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涨海声中万国商,车桥市井十洲人。说起泉州的海洋文明,绕不开斑驳的千年古渡码头;说到码头文化,又绕不开因海而来的码头小吃。泉州东边镇海宝地真武庙外,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晋江知事韩岳立下石碑,“吞海”二字告诉人们,这个城市向海而生,向海而食。

位于泉州聚宝街的“中华老字号”车桥头文阿水丸,就是千年富美古渡口孕育而成的百年名小吃。它始于1892年,由文阿水丸店老板、“泉州水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林梨文的祖父林阿朝传承给后人,历经四代,至今保持着传统的味道,满足了无数泉州人挑剔的味蕾。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大骨汤加水丸

煮出古城里诱人的鲜香

每天凌晨5点,师傅们陆陆续续到店后,文阿水丸店数百平方米的后厨,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师傅们从打鱼泥开始,把新鲜的鲨鱼去头去尾,清理内脏,取鱼身,用刀顺着纹理刮取鱼泥,将取好的鱼泥打成浆。待鱼泥打成黏糊状,左手快速抓起一把鱼泥浆,轻轻一握,丸子便从虎口冒了出来,右手的汤勺一扫,水丸应声入水。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就像是看一场赏心悦目的手舞。没多久,一盆盆成形的水丸开始下锅捞煮。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每一个水丸都是从指缝间挤压出来,纯手工制作

“每次下水,主要凭经验,没有什么诀窍。”虽然黄师傅负责这道工序已经有10多年时间,说得有些轻描淡写,其实捞煮的过程,火候十分重要,每个看似简单的手势里,都是经验、眼力、手劲的浓缩。林梨文说,那把超大滤勺,在滚水里停留的时间,决定了那些水丸能否保持脆嫩的口感。

水丸从滚水里出锅置凉后,一部分被放在不远处的专卖店销售,另一部分则出现在文阿小吃店的灶台。在大骨浓汤的加持下,一碗香气十足的水丸,配上一根鱼卷,那种鲜香脆嫩,便是食客们百吃不厌的烟火味道。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大骨浓汤煮出的水丸,让食客百吃不厌

老码头小摊点

道尽旧时光的苦与甜

曾经,这碗烟火味道对林梨文的母亲倪木耳来说,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候,只是为了一家人的日子能够过得下去。”文阿水丸第四代传人、林梨文的女儿林霖告诉记者,已经90岁的奶奶去年生了一场大病,表达能力严重弱化。只要得空,林霖就会推着奶奶来到店里,让她坐在僻静的一角,注视着店里忙碌的一切。林霖明白,这些场景对于奶奶,便是最好的良药。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第四代传人林霖

本以为,要从这种状态的老人口中,了解曾经的车桥头水丸的故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水丸”这两个字,却以它超乎想象的力量,触动了倪木耳老人的心弦,往事居然在她的脑海里回放得如此清晰。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林霖与店里的老师傅交流水丸烹制技艺

倪木耳老人生育了三儿六女,一家十几口的生计,光靠丈夫的国营厨师工资,根本承担不起。看着车桥头富美渡口每日人来人往,搬来运去的繁华景象,想到早出晚归叫卖水丸的孩子爷爷,她顿时有了主意。没多久,车桥头多了一个叫卖水丸的摊位。新鲜的食材,加上公道的价格,倪木耳的水丸摊渐渐有了名气,搬运工人大汗淋漓之后,总喜欢到她的摊前,来一碗热热的水丸。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在倪奶奶看来,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对于光顾她生意的搬运工人,倪木耳总是格外亲切。一时囊中羞涩的工人,可以在她这里记账,于是目不识丁的倪木耳便有了一本特殊的台账,台账里的名字工人自己写,名字底下写满许多完整和不完整的“正”。“当时一碗1角钱,每吃一碗,他们就在名字底下画一笔。”倪木耳说,她从来没有主动讨过钱,但他们也从未赖过账。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老照片见证车桥头当年的繁华

老手艺焕新生

一碗美食的百年坚守

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信任,在一碗小小的水丸里,无声地演绎着。正是这样,倪木耳的摊位总是挤满食客,就连雨天,这个油布撑起的小摊前,食客们也愿意端一碗水丸东躲西站。“当年,有好多人特意从晋江一带搭渡船来车桥头吃我的水丸。”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倪木耳、林梨文、林霖,祖孙三代坚守着这家百年老店

后来,孩子们都传承了倪木耳的水丸手艺,特别是林梨文,从十几岁开始,就跟在母亲身边坚守着这份手艺。如今,在他的手里,水丸技艺不断升华,也收获了无数荣誉: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十佳风味小吃、市级非遗传承人……

前些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毕业的林霖放弃工作,继承起了卖水丸这份事业。“装修上,除了材料上等,古港古渡的历史,美食的来历,也要巧妙地在店里呈现出来。”说话间总带着柔柔微笑的90后姑娘,做起事来干练有加,文化味十足的小吃店新形象,就出自她的手笔。因为美貌与才华,她被朋友们冠以“水丸西施”的美称。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林梨文特意制作了这套水丸担子,珍藏家族记忆

在林梨文的家里,至今保留着一副木制的水丸小吃担子,这副担子曾是移动的厨房,他的母亲挑着担子在车桥头叫卖了几十年。林梨文说,看到它,时常会想起母亲在车桥头风雨无阻的那份不易。

“以前上摊时,母亲用敲瓷碗的方式,给食客们信号。”说话间,林梨文拿出一个装水丸用的瓷碗和瓷汤匙,敲起了水丸叫卖曲,那调调像一首美食交响曲,更是这碗水丸激荡百年的回响。

END

文/吴日锦 图/林良标

编辑 /晓婷

鱼戏新巷里,韵满古街中

泉州千年古渡车桥头,一碗水丸的百年回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泉州   小吃店   台账   食客   木耳   担子   中华   技艺   手艺   码头   店里   小吃   奶奶   工人   千年   母亲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