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很久以前来过山海关,但来去匆忙,在“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前拍过一张照片,这就是我对山海关的全部印象。这次来,住在山海关古城,可以细细品鉴山海关。

山海关,称“万里长城第一关” 。都说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当然,近年有专家考证,明长城继续向东,一直延伸到辽宁丹东。丹东宽甸的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不知是不是真的?

辽西的渤海湾一线,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在山与海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沿海平原,地理上称辽西走廊。是连接华北东北、关内关外的主要通道,布局着锦州、葫芦岛(锦西)、绥中、山海关、秦皇岛一串滨海城市。山海关在其中,是一道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分界线,区分出关内关外,区分出华北和东北,区分出河北和辽宁两省。

山海关因为它西边连着山,东边连着海,地理上不同于长城的其它关隘。说山海关连着海,其实它位居辽西走廊的中间带,并不在海边,距海还有十余里。从山海关向东,又连起一道平原长城,通向海边。伸入海里的那段长城,叫老龙头。从侧面远看老龙头,很形象地叠印出长城与海相衔接的画面。 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意识中,海就是长城,海就相当于护城河,农耕民族,就历史性地凭借这样的长城(海洋),护卫自己的安全。山海关不仅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关,今天河北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区也以山海关命名,其实山海关本身也是一座古城,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朝后,为抵御高原游牧民族的南侵,在北方一线修建长城,派大将徐达在东部的山海衔接处筑城,由此有山海关,有山海关古城。山海关古城延续至今,规整精致,方圆近五公里。又经过近期修缮,四方城楼和城中鼓楼都保存完好。山海关,作为城门,名“镇东门”,既是山海关古城向东的城门楼,在四方城楼中最为壮伟,也是万里长城的巍巍关楼,面东向海。

晚饭后,我在山海关古城中漫步,古色古香的老街,斑驳沧桑的石块地面,遗址建筑比比皆是,都附有标识牌,多是明清时期的,也有民国近代的。建筑风格有中国传统的,也有中西合璧的。走在山海关古城,就如浏览一段明清和民国的历史。

山海关对大明朝地位极其重要,它距明都北京不到300公里,称“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防控以山海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明代几百年北方陆上防御的重中之重。

明初设防山海关时,驻军为“卫”建制,称“山海卫”,卫,相当于现代军队建制的一个团。后期随着关外满清兴起,虎视关内,明朝防御压力加大,山海关驻军增强为“镇”,山海镇,升格。镇守山海关统帅也升格为总督,坐镇山海,督师辽东,兵力规模要远超一个师。在今天古城老街的督师府里,显示出山海关设防起的14任督师,从以身许国的袁崇焕,到兵败投清的洪承畴,述说着山海关数百年血与火的战争历史。

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围困都城北京,清军绕过山海关进逼北京,大明朝内外交困。统兵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周旋于李自成和满清之间,最终吴三桂降清,打开山海关城门,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满清一统天下后,山海关及其连带的长城已失去军事防御作用,但地理上仍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今天从华北到东北的高铁高速、铁路公路,都要从山海关经过。

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山海关外的东北是满族的兴盛地。清朝早期限制关内汉族人去关外发展,关外人烟稀少,近代外部势力东侵,东北危机突显。清政府从19世纪后半叶起,逐渐开放东北,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大迁徙,“闯关东”!山东人跨海从海路去东北,河北山西的关内人从陆路通道向东北移迁,山海关,成为从内陆去关外的主要通道。中国近代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西去走西口,东去闯关东,南去下南洋。山海关留下了深深的闯关东的印记。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10万军政人员出山海关闯关东,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当百万雄师涌向山海关,到关内投入平津战役时,新中国的诞生也就为时不远了。

山海关及其古城,秦皇岛、北戴河,直到兴城、葫芦岛、锦州,不仅是军事要地,今天也还是夏日旅游胜地。来旅游,吹着山海凉风,赏着美景,品着美食,别忘记这段历史,这也是深度旅游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山海关   万里长城   老街   葫芦岛   锦州   明朝   华北   辽西   关内   雄关   关外   长城   城楼   河北   满清   古城   旅游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