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是为的什么

清晨,按照惯常的时间出去晨练。可是不巧,又在下雨,只好悻悻地折返回去。

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总是有些许的沮丧。于是,一个人发呆,便想起福楼拜的名言:“阅读是为了活着”,据说宋真宗鼓励人读书,他就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早餐似乎早了一点,早餐的正餐前,我有吃水果的习惯,没吃水果我是不会抽烟的,不论烟的欲惑有多大。呆坐着毕竟也是很无聊的事情,无聊的时候,我乐于做无聊的事情。我便着手统计四年来到底读了多少书。经典小说26本、现实小说36本、情感小说6本、其它文学艺术类488本、宗教类6本以及哲学社科类92本,还有20多本不便归类。总之,不含管理类和技术类,应该超过800本。

四年800余本书,仅就数量来讲,确实不算少,远超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书63本。不过,我读书以泛读为主,不求甚解,有点像鲁迅提倡的一种“随便翻翻”式的阅读:“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随便翻翻”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读闲书”,什么书都读,“开卷有益”就是。“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付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当然,精读的也有,如哲学家兼作家周国平先生的系列著作,沈从文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文学著作,我是反复读,反复咀嚼,反复回味。

按理说,我似可算为读书人。但是,你若突然问我书中自有什么,我会语塞的。

商友敬先生曾说,伴随他度过晚年的是三句话,一句是鲁迅先生说的:“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一句是张中行说的:“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就读读书,写写文章。”一句是陶渊明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愿、心情读书、写书并远行的。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读书历史,似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目的都不同。上大学以前,读书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吃麻袋粮”,不当农民。上大学后直至五年前的三十余年,读的主要是专业书。读专业书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要把岗位工作做好,努力做到极致。当然,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没少读文史哲之类的书,那纯属个人爱好。最近五年,我近乎疯狂地读文史哲之类的书,但目的与大学和研究生时期似有大不同。首先,读书俨然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其次,通过读书,我试图了解自己的局限。再次,了解局限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了解自己的局限,让自己获得有限的自由。

所以,现如今,我读书,或说为无目的地读书。如果一定要与目的牵强附会,那便是想通过读书获得有限的自由。

读书到底是为的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福楼拜   真宗   鲁迅   读读书   文史哲   目的   随随便便   吃力   先前   早餐   著作   随便   研究生   无聊   事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