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方方日记》,翻译者会有危险吗?

今天和朋友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方方日记要出外文版这事儿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那么日记的外文译者在中国会不会遭到言语和人身攻击?

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与译者何干?

但历史告诉我们,有些事没那么简单。

印度小说家萨尔曼·鲁西迪《撒旦诗篇》曾引发轩然大波,有穆斯林指责该书亵渎先知穆罕默德。鲁西迪本人并未遭到侵犯,但各语种的译者却遭了秧,有的甚至被残忍杀害。日文版译者遇刺身亡,至今仍是悬案;意大利文译者遭到殴打;土耳其文译者遭到暴民纵火袭击;挪威版出版商遭遇多次枪击。

原来,翻译一行也是有风险的。

可以预见,《方方日记》的外文版译者若是中国人,想必会被一些人骂“助纣为虐”“汉奸卖国贼”,至于是否遭到人身攻击,不好说。但愿不会吧。

《方方日记》外文版被一部分国人吐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给外媒、境外势力提供抹黑中国的弹药。

单凭这一条,就可以引得群情激愤。

天天接触外媒,很想告诉诸位,真这样想可就低估了外媒与境外势力的能力。

先不说方方日记,疫情暴发之初,BBC就翻译了一位武汉姑娘的日记,题目是:《武汉封城日记:一个女生的孤独与坚持》(Coronavirus Wuhan diary: Living alone in a city gone quiet)。

多亏这位武汉姑娘不是名人,否则很容易被扣上个与境外势力串联的帽子。

再说外媒对方方日记的关注。《纽约时报》等主流外媒早就引用过方方日记里的文字,某境外网站3月初曾全文翻译方方日记(2月27日)。


摘录几句,诸位看看译得怎么样:

| 天气又阴了。有一点凉气,但也不算太冷。走出去望望天,觉得没有阳光的天空,多少有些阴郁和沉闷。

It is cloudy again. A bit chilly, but not too cold. I walked out to look at the sky. A sky without sunshine is somewhat gloomy and dismal, I thought.

| 抓大事的人,经常忽略小事;顾多数的人,也常会忘记少数。

Those who are busy with important things often disregard the little things; those wh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jority often forget the minority.

从翻译角度看,英译方方日记并不难,因为日记的文学性并不强。外国出版社宣布8月份出版,到今天为止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花四个月翻译60几篇日记并非“神速”。

这年头,外媒对中国的关注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外媒记者的中文水平也不容小觑。《纽约时报》驻华记者曾翻译《人民日报》社论。方方日记早已在网络疯传,外媒能用的“料”早就用了,犯不着傻等四个月。


这是常识。

能给外媒“喂料”的不是方方日记外文版,而是“整个舆论场如何对待方方日记的外文版”。真搞得全网联动,喊打喊杀,这才是让人笑话的“弹药”。偌大的中国,如果连一本日记都容不下,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吗?

昨天,有读者说,怎么看待Amazon网站那充满歧视和傲慢的书评。

想说两点:

一、说实话,那几段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书评,与我们工作日常见到的某些刁钻的外媒报道相比,倒显得客气多了。出版商要迎合西方话语,要勾起西方普通读者的购买欲,写出那样的“预售宣传语”并不奇怪,我们也不是第一天见到那样的描述。书评里若是全面夸赞中国的话,反倒“活久见”了!

二、有些问题需要方方和出版社才能给出答案。比如,方方对外文版“预售宣传语”是否知情,是否参与?付诸国外出版的流程如何?译者是否敲定?

主张“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讲话要有根据,不能上嘴唇碰下嘴唇就妄下定论。当然,如果认定了方方是坏种,那这些都不重要了。

最后一个问题:方方日记的外文版是否能做到“忠实”于原文?

莫言的小说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功不可没,但译者并非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译,实际上译作已经偏离了原作。有人说,英文版比莫言的原著写得更好。


这种“偏离”是由文本属性决定的,有时候也是没办法的事。对于文学作品,一旦付诸翻译,译文常常脱离原作者的控制范围。既擅长创作又擅长翻译的作家并不多,有时候作家需要翻译去成全。

从某境外网站的译文来看,翻译方方日记基本上逐句逐段翻译即可,难度并不大。至于方方日记里那些事实上的缺陷,译者是否会作出调整,还不好说。这个问题还得出版社与方方才能解答。

如今的舆论场,情绪有点过剩,但情绪是理性和常识的天敌。抛开那些恶语相向和相互“贴标签”,方方作为舆论场上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体制内批评的尺度在哪里?比如,该以“新闻”视角还是“文学”视角看待她的日记?比如,对批评之声里的“事实漏洞”,公众容忍的底线在哪儿?

相比情绪化的谩骂、上纲上线的“贴标签”,理性的探讨和包容的心态才更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外文   逐句   翻译者   日记   出版商   弹药   武汉   纽约时报   中国   境外   译者   舆论   势力   书评   危险   出版社   读者   旅游   方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