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这件被王世襄誉为“艺术价值第一”的圈椅,是王世襄的旧藏,也是《明式家具珍赏》的封面,现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家具馆: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上海博物馆藏 明黄花梨透雕靠背圈椅 座面60.7×48.7厘米、通高107厘米

(参见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55页及《明式家具研究》第61页)

能被选为封面自然是了不起,在《珍赏》中,王世襄先生寥寥几笔,就将这把椅子最突出的几个优点描述了出来:

椅圈三接,圆中略带扁形。靠背扳上造出壶门]形开光,透雕麒麟纹图案,张吻吐舌,鬃鬣竖立,火焰飞动,从动物的形象及刀工即可断定为明制,年代不晚于明中期。

背板上端,两旁用木条接出,雕卷草纹,加强了装饰效果。实际上它就是和靠背板连造的托角牙子。由于前后腿和扶手相交处都有此种装置,就使它并不显得过分突出。

靠背板下端锼出亮脚。按亮脚一般用在分截攒框的靠背上,整板靠背下雕亮脚比较少见。椅盘下的券口牙子,曲线也圆劲有力。

就艺术价值言,所见明代圈椅以此对为第一。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这把圈椅整体造型挺拔,座面较高,以正常男性一米八的身高坐上去两腿无法着地,可以踩在落地杖上,椅腿侧脚明显,四根腿自下而上渐渐内收,四平八稳。

正面的券口牙子装在大边和两根前腿的槽里,横向牙子的洼堂肚造型让视觉的重心下垂,看起来更加稳重,纵向的牙子下窄上宽,轮廓渐渐向中心收,加强了侧脚效果。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两侧抹头下方的券口牙子做法相同,背面的牙子则不栽到落地杖上,这种做法与大部分的椅子类同,并无特别之处。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纵向部件的制作上,工匠遵循的是侧脚原则,也就是说纵向上每一个单独部件的出现必须要满足侧脚的视觉效果。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横向部件遵循的是重心下垂原则,甚至不惜费料在横纵牙子相交的位置故意切出一个半圆形,让重心下垂的效果更加明显,以此类推椅面的冰盘沿上宽下窄也是同理,这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古人的制器思路之明确,表现手法之纯熟老练,真可谓是面面俱到。

后腿上下一木连做,椅面以上的部分也有侧脚自不必说,但有趣的是工匠在后腿、靠背板、鹅脖和椅圈相交的位置都装了角牙。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通过我们对座面以下部分的解读,就不难得出,工匠依然遵循侧脚原则,并且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灵活的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引导我们一步步达到最舒服的视觉效果,为什么说这种方式很巧妙?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件东西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大轮廓,也就是说占用视觉面积大的部分首先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我们看到一座山,首先我们看到它是一个尖头朝上的椎体,看到一辆汽车首先注意到它是一个长方体。

同样,当一件家具放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一定先注意到它的大轮廓,面积大的部分给视觉的冲击力最强,然后我们才注意到他的靠背上有刻花,腿子上方装了角牙,再走进一点才发现后腿上下不是一边粗的,上头比下头细,我们都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看清一件家具。

而聪明的工匠,深知这一过程,所以他首先在大的面积空间上,营造出明显的侧脚效果,也就是靠背板与两侧空白的部分。

靠背板上窄下宽自不必说,这是常识,但如何让两边空白的部分出现侧脚呢?我们聪明的古代工匠运用漂亮的角牙解决了这一问题。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至于说角牙完全是为了视觉服务的,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吗?

我们两说,一说靠背上的角牙,因为这件圈椅的靠背是镂空雕刻,所以在横向受力上,不如浮雕。

如果浮雕能承受的横向力是五十斤的话,那镂空雕刻的承受力大约在三十斤左右,如果镂空面积大的话,能承受的力就更小了,所以靠背板两侧的角牙在受力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让靠背板更结实耐用。

鹅脖上方的角牙则为椅圈扶手向前突出的部分起到支撑的作用,也是有实用价值的。

二说后腿上方的角牙,我们则认为完全是为了刚才说的侧脚效果和整体的协调统一服务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后腿和椅圈的完整性,伤料了。

我们将这把圈椅和其他作比较的时候,发现它的搭脑(椅圈的顶部称为搭脑)要比一般的圈椅更加平缓,注意,是更加平缓。

这里先向大家透漏一个鉴赏圈椅的小窍门,如果您看到一把圈椅的椅圈,搭脑部分比扶手的弧度略平,那么这把圈椅八成是一位老木匠出的活儿。

因为有经验的老木匠在做椅圈的时候,会故意把椅圈的搭脑做的“憨一点”,其实道理很简单,回想上一篇我们总结出的规律,横向要遵守重心下垂的原则,因为这样更好看。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我们注意上图中的三把圈椅,他们的椅圈各代表了一种形态,一个顶部略尖,一个不尖不平,一个顶部略平,那么我们就会先排除那个顶部尖的,因为它最丑。

然后剩下两个放在一块,我们会觉得这两个里边有一个更好看,细看以后才发现好看的那个顶部略平。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把握,是工匠在经年累月的操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但是我们刚才说了,顶部略平,是大部分圈椅的做法,这把圈椅,更平,它的平,你一眼就能发现。

我想以当时这位工匠如此规矩严谨的制作态度来看,他应该不是一时失误。其中有一个博主,他也注意到了椅圈顶部特别平这个现象,还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他把这个现象解释为当时的工匠想让这把椅子带出一种威严的感觉。

实际上顶部很平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两点:

第一,还是因为靠背板上的角牙,因为加了角牙,所以这个靠背板比一般的要宽,尤其是和椅圈相交的位置最宽,而靠背板又是通过隼桙插进椅圈当中的,所以,椅圈与其相交部分的弧度就受靠背板宽度的限制。

我们知道,靠背板只能在纵向上有弧度,横向是不会有的,所以,由于这把圈椅的靠背两侧加了角牙,所以它的椅圈就比一般的圈椅平。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第二,这把圈椅制作的时候,很舍得用料,它的椅圈是三接,一般的圈椅都是五接,都没有它阔绰,但是阔绰未必就是好事,问题也出现了。

这牵扯到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顺着木纹去开料,那么这块料在横向上,能承受很大的力,因为横向上没有断纹,而如果我们垂直于木纹去开料,那么它在横向上的木纹会像一盒崭新的3+2饼干那样排列,稍微用力就会断。

这个椅圈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它是三接的,所以中间那一段就不免会有断纹,而且数量上要比五接的多不少,这样一来,顶部的弧度越大,断纹越多,越容易断裂,反过来就越结实。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当时这位工匠一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牺牲掉一点美感,成全椅子的牢固性。

最后我们说一下靠背上的透雕麒麟,麒麟的雕工自不必说,登峰造极,但我们要说的是,实际上王世襄的《珍赏》这本书,封面有一个小错误,就在麒麟的尾巴上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如果单纯看书上的图片,我们会很奇怪,麒麟的尾巴怪怪的,但实际上这纯粹是一个乌龙,真相我们去上博一看便知。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兴许当时在做这本书时,负责抠图的美工对麒麟的造型并没有仔细研究,完全按照照片上的样子去抠,弄出来一只断尾的麒麟。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最后相关负责人在审图的时候也没有在意,导致了多次出版却没有纠正的情况,对于一本影响如此之大的著作,这样的失误实属不该。

但更加乌龙的事情还在后边,那就是现在的一部分家具厂在复制这把圈椅的时候,原搬照抄,也没有思考这只麒麟是怎么回事,复制出了一只只断尾的麒麟......

王世襄:若论艺术性,这把圈椅排第一!


本文作者|赵树政,来源|木匠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圈椅   麒麟   牙子   背板   靠背   木匠   艺术性   工匠   后腿   弧度   纵向   横向   重心   椅子   效果   家具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