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来溪晓行

夏天,天亮得要早些。时钟的时针刚指向五点,天空就露出一块块鱼肚白,森林,村庄,田野已依稀可辨。正是周末,我驾车行驶在十里冲坡顶的通村公路上,这是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是高酿镇来溪村外出的重要通道,路的一头于十里冲坡顶并入242国道,另一头直下天柱县城,于新寨同样并入242国道。我此行的目的是开车到新寨后,折身,徒步跟着人流往回走。近来,因242国道改建不通车,我每天上班不得不绕道来溪,发现每天早上这条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想趁着周末时间跟着他们走一走,体验一下他们走在这条路上那种特有的的情趣。

「贵州天柱」来溪晓行


其实,从十里冲坡顶绕道来溪去天柱,我于二十多年前就走过一回。那时还没有通公路,连公路的毛坯都没有,只有一条羊肠似的小道,弯弯曲曲地直入大森林里,大约十里路就到达来溪村,然后与一条小溪缠绕而下,直到新寨。因交通不便,当时的来溪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所以这条小路很少有人走。为了我上学的费用,我和爸爸从自家稻田里捉了两挑的鲤鱼,等到月朗星稀的夜晚便挑到天柱去卖,晚上十一二点从家里出发,因为不是空手空脚地赶路,而且在路上还要不断地给鱼桶里的鱼换新水,以减少死亡,所以,从家到天柱三十公里的路程,我们得走上七八个小时,早上七八点钟才能到达天柱。我们走到十里冲坡顶后,爸爸说,我们不顺公路走了,要走小路。我知道,顺着公路走,在十里冲半坡,有一个刑场兼火化场,在天柱判了死刑的犯人,大多在这里枪毙,死了之后大部分就在这里烧尸,不仅如此,周边非正常死亡的人,也大都拉到这里来烧,所以,这里随时都有阴森森的感觉,特别是晚上,除非是不知道的人或是非走这里不可的人,才敢大半夜徒步从这里经过。虽然不再经过那个火化场,但大半夜走在这样一条山道上,我还是感觉有些心里发毛,拼着全力,紧紧地跟在爸爸身后。月光下,我们不再打手电筒,两个时有时无,时长时短的影子跟着我们父子俩在山林里不停地向前移动。偶尔传来一两声夜鸟的叫声,使山林显得更加的寂静而荒凉。每转过一道弯,前面要么出现一丛矮灌木,要么是一两棵大树,全都是黑黝黝的,就像一个个怪物,增加了我的恐惧感。到达来溪村时,天快要亮了,再有十把里路就能到达天柱,我们在村脚的凉亭里给鱼换了水,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爸爸拿出两根黄瓜,分了一根给我,吃了补充点体能好继续赶路。小时候在家时,长辈们总是对我们这样要求:没事就不要到外面瞎跑,静静地呆在家里别动,就不会感到饿饭。确实是的,因走了这大半夜,我感觉真有点饿了。吃完黄瓜,我们继续赶路,路边的稻田取代了刚才要不要就出现的“怪物”,小溪里哗哗的流水声掩盖了那偶尔的一两声夜鸟叫,我的恐惧感减少了很多。天大亮时,我们正好赶到了天柱。

「贵州天柱」来溪晓行


因为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赶路去上班,我把车速控制得慢慢的,打开车窗,早晨清新的空气裹着水雾扑进车里,无比的惬意。刚过来溪村寨,我遇到了今天的第一拨人,三个,疾行在公路上。我不再停车想带他们一程了,我知道,这是刚从城里走上来,到来溪寨后又折身走回去的晨练者。记得那是一个下着细雨的早晨,我第一次开车在这路上赶去上班,同样是刚过来溪寨子,也是三个人,打着伞在路上疾行。我想,大清早就在赶路,肯定是有什么急事,我这正好是空车,何不顺便带他们一程。于是和他们平行时把车停下,按了声喇叭。没想到,他们反而像让车一样,离我远远的。我把头探出车窗外向他们喊了声:“兄弟,要赶路呀,我带你们一程吧。”他们停下,向我看了看说:“谢谢!不用了,我们就是特意出来走走的。”啊?出来晨练的?这可真是风雨无阻呀!因天没大亮,我看不清他们的表情,我猜想,他们在看着我时,肯定是一脸的错愕。我不禁自嘲:一辆破车,还自作多情!

路两边的稻田,种稻子的不多了,一丘一丘的,种着茐、姜、蒜、折耳根等,剩下大部分的都已建起了大棚,大棚里种着茶树菇----公路修通后,来溪成了县里第一个茶树菇种植加工示范基地。村民思想开放了,田地里种这些比种稻子的收入要高出好几倍,都慢慢地富了起来,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到新寨把车子停好后,拿起相机,马上加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因今天是周末,县城学校的许多学生也加入了人流,所以人儿特别的多,上至七十多岁的老夫妇,下至刚上小学的儿童,有的身披佩剑,有的手持鸟笼,有的拉着一只音响,见得最多是挑着一对塑料水桶。就好像这山沟里今天有什么重大的集会一样。小溪哗哗的流水声已不再像第一次走时那么清晰可见,鸟叫也不是让人感到凄凉的一声两声,而是山中百鸟齐鸣,与人流手中鸟笼里的画眉鸟相呼应。我手持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按下快门:这一对身带佩剑的,好有些仙风道骨之感;这一对身着同一款式、同一花色运动装的青年男女,一看就知道是小两口子;这个一手持话筒,一手拉着一个音响的,不用说是个音乐爱好者,还真有点流浪歌手的韵味;那一伙提着鸟笼,不停地比比划划的,是爱鸟人士,在对着自己和同伙鸟笼里的鸟进行评头论足;还有那一群沿途嬉戏的小毛孩……

「贵州天柱」来溪晓行


从新寨沿公路而上大约三公里,路边有一个大水库,这水库是天柱县城南门这一区自来水的水源,公路在这里突然变宽,形成如同一块小操场样的地坪,里边建有一口井,一根管子从井里把水引到井外。这井水水质特别好,挑着水桶的都是来这里接水的。每天早上,这口井前水桶都排着长队,人呢,大部分都到地坪上或是其它地方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去了,但打水的秩序非常好,从没有在这里争什么先来后到的。如果前面的水桶满了,主人不在,谁见了都会把水满了的水桶移到一边,不管后面的桶是谁的,都移过来接上水。走五六里路,就为了来接这两桶水挑回去,这样的价值观我有些不理解。趁着一位六十来岁老人换桶接水的机会,我向他搭讪道:“老爷子,您每天都会来这挑水吗?”他笑着答道:“是呀!每天都来,挑这一挑回去,满身筋骨都活络好多,饭都能多吃上一碗。”“您家里几口人呀?一天能喝这么多水?”我继续问道。老人向正在一边舞剑的一位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妇人呶呶嘴答道:“儿女们都已到外面去工作,家里就我和她,这水我们喝不完,隔壁的老张,老王腿脚都不灵便了,我们挑回去轮流着送。”在水库堤坝下面,有一个堤坝上流水冲击而成的水塘,清澈见底,水塘边有几人在悠闲地垂钓。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这样清的水也有鱼来钓吗?我走近他们,正要说话,只见一个垂钓者向我做了个“嘘”的手势,示意我不要出声,然后突然提起钓竿,钓起一条大约两指大的鱼。看到他钓上了一条鱼,其他几个垂钓者都聚了过来。我也走了过去,想看看他们到底钓起了多少鱼。“收获不少吧?”我问道。刚钓起鱼的那垂钓者答道:“收获?有哇,可我们的收获你可能无法看到,因为我们钓的是一种兴致。”我看了看他装鱼的漏兜,就刚才钓起的那一条鱼。

「贵州天柱」来溪晓行


在走回新寨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了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是的,挑水者意不在水,垂钓者意不在鱼,这是一种只有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高度后才会产生的境界。而太守之乐,我想也并不全在于山水,就如这些人,让他们高兴的,不会只是这一山一水,一溪一路,应该是国泰民安,生活富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天柱   太守   地坪   佩剑   堤坝   鸟笼   水塘   贵州   水桶   人流   国道   县城   家里   爸爸   路上   公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