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地名里的历史文化点滴

陶 寺

——淡茶寡酒斋主

几次过襄汾,有时间,都要去陶寺遗址看看。原因很简单,这个遗址,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也有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对急于以此为噱头开发旅游的当地官员睿智的回答:要让大家都确信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修改中学历史课本。

陶寺遗址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掘,成果有八大“最”: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7、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8、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早500年。可惜,受限于当时传媒手段,热度,不及现在的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但意义,绝不亚于三星堆。

以前去陶寺遗址的路,细细长长、弯弯曲曲、起起伏伏,很容易就走进了历史。现在路宽平了许多,但旅游开发还只是刚起步。好在原址上复修起的观象台,还可以让你想象晨起的阳光照过观象台的立柱:今日,立春…今日,雨水…今日,惊蛰……今日,立夏…今日,夏至(2009年夏至,天文学家曾在此进行天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和古文《周牌算经》中的记载完全一致)。古人,正是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的。《尚书·尧典》记载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和“分命羲仲,宅嵎夷,宅芬模谎艄。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说的就是这里吗?

宋人陈著诗云:“二十四节气,来自混元前。老息他无分,新阳便有缘。从教寒又暑,惯得海为田。此理须看破,何妨日当的”。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地利赖天时,天时怎么掌握?我们的上古先民是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来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这一知识体系,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而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天的我们,生命律动和着古人一样的时间节奏!区别是在我们低头看手机时,古人在仰望星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谓历史,即是当下,我们所景仰的先贤,就在左前,或者等待,或者引领,从此,大地不再空旷,黑夜不再漫长。这让我想起了了一首歌:“我踩着不变的步伐,是为了配合你到来…”,泪,湿了双眼。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以下网络图片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陶寺遗址•山西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中原地区   敬授民时   遗址   观象台   先民   华夏   农耕   夏至   山西   节气   史前   天时   中国   古人   印象   今日   时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