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老东关里的小巷子,你还记得多少?

临沂老东关里的小巷子,你还记得多少?

临沂老东关里的小巷子,你还记得多少?

东关街

据传,明代以前住户很少,清初居民渐增,形成街巷。因地处老城东门外,故名 “东关街”。当时沂河木桥是河上唯一的桥梁,位置就在这里东门外的“椿树渡口” , 为来往行人必经之道,因此,居民多以经营小本生意和种菜为生。民国23年沂河石桥建成,木桥毁废,非复往昔之盛。

十年浩劫改名东风街,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

后楼巷

据传,清代成巷。因巷南旧有王都堂后楼而得名。王暻,明成化年进士,正德间, 官至右佥都御史。俗称“都堂”。临沂境人,葬于姜园。

井巷

据传,清初始有人家,解放后成巷。因水井得名。

关帝庙巷

清末,此处系农田菜园,俗称家西。民初成巷。因明代在此建有关帝庙一座而得名。

酒厂后街

相传,明代已有人定居,清代这里是东奔沂河木桥的唯一大道,故户口骤增,布满街道两侧,时称东关东街。解放后统称东关街。地名普查中,因地处临沂酒厂以北,命名“酒厂后街”。

酒厂前街

解放后成巷,因地处酒厂南面而得名。

高崖子巷

清末,为菜园和林地,居民很少。敌伪时期人户渐多,解放后成巷。因此处系一高崖,无固定名称,东关人称之为东崖子,姜园人呼之为北崖子,或上崖子。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因地形定名为“高崖子巷”。

白家巷

据传,明末成巷。时称庙后(今罐头厂墙西,当时有土地庙),因白姓最先来此定居,后改称“白家巷”。

卫校巷

巷北原有经文中学(耶稣教会所办)一处,1958年改建为临沂卫校后,这里形成居民巷,因名“卫校巷”。

潘家园巷

据老人说,清末为潘姓菜园,解放后成巷,因名“潘家园”。

姜园街

据老人传说,明朝时有马姓在此定居,以种菜为主,因产姜著名,故称“姜园”。民国23年(1934年)春,修台潍汽车路,沂河石桥建成,此处成了通衢大路,因称“姜园街”。

姜园西巷

该巷原为姜园街西段。十年浩劫后期建房混乱,街道变窄,单独成巷。地名普查中命名为“姜园西巷”。

姜园后巷

原为菜园地,1960年后逐渐成巷,因在姜园街以北,故名“姜园后巷”。

西马家巷

十年浩劫中成巷。为区别于原马家巷,定名为“西马家巷”。

东马家巷

据传,明代成巷。因马氏世居于此,初名“马家巷”。十年浩劫出现了西马家巷,故冠以“东”字,以示区别。

郑家巷

据传,清初郑姓人在此定居,后来人户渐多,形成居民巷。因郑氏首创,故名“郑家巷”。

李家巷

据老人回忆,巷南头前清时已有住家,北头系解放后成巷。以李姓得名。

西郝家巷

据老教师说,郝姓于清末来此定居,当时称下崖子。民国年间成巷。解放后始称郝家巷。因东边有同名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冠以方位词,以示区别,定名“西郝家巷”。

东郝家巷

解放后成巷。初时亦称郝家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有同名巷。冠以方位词定名为“东郝家巷”。

琅琊巷

原巷北起酒厂后街,经酒厂东侧,南止解放路。

该巷为“琅琊家”旧址。系东汉琅琊王刘京的墓葬地。琅琊王刘京,是东汉光武皇帝的爱子,公元八〇年由莒县迁都临沂,传六世,共141年,这是临沂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琅琊家”,是大型封土,为临沂名胜古迹,可惜几经战乱,已破坏无余。1980年地名普查中,根据中央国务院“照顾历史”的地名命名原则,命名为“琅琊巷”。

青龙寺巷

原巷地处临沂汽车运输公司西侧。由解放路向北,为死胡同。原为汽车运输公司职工宿舍及家属住宅区。

据传该巷为明代所建之青龙寺旧址,习俗仍称青龙寺。普查地名时定名为“青龙寺巷”。

花园街

由东关街镇海桥,(老东门外向北老城河上旧有镇海桥,解放后折除,河亦填平。因街东侧涑河北岸有东关花园,故1980年命名为“花园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临沂   关帝庙   后街   方位词   沂河   卫校   木桥   解放后   菜园   浩劫   酒厂   巷子   地名   明代   青龙   居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