修撰《隋书》的时候,为了让杨广坐实“隋炀帝”的谥号,把杨广写成残暴好色的昏君。

杨广为了完成“奄吞周汉”的伟业,不顾老百姓的承受力,上马了挖运河、修长城、建洛阳等十三项大工程。杨广用残酷的手段,逼老百姓上工地,逼老百姓打高丽,确实是很残暴。

《隋书》说杨广残暴,历史上有公论,这个没有争议。《隋书》的原文,说“炀帝淫荒无度”,这就是明显的泼污水了。

正史把杨广描绘成淫荒无度的形象,隋唐演义类小说和隋唐野史,则是添油加醋,把杨广好色昏君的形象,进一步广泛传播开来。

杨广跟小妾生1个儿子,李渊跟小妾生18个儿子,杨广是好色昏君?

李渊影视形象,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比如罗贯中,就是抹黑杨广的代表性人物。罗贯中著述甚丰,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有《隋唐野史》传世。罗贯中在《隋唐野史》里面,不仅抹黑杨广好色,还抹黑萧皇后是青楼女子出身。

正史、野史、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把杨广描绘成好色昏君的形象,我就纳闷了:“如果杨广真的是好色昏君,为什么只有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三个儿子呢?”

跟杨广相比,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李渊的儿子里面,有四个是正妻所出的嫡子。李世民的儿子里面,有三个是正妻所出的嫡子。

杨广的儿子,只有赵王杨杲是小妾所出。李渊的儿子里面,有李智云、李元方、李元婴等十八个小妾所出的庶子。李世民的儿子里面,有李恪、李明等十一个小妾所出的庶子。

杨广跟小妾生1个儿子,李渊跟小妾生18个儿子,杨广是好色昏君?

李世民影视形象,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印象中的好色炀帝杨广,只跟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印象中的神尧皇帝李渊,跟小妾生了十八个儿子。印象中的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跟小妾生了十一个儿子。现在问题来了:“杨广、李渊、李世民,到底谁好色啊?”

除了子嗣问题,可以证明隋炀帝不好色之外。隋炀帝的事业心,也可以证明他不好色。隋炀帝在位十三年,干了许多大事,他的时间,大部分花在巡视西域、三征辽东等大事之上。

隋炀帝在短短的十三年时间里面,完成了挖运河和永济渠,修建长城、营造洛阳等大工程。这些工程都是耗时耗力的事情,隋炀帝精力大部分花在事业上,哪有时间去好色啊?

除了大工程之外,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举,给了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进身之阶。隋炀帝给了读书人进步的机会,却被读书人抹黑惨了。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杨广跟小妾生1个儿子,李渊跟小妾生18个儿子,杨广是好色昏君?

上一张作者本人的照片镇楼。

隋炀帝除了干大工程、开科举之外,还开疆拓土。隋炀帝三征辽东,虽然没有大获全胜,却在开拓青海方面,立下了大功。历史上第一个把青海全境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人,就是隋炀帝。

在我看来,隋炀帝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隋炀帝的失败,在于急于求成,把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放在短短的十三年内完成。这样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怎么可能荒废事业,去贪图美色呢?

对于《隋书》和小说、野史对于隋炀帝好色的描述,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史料来源:《二十四史》《资治通鉴》。

全套8册 资治通鉴全集正版 白话文版 历史书籍 中国古代史书 畅销 ¥188 购买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版权公司签约,委托版权公司代表本人维护原创权益。未经授权转载者,版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护原创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昏君   辽东   好色   庙号   庶子   儿子   谥号   野史   隋唐   事业心   读书人   残暴   皇帝   形象   工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