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千年前的“别人家孩子”

福建千年前的“别人家孩子”

这一届的“牛娃”都以出炉了,高考的、中考的。大多人看着自家懵懵无知的娃,只能感慨:“那是别人家的娃。”本期,小编带大家读读福建千年前的“别家娃”和“别家娃的童子举”

福建千年前的“别人家孩子”福建千年前的“别人家孩子”

童子举

先说童子举,也叫神童举、童子科等,是专为选拔神童所设立的科举项目,其源可追溯至汉代。《汉书》里有“太史试学童”的记载,据说由萧何草创,通过考查书本知识和书写能力,在学童中选拔官吏。

至唐代,童子科成为科举制下常科科目中的一个小科目,年限在十岁以下,考试内容从随意到逐渐规范(规范后要求精通九经之一以及《论语》和《孝经》)。童子科的设置对童蒙教育和唐代科举制的繁盛均起了积极作用。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三字经》中提到的刘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就是童子举中脱颖而出的人物。

但毕竟是不到十岁的孩子,通过考试的神童只有极少数会直接授官职,大部分只得个“出身”,得些赏赐,要等年长后授官职,或通过制科考试入仕。

到了宋代,童子举的年龄一度放宽到十五岁以下,程序上先由州郡选拔,再送中央。考试的内容还是以经书和诗赋为主。宋代童子科有其特点:一是对奇异童子,皇帝往往很感兴趣要亲试(宋真宗是宋代主持童子举次数最多的皇帝);二是到宋代后期,将童子科分为上、中、下三等,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不同的待遇。

宋代通过童子举选拔出的最出色神童应数晏殊,14岁授进士出身,并获赐“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进入仕途,后来成了一代名相,也是著名的词人。

这期间,童子举也受过争议,儿童一味强调背诵,不易选拔出真正人才,且易急功近利与拔苗助长,考试中常出现谎报年龄等现象,因而到了明代逐渐被废止。

史上“年纪最小干部”

下面说说两位参加童子举的福建娃,这俩人的名字大家不一定熟悉:杨亿(974—1020)、蔡伯俙(1013—1100)。

《榕城考古略》中说:“蔡奇巷,在将军署北(今省立医院附近),俗讹为‘彩旗巷’,旧名‘尊儒坊’。宋蔡伯俙故宅。蔡,福清人,四岁能诗……举神童。真宗赐诗宠之,即日释褐,后授守秘书(省)正字,寻赐进士出身,历官司农卿,致仕,年八十七。”

传说蔡伯俙3岁时,邻居家办寿,一举人写了篇祝词,伯俙听两遍即能诵。举人惊讶,建议蔡父带娃去应“童子举”。蔡父背着儿子进开封城时,门监得知父子是从福建跋涉而来,就对伯俙开玩笑,“你骑父作马”,蔡伯俙答“父望子成龙”。这样的奇闻很快轰动京城……

福建千年前的“别人家孩子”

蔡伯俙(影视截图)

蔡伯俙应童子科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在皇帝面前,也出口成章。真宗皇帝赐诗褒奖:“七闽(一说‘八闽’)山水多奇峻,三岁儿童出盛时。家世旧传清白训,婴孩自得老成姿。才方学步来朝谒,未及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前期。”

真宗赐蔡伯俙进士出身,去东宫伴太子赵祯读书,和他一起做伴读的还有前面提到的晏殊。

论才学,伯俙与晏殊当时可能不相上下,但若论品德,却大不一样:

太子年少,只顾玩耍,晏殊总在规劝,而蔡伯俙则处处讨太子欢心:宫里的门槛高,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给太子当垫脚;真宗皇帝要检查太子学业,太子要晏殊代写,晏殊不答应,伯俙却赶写了一篇,送给太子抄。还有一次,皇上问伯俙:“想不想父母?”伯俙灵机一动:“皇上如同我父母。”足见伯俙圆滑。

有件事倒能说明他不失童真,关心农事:伯俙画了幅《村民蒿目菜色图》,真宗见了问:“老百姓为什么如此憔悴?”伯俙答:“家乡穷乡僻壤,百姓都这般黄瘦。”真宗喟然叹息,良久无言。

真宗死后,太子赵祯继位,也就是宋仁宗。蔡伯俙以为是时候登上政治舞台了,谁知仁宗却重用晏殊为相。伯俙不服,仁宗说:“昔日朕年幼无知,良莠不分。如今朕统管海内,深知国家无真才不兴。”说得蔡伯俙哑口无言。

这些事记录在南宋文人王明清的笔记《挥麈录》中。

蔡伯俙出身下层,熟悉农事,后官至“司农卿”,政绩上碌碌无为,经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1092年79岁时返乡,1100年卒。

不过三四岁,能考童子举,倒也是奇闻!在年纪上这位福州神童创下了“最小干部”的纪录。有文献曾评说:古称早慧者,夏睪子,周项槖,秦甘罗,汉张辟疆、班固、孔融,魏曹植,隋唐而后亦历历可举,固亦其生廪清秀之气特厚,然亦未有三周(即三岁)者。

首开闽人“酬唱”之风

比蔡伯俙更早些的“福建神童”杨亿则留下了更为光彩的履历。

据宋人阮阅《诗话总龟》(《诗话总龟》是宋代三大诗话之一)中称:杨亿“数岁不能言,一日家人抱登楼,忽触其首,便能语。家人曰:既能言,可为诗乎?曰:可。遂吟《登楼》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就是说这诗出自刚会说话的小娃之口。

杨亿974年生于建州浦城,《宋史》上说:“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那时,皇帝赵光义知道了有这么个神童,叫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前去探听虚实。张去华一试,果然了得,于是杨亿被带入朝中。赵光义亲自检试,连试了三日,杨亿共应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宋史》)。赵光义深为“赏异”,又令带到中书省再试。结果,中书省试了一篇《喜朝京阙》,又是顷刻即成,文采飞扬:“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tiáoyáo)。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好大的志气!顺带还做了“清新福建”的广告。赵光义授杨亿“秘书省正字”,这一年,杨亿10岁。杨亿19岁那年,被赐进士及第,即免试录取的进士。

杨亿最重要的文献是《太宗实录》和《册府元龟》,都是宋代的著名文献,其中《册府元龟》被称为“宋四大书”之一。而宋代著名的“西昆体”诗派也是杨亿在主持修撰《册府元龟》时形成的。

“西昆体”是宋初学李商隐诗风的诗派。1005年秋,宋真宗命杨亿等人编纂《册府元龟》,杨亿等人在修书期间互相以诗唱和,另邀请张咏、丁谓、钱惟演等人参与。1008年,这些唱和诗被杨亿结集成《西昆酬唱集》,“西昆”由此得名。“西昆”什么意思?杨亿把修书之处比喻为《山海经》中传说的西北昆仑群玉山上的先王藏书府。

《福建历代名人传》中称:“杨亿和同好的酬唱,首开闽人酬唱之风,对宋和宋以后闽人的唱和,以及以唱和为主要形式的诗社的建立起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是闽人中第一个倡导并建立起诗歌流派的领袖。”

说说这位神童的品质吧:杨亿为人耿介,喜欢提拔后辈,《宋史》上说他“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又得说晏殊了,晏殊被举荐,据说也是经过杨亿之手,这在《宋史》的《杨亿传》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能查到。

可惜,杨亿英年早逝,去世时只46岁。看看谁评过他——欧阳修《归田录》:“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鳗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公文章擅天下……唯其清忠大节,凛凛弗渝,不义富贵,视犹涕唾,此所以屹然为世之郭郭也欤?”那一年是1020年,到今年正好1000年。

END

海都记者 宋晖 吴臻 实习生 邵许 林舒畅

编辑 春风君

福建千年前的“别人家孩子”

征文

欢迎热爱花巷的人

来稿,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来发表!投稿邮箱 flowerstr@sina.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真宗   福建   宋史   耿介   正字   诗话   科举   进士   神童   童子   宋代   官职   太子   出身   皇帝   年前   孩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