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喜欢一个城市是什么感觉?

  就像是有一次,逛街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人在沿街贴小广告,我偷偷的跟在他后面,他贴一张,我偷偷的撕掉一张。

  就像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它陪我长大,见证我的成功,我也陪着它一点一点变化。为它骄傲,也怀念它曾经的模样。

  今天,精选出几十条条读者们的留言,分享大家想对北京说的话!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打小就没离开西城,粉子上的幼儿园、宏庙上的小学、丰盛上的初中、西什库上的中专。还记得小学那时每天一下课就去西单体育场练武术,然后去西单菜市场傍的桂香村买零嘴吃,到了中学下课就去月坛体育馆练柔道,然后去西四乳品店喝酸奶吃杏仁豆腐,到了中专下学就去什刹海体校练自由搏击,然后到西四包子铺,来上两屉包子一扎啤酒别提多美了。工作以后的我就什么都不练了,不过对美食的追求一直都没放弃过,现在体重160+。都是满满的回忆啊。丰盛胡同最可惜的要数原丰盛办事处,那可是个很规整的三进四合院,97年建金融街就那么给拆了,一并拆除的还有丰盛中学。怀念儿时的北京。—十三月的头一天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我的初中母校就是丰盛中学,丰盛中学校歌小柯创作的,小柯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丰盛中学教过音乐,校歌前几句歌词,春草芳,秋果硕,根深枝叶阔……,难忘的三年初中时光,安静的校园,可爱的同学,敬业的老师还有那一下课就想去买零食的小卖部,至今都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 阿瑟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我不是北京人,但是那里有我的牵挂。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北京人低调平和,大多非常热心乐于助人。老北京的文化应该保存并加以弘扬。—朝花夕拾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小的时候过年并没有张灯结彩,更没有春晚和满桌子的炖肉,那时候家里很穷,家长为了能给我们(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想尽一切办法,爸爸去供销社扯块布妈妈泽连夜给做好了新衣服,等到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妈妈把新衣服给我们穿好了,看着孩子们那个笑啊!现在回想起小的时候过年,那才是年的味道。—本色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北京,你年轻的样子,我记得...

  老北京,想起前门大碗茶,想起荣宝斋一条街,想起大栅栏,想起前青厂,西草场,那胡同不到1.5米宽,却装载了儿时的满满的回忆。想起早晨起来,四合院那长长的通道,上公厕还要排长队。夏季热了,支张床就睡在了大街上。—豆豆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我记得小时候住在平房小院儿里,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颗香椿树,年年都会摘些新鲜的来吃,如果赶上院子里没有香椿树的,那么做了香椿的邻居也会给送过去尝尝鲜。现在都搬到楼房了,就算偶尔碰上香椿树,也只会近距离看看,闻闻,拍个照。老北京小院儿的情节只有住过的孩子才能懂吧。—KAPO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最怀念老北京的鸽哨声。真好听!还有下班时候我爸进院门之前总会按一下车铃,清脆极了,我一听就知道我爸回来了。夏天中午的时候胡同里特别安静,树上的知了伏天儿伏天儿的叫着,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豆苗儿小白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82年曾出过金中华(金黄色烟盒),1.20元一包,很贵,昙花一现,后来就再也没见过。86年左右还出过深红色香山,算是高档烟,也是一阵子就没了。还有一种白盒北京,和金健、长乐同时代的。有北京牡丹,但没上海牡丹值钱。北京还有一个牌子,红叶,唉,都没了!我的烟盒里有一五洲牌的,卷烟厂名字叫"地方国营三三制烟厂",很有趣儿。那时北京这边还有天竺、墨菊、工农、许昌、芒果。还记得一些香烟的价格:香山和红叶都是3毛4,八达岭3毛8(带锡纸),红梅翡翠金沙江都是3毛8,工农战斗都是2毛,新海林一毛六。最便宜的记得是一个叫"小金鱼"的香烟,9分钱一盒。我虽然记得这些价钱,但当时还小,并不抽烟。好吧,我说漏嘴了,我现在确实抽,马上要戒了,真的!— beijingjoe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宣武公园里内石狮子谁给扛家去啦?!— H.T.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后海是我人生中记忆深刻的一段记忆,曾经我觉得我会属于那里,我喜欢秋天落满地面的银杏叶,挂满枝头的柿子,这些在我北方小城的家乡根本看不到。我喜欢下班后一个人穿过后海夹道来到后海边上慢慢散步或是默默的看着老者钓鱼,我是年轻人但是不喜欢酒吧的灯红酒绿,我觉得那些跟什刹海不配套,它改变了什刹海应有的那一份深沉,我喜欢胡同,看不同人的生活,很多门口晒太阳的大爷大娘我特别想去聊几句又怕冒失打扰到到人家。北京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谢桐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其实,姆们北京人,就zhei样呀...

  我闺女在长春上大学时,第一次在火车站打出租车,上车后司机就问去哪啊?闺女回答:麻烦您,我去吉大,司机:一听你就是北京人。闺女:您怎么知道?司机:我每天拉的乘客哪的都有,只有北京人说话总是您您的。—老吉米卓玛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我一北京哥们儿,北玉带胡同那块儿的,喜欢在胡同里弄一燕京啤酒就酱牛肉,侃的都是几个亿的项目。 —幸福快乐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祖祖辈辈真正的北京人,我们从小受到家庭的教育是:守规矩、懂理儿、懂面儿。从住西什库大街、朝阳门内竹竿巷、朝阳门外幸福巷、后被拆迁到四环外八里庄直至如今东五环外的东坝中路;尽管离开童年、少年、中年近半个世纪生活的地方,但我们骨子里的老北京的优良风俗传统依旧没有丟!—懂得感恩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北京的老太太,每个身上都有我奶奶我姥姥的影子。累了一天,败兵似的回到胡同里,迎面走来街坊老太太,一句:“丫头回来啦!”那憨厚慈祥的笑容,我立马又活了“奶奶!今儿做什么好吃的了?一会儿我过去蹭饭啊!”“来吧!给你留着呢!” 家常温暖,烟火生香。—有凤来仪(索南措姆)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我家住幸福大街,小时候经常去龙潭湖游泳池游泳,回来时头上顶着泳裤顺铁路走回来,几个小伙伴趴在钢轨上听那边能来火车,到家泳裤就干了,赶紧藏起来,怕父母知道。—老张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茶不叫浓,叫酽。—觀海聽濤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宣武崇文,也不够描绘我心里的北京

  我记得章子怡、杨幂、刘诗诗都是宣武的吧,甭管喜不喜欢,宣武妞儿颜值有一说儿嘿!—毓小5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四十年前,菜市口T字口,路南的南来顺小吃店。里面有一位白阿姨,两眉之间有一豆大的幸福痣、待人特别和善。工作认真,热情大方,很有顾客缘儿!后来调到珠市口电影院东边一点,宣武区治安工作站,和我单位,服装公司紧邻居!那一日忽然见到白阿姨,好一阵问候平安。无形中又勾起我对豆汁儿,面茶,煮元宵……的无限回想!又想起了咱宣武的南来顺儿。—西山枫叶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我家住在宣武区,解放前是外四区,新中国建立后北京分成七个区,内城四个,外城三个区,宣武区、前门区和崇文区,我家还是宣武区,后来前门区一分为二,东半边归崇文区,西半边归了宣武区,我家仍在宣武区,工作单位也是宣武区。现在虽然没了宣武区,也改变不了我是宣武人的根本。我要说“宣武永存”。—lys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出生到现在在宣武住了三十多年了,当宣武崇文合并后,我只是觉得宣武没有了,但家还在,但是去年拆迁搬走了,老房子也拆了,离开了住了三十多年的地方,那一刻我流泪了,因为我心里知道,家,没了,永远的没了。—_杨杰_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现在滋要人一问我哥们儿哪的啊,我说宣武的。听的最多的回答就是宣武不都没了,每次都会心里一酸,很多人不理解,不就是一名号吗,但是我想说就这一名号承载了我所有的记忆和对老宣武的念想。—嘎杂子琉璃球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小时候有一次去逛荣宝斋,看上一只狼毫还是什么材质的毛笔,2.5元一只,我买的时候柜台里的师傅打量了我一阵,问:你拿这么多钱出门大人知道吗?我说:知道。他又问:你花这么多钱买只毛笔家长能同意吗?我说:我每个月有5块零花钱,自己能做主。那位师傅张着嘴瞪着眼半分钟没说话。当时每家人均每月达到3元的就不能免2.5元的学费,我买哪只笔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和一学期的学费,难怪售货员要问我。可能看我穿着整齐干净,不像是偷拿家里钱的孩子,又追问一句:你肯定?我点了头。他边给我拿笔,边说:要是家长不同意,只要不弄坏了,你再给我拿回来,我把钱退给你。当然我没有退。一分钱一分货,那笔真好用,写出的字都好看,还被选中参加少年宫的写字班,我一度觉得自己能当个书法家,可惜后来没坚持。但买笔的经历忘不了。荣宝斋有商业道德,它就在宣武区— 王静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搜秀,那是我学生时代最常去的地方,一说“哪玩去”,一般都会想着“就搜秀吧!”— 网友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新世界”对于崇文孩子来说绝对名副其实,因为它确实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是崇文孩子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震惊!北京竟然是吃货聚集地!

  到饭馆吃炸酱面的绝不是老北京人,自家的炸酱面各家有各家的风味,但小碗干炸各色面码绝差不了,它确实是一种美食,一种特色,但代表的是北京人独有的生活态度,一点都不假,这是任何非老北京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老常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哎,别的不多说了,您看看他们的后厨厨师,根本就没有那些原来的“师傅”和“大姐”了。原来的厨师夫都是口口相传的师傅带,那些师傅在国营餐馆都是正式工。现在有手艺的师傅都退休了。弄了一帮便宜的“临时工”(外地小孩)依葫芦画瓢。能好得了吗?国营企业也为了省钱。顶着老字号的幌子,骗旅游的外地客人。我有哥们来北京我请他们吃饭,绝对不会带去这些有名无实的地方。涮肉就是找一些个人开的小管子。小吃,直接奔牛街。店大欺客。现在国营餐馆,除了领导和他们的家属。都是临时工居多。剩下有手艺的都单干去了。只剩个牌子。还是那种感觉:您那,爱吃不吃。—沉默的羔羊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石榴树下,荤油大饼,小葱蘸酱,茉莉花茶,背心裤衩,一嘴京腔。 —凡修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北京,我曾在心中千万遍喊你的名字,

  感谢你陪伴我走过狭长时光中的小日子。

嗨,老北京,好久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宣武区   崇文区   前门   宣武   崇文   都会   香椿   北京人   丰盛   北京   胡同   师傅   孩子   中学   喜欢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