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文物 | 沈阳故宫藏:明•辽海卫碑


辽北文物 | 沈阳故宫藏:明•辽海卫碑

辽海卫碑 郑英杰老师拍摄

明辽海卫城初建在昌图榆树,后迁开原。据《辽东志》卷一《沿革•辽海卫》条记载:“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庄,二十六年徙治开原城,领九千户外。”又据《昌图县志》记载:辽海卫城,方形,周约一里,即前明辽海卫故址,城垣有榆树数株,因取其名为榆树城。昔年掘地得石,刻辽海卫三字,径尺,傍镌永乐七年指挥陶煜立石。此碑经数度辗转,存于沈阳故宫。

辽北文物 | 沈阳故宫藏:明•辽海卫碑

明辽海卫城初建在昌图榆树,后迁开原。据明代《辽东志》卷一《沿革•辽海卫》条记载:“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庄。二十六年徒治开原城,领九千户外”。关于此碑的来历,据清代杨同桂所辑《沈故》辽海卫条记载:“昌图府廨前有一石上镌‘辽海卫’三大字,盖明初置卫时昌图亦指挥治也”。又据成书于民国五年的《昌图县志》记载:“辽海卫城”方形,周约一里,即前明辽海卫故址。城垣有榆树数株,因取其名为榆树城。昔年掘得石,刻辽海卫三字,经尺,傍镌永乐七年指挥陶昱造”。著名历史学家金毓先生《静唔宝日记》中记载:“惟民国四年春,昌图公园,工人挖井,得石碑于地中......,上镌辽海卫三字,镌永乐某年”。此碑后藏于昌图文化馆,几经辗转,现存于沈阳故宫。


辽海卫与其石刻

《辽海文物学刊》 一九八九年第一期

杨旸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陶松 丹东电视大学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即着手统一东北地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洪武四年(1371年),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派遣董尊、杨贤,向明朝献辽东郡地图和兵马钱粮册籍,于是明“置辽东卫于得利赢城(今辽宁复得利寺镇),以刘益为指挥同知”①,这是明朝在辽东设置政权机构的开始。当年七月,在辽阳城设“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吴泉、冯祥为同知,王德为佥事,“总辖辽东诸卫”②。随着全国“都卫”改为“都司”,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明政府改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③,其后,相继建立了25卫,即辽海卫、三万卫、铁岭卫、沈阳中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卫、广宁左屯卫、广宁中屯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右屯卫、广宁前屯卫、宁远卫、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后卫、定辽前卫、东宁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等,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④。

辽海卫,是辽东都司属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卫。卫初置于何年?史载不一。《明史》、《明实录》均记载初建于洪武二十三年⑤,《辞海》从此说⑥,《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初建于二十一⑦,《辽东志》、《全辽志》均记载初建于十一年⑧。

关于辽海卫初置的卫址,基本有两说:一说初置于三万卫北城,即今辽宁开原县北老城镇⑨;一说初置牛家庄,后迁移三万卫北城⑩。就是对辽海卫初治于牛家庄一说,也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牛家庄即今昌图县“昌图镇”11;一种看法即今辽宁牛庄。因此,关于辽海卫初置年代及卫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若结合明洪武初年经略辽东的形势来缜密考察,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元末明初,元顺帝虽北走,但仍拥兵北边,有时兵临通州,威胁北平;扩廓帖木儿盘距甘肃一带,屡犯兰州等地;特别当时东北辽东形势,对明朝统治来说也是不利。首先故元在东北余部势力还很雄厚,在辽东尚有哈刺张“屯驻沈阳古城”,高家奴“固守辽阳山寨”,也先不花“驻兵开原”,洪保保据守“辽阳”,刘益集兵“得利赢城”13。谈到明初辽东形势,不能不和元丞相纳哈出相联系,当时纳哈出拥兵数十万,盘踞金山(今辽宁开原西北),他们“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不时南下,骚扰辽南地区。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纳哈出大举进犯辽东,“掠劫牛家庄,烧仓粮十万余石”。在此之前,洪武三年(1370年)秋,朱元璋曾派遣黄俦持书宣谕,至金山纳哈出驻地招降,纳哈出不从,并将黄俦“拘,不遣”。朱元璋深感时态发展严重,决心派军队以武力攻伐,于是派马云、叶旺率兵由山东“登来海道北上,直抵旅顺登岸,屯兵金州”。洪武四年初,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接受招抚,率众降明于得利赢城。继之,马云、叶旺挥师“进军平顶山,攻破高家奴于老鸦山寨(今辽阳东)”15。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又下令给都指挥使马云、叶旺进击纳哈出。马、叶二指挥使依照朱元璋的指令“命盖州卫指挥吴立、张良佐、房暠等严兵城守,虏至坚壁勿与战”16,及纳哈出犯盖州城下,“见城中备御严,不敢攻”,便越盖州城,进犯金州城。金州城在指挥韦富、王胜等指挥下击败纳哈出,并将纳哈出的大将乃刺吾射伤活捉。纳哈出见势不好,便引兵北遁,沿盖州城南10里外柞河逃遁。都指挥叶旺、马云对纳哈出撤军路线早有所料,当纳哈出行至盖州城时,“伏兵四起,两山旌旗蔽空,鼓声雷动,矢石雨下”17。纳哈出见势仓皇失措,直趋连云岛,又遇明军先以“缘河叠冰为墙,以水淋之”,筑一道冰墙,“马不能前”,军骑大败。纳哈出十分狼狈,“仅以身免”,逃回金山。

就在这一年即洪武八年十一月,随着全国“都卫”改为“都司”,于是便将定辽都卫指挥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18,同时,在这一地区,首先在辽南地区建立了卫所。洪武八年置金州卫(今辽宁金县),洪武九年又置海州卫(今辽宁海城县),洪武十四年置复州卫(今辽宁复县西地“复州”)。而这一年,明军又完成了对云南梁王割据势力的平定,这样明朝便可集中力量来解决东北故元势力,运米123万石至松亭关、会州、大宁和富峪等地,积极做好大军出征准备19。朱元璋在分析纳哈出当时处境时说:“朕计纳哈出去金山未远,以后促之,势必来降,且胡主谓我得志,无意穷追,必顺逐水草往来黑山、鱼海之间,乘其趑趄,攻其不备,虏众可尽图矣!”20。于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初,他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率骑兵二十万向纳哈出老巢金山进发。纳哈出在明军大军威逼下,被迫投降。明军“得所部二十余万,羊、马、驼、驴、辎重亘百余里”21,这对明朝统一东北地区是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过上述简单的对明初辽东形势的论述和分析,可以认为应以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征纳哈出为界,此前从洪武四年招抚元平章刘益,以金、复、海、盖四州降明,并在其地先后建立金州卫、复州卫、海州卫、盖州卫,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筹划远征纳哈出老巢金山为止,这一段是明朝主要对辽南用兵,建立屯所看,主要在辽南,北不过辽阳。因此说这一时期建的卫所只能在辽东都司北境开原以南。因此《辽东志》、《全辽志》均记载“辽海卫洪武十一年置,初置牛家庄”是可信的,故从之。

从“辽海卫”名称的由来也可得知牛家庄即今辽南的牛庄,不可能是辽东都司北境的昌图,因为“辽海”一名当与水系有关,海城牛庄,其地位于太子河、浑河汇合注入大辽河入海处,因此建卫以“辽海”为名,是很有道理的。

再从,明洪武初年运粮于牛家庄,也可佐证辽海卫初置于此。洪武初年,辽东屯田还没大面积推行,明军的给养,大部分从山东经海运到辽东。当时牛家庄是辽南地区主要码头之一,海运大批粮食由此上岸,就储存在这里,以备明军北上军需。因此才有《明太祖实录》记载,纳哈出于洪武五年“掠劫牛家庄,烧仓粮十万石”的情况。

通过上述论及,辽海卫当建于洪武十一年。今海城牛庄则是辽海卫最初治所。

洪武二十年,明军大破金山,纳哈出被招抚后,明政权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辽东都司北境控制,遂于洪武二十六年移治辽海卫于三万生北城,即“开原城,领千户所九”。关于辽海卫迁徙年代史载皆同,无异说。

至于明代卫所迁徙,已不足为怪。如塔山左卫、建州卫、建州左卫等都几经迁徙。就是迁移到开原一地之卫所也不只辽海一卫。早在辽海卫迁于此地的前五年,就已有三万卫从“土门地面”的斡朵里地方迁到开原这里了22。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挖临绝缴,翼带镇城,居辽之上游,为东陲之险塞”23。

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在洪武朝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东北黑龙江一带进行招抚。永乐元年(1403年),派邢枢与张斌等人跋涉万里,前往黑龙江地区,“至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24。第二年邢枢率领各首领回京时,永乐帝颁赐印信,建立奴儿干、建州等卫,接着先后设置115个卫25。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于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下令置奴儿干都司,拟派康旺、王肇舟、佟答刺哈等到前往就任。沿途开原、昌图、弗思木等地都是前往奴儿干必经之路,辽海卫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适在开原至黑龙江下游奴儿干的中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明王朝经营东北和北部边疆的重镇,尤其属于辽海卫的昌图,是辽东都司北境与奴儿都司区域的接壤地带,这里民族成份复杂,特别是这里距早年纳哈出老巢金山不远,明王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统治,保证前往奴儿干的明代官员畅通无阻,于是永乐七年26在辽东都司北境,临近奴儿干都司地域的昌图设辽海卫“金山斥堠”并立碑为记。“金山斥堠”是辽海卫属下,所以石碑镌刻“辽海卫”三个大字。在石碑边款还刻有“金山斥堠”、“永乐七年”字样。可知永乐初年昌图是辽海卫的金山斥堠所在地,这块石碑当为“辽海卫金山斥堠”碑。

遗憾的是,先生在日记中收录这块拓文照片除了“辽海卫”三字外,其它什么也看不清楚了。不过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此碑是“永乐某年”设立,到底永乐哪年设碑不得而知,但这块丰碑确实在昌图出土。先生在《静晤室日记》中是这样写道:“惟民国四年春,昌图公园,工人挖井,得石碑于地中,……上镌放辽海卫三字,镌永乐某年”27。

有幸的是阎万章、王明琦、曲瑞琦先生对此碑有过研究。早在1963年阎、先生就曾对昌图进行历史踏查,在昌图文化馆见过此碑,并述及石碑上除钤镌刻“辽海卫”三个大字外,边款还刻有“金山斥堠”、“永乐七年”字样,由此可知此碑是永乐七年立的。此碑原藏于昌图文化馆,现不知下落。【注:几经辗转,现存沈阳故宫】

前已述及,辽海卫初置于牛庄,这里地理位置很重要,是码头,是明初山东海运辽东军粮储存地,随着辽东形势发展,明的势力向北推进,为了加强辽东都司北境统治力量,于洪武二十六年迁于开原。为加强辽东都司北境统治力量,于洪武二十六年迁于开原。为加强对辽海卫管理,委派大批官员前去就任。辽海卫大小官员,均由明政府任命,任命时和都司官员一样,分别持有明王朝的“诰命、冠带、袭衣”,行使职权。辽海卫还有明朝赐给的官印,说明它是明政府地方权力机构,卫印是由明朝礼部所属的铸印局铸造。辽海卫印文为阳铸九叠篆文:“辽海卫指挥使司之印”28。这一卫印图版,过去史学界从未发现,是极其珍贵的。

“辽海卫金山斥堠”碑、“辽海卫指挥使司之印”印模,既是历史的遗物,又是历史的见证。辽海卫无论在初置对储国军粮,和后来迁到辽东都司北境,对巩固这一地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都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从辽海卫碑边款“永乐七年“到辽海卫印模边款上的“万历四年”字样看,辽海卫至少存在有198年的历史。可以说,辽海卫是与明朝统治东北相始终。

1 12《明太祖实录》卷六六。

2《明太祖实录》卷六七。

3《明史》卷一 “地理志”。

4《辽东志》卷一(《辽海丛书》本)。

5《明史》卷一“地理志”、《明太祖实录》卷二百。

6《辞海》页1035,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7《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

8《辽东志》卷一、《全辽志》卷一(《辽海丛书》本)。

9《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嘉庆一统志》卷六十,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篇》1979年内部出版。

10《辽东志》卷一、《全辽志》卷一(《辽海丛书》本)、《明史》卷一 “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

11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篇》1979年内部出版。

13《明太祖实录》卷五六。

14《明太祖实录》卷七六。

15《辽东志》卷八(《辽海丛书》本)。

16 17《明太祖实录》卷一零二。

18《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四;明史》卷一“地理志”。

19《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

20《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二。

21《明史》卷一二九,“冯胜传”;《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二。

22拙著:《明代辽东都司》1988年河南中州古籍社出版社出版。

23顾炎武:《一统案说》卷二。

24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二四。

25拙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1982年河南中州古籍社出版社出版。

26石碑中的“金山斥堠”和“永乐七年”的七字,均据辽宁省博物馆阎万章、王明琦、曲瑞琦等先生研究而补入的。

27金毓黻:《静晤室日记》丙集八、第三八页。

28辽宁省档案馆供稿。


辽海卫探源

额勒克散人

辽海卫全称叫辽海卫指挥使司,是明朝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的辽东25卫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属于师一级单位。

辽海卫在《明史》和其它史籍中记载并不多,但它作为明代辽东军事防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却是不可忽视的。前辈史家在研究明代辽东史时往往都是强调开原“孤悬辽东,三面临敌”,把早于辽海卫建卫并驻地在开原城内的三万卫当成了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下最北边的军事机构。其实不然,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下最北边的军事机构是辽海卫。

元朝时期在地处东北的辽阳行省设置开元路,开元路下辖数府,其中在清河北岸一个叫咸平的地方设立了咸平府。咸平府管辖6个县,范围包括今天开原、康平和昌图地区,后来咸平府又从开元路划出隶属辽东宣慰司。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在统一了中原地区后,为了彻底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于洪武四年(1371年)派叶旺、马云率10万大军从山东青州渡海至辽东狮子口上岸,为了鼓舞士气改狮子口为旅顺口。元朝驻守辽阳行省的平章政事刘益见大势已去,遂派人献上辽东地图、户籍向明朝投降。明朝在辽阳设立定辽卫都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统辖辽东地区,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加强对辽北的军政管理,在元代开元城西设立三万卫,次年迁到开元城内,因避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改开元为开原。朱元璋考虑到辽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民族矛盾的复杂化,从巩固明王朝家天下的需要出发,又把第20个儿子朱松封为韩王驻守辽东,并在开原建韩王府,朱松虽然因为身体不好一直没有到开原上任,但也可以说明开原地理位置的重要。经过多年的经营,开原逐渐成为明代在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

为了进一步巩固辽东地区的防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三万卫北的牛家庄(今昌图太平乡牛庄村东南)又设立了辽海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辽海卫南迁至“三万卫北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原老城镇。三万卫的驻地就在开原城里,辽海卫虽然和三万卫同处一城,但辽海卫的建制并没有撤消,其所辖城堡边墙的军事职能依然存在,随着明代东北边境形势的变化,昌图地区的防卫还有所加强。

刚刚设立3年的辽海卫为什么南迁?历史上没有说明,《明史》上能查到的只有一句“徙三万卫城”。但从当时辽东的军事形势分析,开原是辽北地区的军政中心,又是韩王府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设立辽海卫的本意是为了加强辽东地区特别是开原的防卫。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考虑到辽东初定,辽海卫所在的昌图一带界临蒙古族游牧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当时还没有修建辽东边墙,而兵力分散又容易被各个击破,所以才采取收缩南迁的政策。

辽海卫指挥使司在它设立的229年间,作为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所管辖地区最北部的军事机构,对明代东北地区的安定和对外贸易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都指挥使司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下辖卫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下辖所。所有千户、百户之分,千户所相当于县级人民武装部,管辖百户所,百户所则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武装部。千户又称千总,百户又称百总。卫所武官的品秩还是相当高的,卫设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所设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所设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

按照明朝的军事制度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但实际运作时,根据当地军事形势的需要,往往一个卫所管辖的千户所要超过5个。按照规定辽海卫应下辖5个千户所:中中千户所、后后千户所、前前千户所、左千户所、右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下辖2个总旗,每个总旗50人,分为5个小旗,每小旗10人。据史料记载,辽海卫除以上这些之外,又增设了4个千户所,总计下辖9个千户所。可见当时辽海卫所处的位置和管辖范围的重要。

明朝的兵备制度规定,每卫5600人,每千户所1120人,每百户所112人。按照现在的军事组织形式,卫就属于军分区,相当于师;千户所就属于县人民武装部,相当于团;至于百户所就属于乡镇人民武装部,相当于连。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朝廷吏治腐败,皇帝不理朝政,徭役加重,财政拮据,亏空兵饷,曾经激起兵变,最后致使边备松弛,边兵逃亡日渐增多,卫所兵额严重不足。据《辽东志》记载,辽海卫也同其它卫一样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兵士十存二、三”,它管辖的9个千户所,全卫仅有边兵2100余名,只相当一个半千户所的兵力。其中马队781名,步兵238人,屯田军307人,煎盐军41人,炒铁军51人。另有永宁、镇夷、清阳3堡守堡军626人,腹里墩台了望守军100余人。正是由于这种兵员减少,边备松弛的状况,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万之甲横扫辽东,导致最后1亿多人口的明帝国被仅有十数万甲兵的满清军队打败,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每一个卫指挥使司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卫指挥使司设有卫指挥使也叫掌印指挥,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全卫军务;卫指挥同知也叫局捕指挥,协助指挥使工作,主要负责军事;卫指挥佥事也叫管屯指挥,协助指挥使工作,主要负责军屯。辽海卫初设时第一任指挥使是张复,以后历任有阮瑢、徐便、陶煜、徐臣、高良弼等。

卫指挥使司下设镇抚司、经历司、千户所、百户所。镇抚司有镇抚2人,经历司有经历1人。千户所有千户、副千户、镇抚。千户也称掌印千户,负责军务,副千户也称管屯千户,负责屯田。百户所有百户、试百户,另外还有盐场百户、铁场百户。

辽海卫辖9个千户所,应该有千户9人,副千户9人。除上面提到的分工外,辽海卫还设有仓大使,中固仓副使,品秩从正三品直到九品。各自分工负责管理军政、屯田、贸易等事务。另外辽海卫还负责代管中固驿递所百户,凤凰、汤站、靉阳、清河、东州等5仓副使,招集委官,朝鲜女直通事官。

辽海卫共有户口8455户,在辽东各卫中是比较大的卫。卫有军户也有民户,军队有马军也有步军,另外还有屯田军。根据明朝的规定卫设盐百户所,铁百户所,自己组织人力到出产盐铁的地方去筹措食盐,冶炼铁矿,还设有军器局自己打造兵器。辽海卫铁场百户所的铁场在今天辽阳市首山区甜水乡,其地原来有城已被拆毁,现在只剩遗址。据史料记载,炒铁后,一部分用来打造兵器,辽海卫防御所用的头盔、铁甲160副,腰刀160把,弓箭80张,都是自己打造。另一部分用来打造生活用品,如铁锅、铁铧等以便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交换。辽海卫的盐场在梁坊口,也就是今天的营口盐场。当时为了保护盐工的安全和防止食盐被盗,曾设有堡城屯戍,现在已经只有书中记载而无遗址了。明王朝虽然实行“兵民合一”的政策,但徭赋还是很重的,而且不断地加码。据有关资料记载,辽海卫弘治年间出均徭银360两2钱,到了嘉靖年间就增加到520两。另外还有修边夫331人,修仓夫30人,纳粮181人及窑造、跟官、狱卒等各种名目的徭役195人。在纳赋上每年还要缴纳粮食3937石,马草252400束,盐75377斤,铁11520斤。

由于辽东地区饱经战火,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明朝在辽东不设州县,而是设立卫所,实行“兵民合一”、“寓兵于民”的屯田制。“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以军事城堡为开垦中心,以屯戍士兵为主要劳动力,每名军士有土地50亩,纳粮15石,称为军户,军户可以专职或世袭,平时种地自养,少部分军户参加军事训练,担当防务,军饷则大部分靠军户屯田收入所得保证。据书载,屯田高峰时期,“辽海(三万)二卫大小屯寨一百四十七座”,可见当时开原、昌图一带亦军亦农的屯田军寨遍地皆是。辽海卫指挥使司本身就有屯田地274顷,在卫内还建立军储仓、预备仓用于囤积粮草,以备军用。

明时期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尽管兵荒马乱,在辽东各卫都建有儒学。因为辽海卫和三万卫同处开原城内,两卫就共同建立了一个相当于府一级的儒学,统称三万辽海卫儒学,设立教授1人,训导1人。

官制上,武官实行世官、流官制,卫所的世官可以世袭,如某百户亡故,可以由其子接任。军事上,卫指挥使负责辖地的防御指挥,千户、百户负责操练巡防。流官制是战时由朝廷另行派总兵官来指挥军事作战,总兵官都由公、侯、伯、都督担任,挂印由朝廷命名称将军。遇有战事,镇守辽东总兵官由皇帝任命称为征虏前将军,如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官时就因功封爵宁远伯,在广宁城内敕建石牌坊。

即然辽海卫在明朝的历史上有这么重要,作为明朝边地的卫一级军事机构辽海卫的早期治所在那里呢?

明代在辽东都司管辖范围内设立了25卫。最早设立的是辽南地区的金复海盖4卫,其中有一个叫海州卫,卫治就在今天的海城。为传达政令、过往交通方便,当时每卫都设有驿站。海州卫就在所辖的牛庄地方设立了牛庄驿,牛庄驿当时是辽东一个非常重要的驿站,也是朝鲜入贡京师的必经关口。《明朝辽东档案汇编》中对朝鲜入贡京师往来途径牛庄驿的车、轿、人数、贡品都有详实的记录。在明史研究过程中寻找、确定辽海卫的治所时,许多史家因《明史》有辽海卫“置於牛家庄”的记载,又因牛庄驿的名气,仅凭“牛庄”二字就误把辽海卫早期治所的地点确定在海城的牛庄驿。须知辽海卫早期的治所是在三万卫北,辽海卫迁入三万卫城是南迁而不是北迁,这些简单的地理知识被一些史家们忽视了。

其实辽海卫早期的治所牛家庄就在昌图县。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二十一年府罢(元时期的咸平府)徙卫於开原城”。辽海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庄,二十六年徙三万卫城”。又《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置辽海卫指挥使司於三万卫北”。《明史·地理志》上说的开原就是今天的开原老城镇。《明史·地理志》描述开原城的位置很清楚:东北有镇北关、东有广顺关、西有新安关,“又(开原)北有北城,即牛家庄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辽海卫於此,二十六年卫徙”。在地理位置上明确地记载着辽海卫在开原北边的牛家庄,而不是开原南边的牛庄驿。

最具有说服力的则是昌图地方志的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知府洪汝冲所撰《昌图府志》载,昔年曾在榆树城(今昌图老城镇)地下挖出一块石碑,上刻“辽海卫”三个大字,旁刻永乐七年指挥陶煜立。永乐七年(1409年)虽然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辽海卫南迁开原城已经16年了,但说明了昌图是在辽海卫的管辖范围内。

辽海卫碑为什么出现在榆树城内呢?榆树城就是辽海卫早期治所吗?民国五年(1916年)由昌图县知事程道元任总修的《昌图县志》有着更明确的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指挥陶煜所立的辽海卫碑最初是在现今老城镇西大台庙的土壕之中发现的,挖出后搬移到榆树城之内,后立于公园供游人们观赏。县志中所说的土壕就是辽东边墙,昌图地区的辽东边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而老城镇西大台庙遗址后面的墩台正是辽海卫所辖镇夷堡下面的边台之一,边台北200余米即是辽东边墙。1441年明朝在辽东边墙的修葺和管理上曾建立界碑,大台庙土壕中挖出的辽海卫碑应该是明朝当时所立的界碑,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辽海卫确曾管辖昌图地区。

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也就是伪满洲国康德元年,由伪县长康济主修的《续修昌图县志》中提及辽海卫碑上还有“金山斥堠”4个字。斥,侦察的意思;堠,古堡的意思。“金山斥堠”就是在金山这个地方修建的侦察了望敌情的古堡。明永乐二年(1404年)曾在台下建庙一座,称金山寺,是否依金山斥堠而定名已无从可考。但金山是隶属于辽海卫的一座墩台,现今的昌图归辽海卫管辖已无疑义。

如前所述,辽海卫的地理位置在今开原老城北昌图境内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寻找辽海卫早期的治所就应该在昌图范围内叫牛家庄的地方去寻找。

明代昌图沿边墙南部一带均属明朝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初设辽海卫时辽东边墙还没有修建,寻找辽海卫的治所也就无所谓在边墙内外了。但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地名要贴近牛家庄,二是要在开原老城的北面,三是要有古城遗址。现在昌图县境内有三处简称叫牛庄的地方。一处是十八家子乡牛庄窝堡村,村委会驻地的自然屯叫牛庄窝堡,另一处是十八家子乡金家村的一个自然屯叫后牛庄窝堡,还有一处是太平乡牛庄村的一个自然屯叫牛庄窝棚。

十八家子乡的牛庄窝堡在开原老城西北约40里,位于十八家子乡政府所在地东,辽东边墙外西3里。后牛庄窝堡在开原老城西北43里,位于十八家子乡政府所在地东北,辽东边墙外西5里。在距两个牛庄窝堡西10里远的十八家子乡双堆子村有明代墩台遗址两座,相距200余米,现存每台周长约40米左右,高约5米以上,台的四周上下散落着青砖,附近不见城垣遗迹。据当地农民讲,此处是明代开荒占草建立的自然屯,但没有古城。

太平乡牛庄村的牛庄窝棚在开原老城北60里,辽东边墙外北10里。距牛庄窝棚东南方向2里许有一座土筑古城遗址,长约150米,宽约100米,该城西高东低,当地称为偏城子,东南北三面城垣已荡然无存,仅西面还有一米多高残破的城墙遗迹,城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城内早已成为耕地,表面有大量砖瓦碎片,农民在打井时曾出土一面铜镜。1980年代初,经辽宁省文物考古队考证为辽金时期古城,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明史·地理志》三万卫“北有北城”置辽海卫的记载,辽海卫的治所一是应该在开原老城的北面,二是应该有城才对。昌图县境内的3个牛庄。十八家子乡的2个牛庄地理位置在开原老城西偏北,地理方位不对,且附近没有古城遗址。2个牛庄再往西北10里左右的双堆子村虽然有2座明代墩台,可墩台附近也没有发现古城遗址。而太平乡的牛庄地理位置在开原老城北,它的东南2里许有一座可以屯兵千人的古城遗址,规模足可以作为卫指挥使司的治所。所以,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实地考察,十八家子乡境内的2个牛庄都不应该是辽海卫指挥使司早期的治所,而太平乡境内牛庄窝棚东南的偏城子古城遗址则应该是辽海卫指挥使司早期的治所。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现在的昌图老城镇即明代镇夷堡的旧址应该是辽海卫的早期治所。其理由是清朝时期从镇夷堡的旧址中曾挖掘出“辽海卫碑”。关于在昌图老城地下挖出“辽海卫碑”的前前后后在昌图的几部志书中已有记载,只要前后对照一下就清楚了,笔者在本文前面已经提及,不需要再进一步的叙述。昌图老城旧称榆树城,在开原老城北40里,建于何年没有记载。该城是一座砖砌古城,周围约一里,仅有南面一个城门。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攻破开原,辽海卫所属的永宁、镇夷、清阳3堡没有任何抵抗就自消自灭了,以后的200年间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人烟罕见。至1806年初设昌图厅时,也只知道在一个叫常突额勒克的地方有一座小城,称为榆树城。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榆树城在明期时是否叫做牛家庄没有任何记载和佐证,学者们的认定也只是凭着感觉和猜想。

真正的答案也只有等待新的考古发现来确定,或许它将永远是一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昌图   开原   盖州   平乡   广宁   榆树   辽东   辽阳   故宫   明朝   明史   金山   永乐   明代   实录   文物   地区   旅游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