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这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今再难闻

阜外大街乃北京阜成门外大街之简称。从城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至甘家口,全长约4里左右。1949年前后,阜外大街下辖阜外大街、南礼士路、北礼士路、南营房、北营房、瓜市营房、月坛东夹道、月坛西夹道、校场口和南露泽园、北露泽园。

阜成门外的寺庙大多建于明代,建了寺庙当然就要去祭拜,祭拜的人在中途要休息、吃喝、购物;从门头沟、木城涧等地出产的煤炭大多从阜成门进城,运煤炭的人、畜也需要中途休息吃喝。因而,这一带的商铺也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了。特别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阜成门外兴建了月坛以后,不但皇帝要来祭祀月神和众星宿之神,有时还由武职大臣代祭。那时更是要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到清代仍是如此。于是,阜外大街也就渐渐地兴旺繁华起来。

老北京这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今再难闻

五花八门的叫卖声

阜外大街自古便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更有菜市、夜市,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那热闹嘈杂,却又充满世俗生活味道的市声。市声即街市上的声音。有人说就是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其实不全尽然。因为,有的买卖吆喝,有的买卖不吆喝而是用响器代替,有的买卖既不吆喝也不用响器,而是凭着诱人的香味儿。

说吆喝声五花八门,一点也不夸张。由于所卖货物不同,而各有各的词,各有各的调。同一种买卖还由于地区不同吆喝出来也不同。有的买卖一天到晚都有,如卖包子的,出一屉就吆喝一回,一直到晚上关门了。回、汉民卖包子的吆喝词儿还不一样。有的买卖是白天有,夜晚没有;也有的东西是只在夜里才卖,如卖驴肉和卖夜壶的,都是天擦黑儿以后才走街串巷地吆喝。因为,那驴肉不见得是正宗的驴肉,夜壶在白天有碍观瞻。相同的是吆喝内容都是只有两个字。不同的是,驴肉的“驴”字高而尖,“肉”字低而重且二字连接较近;卖夜壶的音调较低,尾音成“噢”音。

老北京这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今再难闻

有的东西(如食品、花卉)是应节上市的,这类吆喝才随而有之。如:五月节卖粽子、樱桃、桑葚儿、五月鲜桃的;夏天,卖西瓜、香瓜、豌豆黄儿、冰激凌、冰核儿、茉莉花骨朵儿(可以别在衣襟或胸前)的。还有专在细雨中才有的卖煮豌豆的,吆喝出来像唱歌:“牛筋儿的豌豆哎,多给了豌豆赛过榛瓤儿,豌豆哎多给!”秋冬季节,还有卖冰糖葫芦的、卖“半空儿”的、卖水萝卜的、卖“凉炒豆”的吆喝起来有的悠扬,有的清脆。

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在北城、南城还不一样,最简单的是:“冰糖葫芦儿,葫芦儿冰糖的!”还有一种卖“蒸而炸”(即煎饺子)的,摊主一边吆喝:“蒸而又炸的咧,油儿白搭呀!”一边用锅铲有节奏地敲着铛边。喷鼻香的煎饺子味加上悦耳的吆喝声和带花哨点儿的铲、铛碰击声,怎不诱人?

代替吆喝的响器,分别有:大锣、小锣、洋鼓、小鼓儿、拨浪鼓、声音发皮的鼓、小号、喇叭、冰盏儿(一对小铜碗)、“唤头”、梆子、铃铛、串铃、“虎撑”(串街郎中套在手上的铃铛)、笛子、“报君知”等等。

老北京这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今再难闻

有的同一行业使用不同的响器,如盲人算命有的边走边吹笛子,即一手执探路竿,一手用中指和四指捂住笛子上端的两个音孔,吹时反复动着两个手指可发出“哆来咪来哆,咪来哆”的音;有的敲“报君知”(一种锣脐呈凸状的小锣,行走时一手执探路竿,一手提着绳与小锣锤拴在一起的小锣,用食指控制小锤,边走边敲)。磨刀人有的吹小号(只有先低后高两个音节),有的抖动“响帘”(一串铁片),有的还带吆喝:“磨剪子来,锵菜刀„„”焊洋铁壶的是边敲打着壶底边吆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唤头   门头沟   月神   小锣   夜壶   冰糖葫芦   夹道   营房   笛子   铃铛   难闻   豌豆   小号   大街   两个   买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