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 | 多元管理权下的近代沈阳城市格局发展研究

作者:刘忠刚、李晓宇、吴琼

<中国名城2010年第12期>

沈阳历史 | 多元管理权下的近代沈阳城市格局发展研究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一元化政体逐渐被外来侵略势力所打破,随之国内政权也开始变革和更迭交替发展。沈阳作为清朝的开国都城,受此影响,从1898年开始进入由殖民入侵、地方势力兴起引发的多元政体发展时期。通过政体与空间的耦合,从1898年至1945年间沈阳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城市管理权入手,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特征及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管理权;近代;沈阳;城市发展

沈阳历史 | 多元管理权下的近代沈阳城市格局发展研究

沈阳作为中国传统的边塞城市,在后金时期成为都城,并发展成清朝的开国都城、陪都,期间虽然传统的城市格局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处于清朝政府所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长期处于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到1898年,俄国人进入沈阳地区修建铁路的同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交通方式,还逐步形成了由殖民独立管理权、清政府的半独立管理权、奉系军阀的独立管理权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城市建设管理权。从1898年开始,到1945年沈阳光复,重新回归一元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的这40余年时间里,在多元化的城市管理权下,不仅仅形成了沈阳城市现代化的铁路交通体系,还使得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事业迅速发展,造就了沈阳突变式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以后的城市主体功能、布局结构、空间形态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阳历史 | 多元管理权下的近代沈阳城市格局发展研究


1 近代沈阳城市多元管理权的形成

从1898年俄国人进入沈阳地区修建铁路,殖民势力正式介入沈阳城的发展建设开始,到1945年沈阳光复,殖民势力撤出沈阳城,期间沈阳的整体演变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1931年以前,以清朝政府及北洋政府为依托,日本殖民势力与奉系军阀逐步兴起并竞相发展,形成代表中央集权、殖民侵略、地方自治三方利益政体在沈阳城内并存的发展局面,进而产生多元化的城市建设管理权。1931年以后,日本殖民势力全面占领沈阳,沈阳城内多元政体并存的发展局面虽然得以破除,并成立了伪满洲国奉天市政公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但凡涉及经济利益的社会事业均受到日本国关东军及各类株式会社的主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之前的多元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

1.1 由铁路用地引发的殖民独立管理权

1896年和1898年,俄国先后通过《中俄密约》、《旅大租地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干、支两线的特权。其中中东铁路支线由沈阳古城“盛京城”西侧经过,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大连直达旅顺口,与中东铁路干线共同组成东北地区的“T”字形铁路网骨架,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与对外联系通道。

在铁路修建之初,俄国人又通过《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获得了“凡该公司建造、经理、防护铁路所用必需之地,又于铁路附近开采砂土、石块、石灰等项所需之地,若系官地,由中国政府给予,不纳地价;若系民地,按照时价,或一次缴清,或按年向地主纳租,由该公司自行筹款付给。凡该公司之地段,一概不纳地税,由该公司一手经理”的“铁路用地”以及铁路用地内“绝对且排他的行政权”。

1898年俄国人开始进入沈阳地区修筑中东铁路支线,同时划定了6平方公里的铁路用地。到1905日俄战争后,日本人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接管了长春以南的铁路及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及南满铁路附属地(简称满铁附属地),并放大原铁路用地的管理权及范围,在关东都督府下成立了满铁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开始对满铁附属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各地方独立设置地方事务所、警察和税捐、司法等机构,开办工厂、经营商社等。1916年,满铁总裁与关东都督同为中村雄次郎,政治上实现了满铁独立发展,也使得满铁的殖民经济掠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到1919年关东都督府分为关东厅和关东军司令部,日本政权在东北地区演化由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满铁、领事馆共同组成的“四头政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满铁管辖范围扩大的同时,其殖民经济掠夺功能逐渐被各类株式会社所取代,地方管理职能则转移给了伪满洲国政府。

1.2 自开商埠下的半独立自主管理权

1906年,按照中日、中美《通商行船续约》,清政府被迫在盛京城与奉天满铁附属地之间划定了约21.3平方公里奉天省城商埠地,自行开埠,同时于盛京将军下辖的奉天交涉署内设置了开埠总局,管理奉天商埠地内的日常事务。

1914年,开埠总局移交奉天省政府管理后,于1916年改为奉天商埠局,设有警察、土地租赁、建设管理等机构。直到1931年奉天商埠局才与奉天市政公所合并。

奉天商埠地虽然是中国自行开辟的,也设有相应的独立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领事裁判权”的存在,还是受到日本、美国领事馆的控制,没有独立的自主行政管理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日本人从1907年开始,先后在奉天商埠地内先后强占、套取了2.67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占得的土地划归奉天满铁附属地管辖。

受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影响,1905年,清朝开始启动东北地区管理体制改革,结束了旗民分制的管理体制及盛京陪都之制,同时继同治、光绪东北增设练军之后,由赵尔巽在奉天重新挑练新军取名为“奉军”。1912年,张作霖借助辛亥革命成为奉天省军事实力最强的二十七师师长;1916年,又借助“奉天人治奉天”的口号,成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代奉天巡按使,控制了奉天满铁附属地以外的地区;在1917年统一了奉天省军政之后,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正式成为中国北洋军阀,奉系军阀的首领。

随着奉系军阀的崛起,代表地方势力的奉系与中央政府、日本人之间的利益争夺亦日益明显。1916年以后,尤其是1922年实行的“东北自治”、1924年奉天市政公所颁布的《西北工业区租领地亩章程》和《西北工业区租领地亩章程施行细则》中规定的“租领土地以中华民国人民为限,不得典卖、抵押给外国人”(沈阳房地产志33页)都表现出很强的地方管理独立性。

2 多元管理主体下的近代沈阳城市发展历程

在这种代表多方利益的多元政治管理主体下,近代的沈阳城市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兴盛期、持续期四个时期。其中,1989年到1905年间,以清政府和俄国东省铁路公司为主体,形成中央和殖民并存二元政体结构,城市开始分裂发展;1905至1916年间,日本取代沙俄的殖民特权并逐步壮大、美国等殖民势力进入、国内政体变革地方军阀开始兴起,以日本殖民和中央政权为主体的多元政体结构逐步形成,城市开始多元化发展;1916至1931年,中央政权逐步淡出,地方军阀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奉系军阀与日本殖民势力竞相发展的局面,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1931年至1945年间,中央与地方政权淡出,日本殖民势力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以殖民工业掠夺为核心的畸形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时期。

3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特征

3.1 多元政体驱动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是在外国势力、中央政府、地方势力三者之间的相互较量过程中完成的,其中又以日本殖民势力、地方奉系军阀作用最为明显。在外国殖民入侵、中央政府妥协、地方势力兴起、殖民全面占领的政权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与发展机制。并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各方政体都拥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载体,并各自为政,以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实业、促进城市建设,构成竞相发展扩充势力的局面。由此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这种以空间为载体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竞争使得沈阳城仅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就完了由一个中国传统的陪都向现代化工商业大都市及综合交通枢纽的转变,同时城市内部具有了路灯、电话、上下水、煤气、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以及专业的清扫队等完善的市政设施及服务管理体系,工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发展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从1905年到1940年,人口由177385人增加到1277908人、增加了6倍多,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15平方公里增加到51.6平方公里、增加了3.4倍。

3.2 铁路带动下的板块式城市空间拓展

近代沈阳基本完成了由传统交通方式向现代化交通方式的转变,铁路、公路、航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铁路更是成为区域人口与经济流通的主要渠道。期间不仅完成了沈阳至北京、沈阳至哈尔滨(俄罗斯)、沈阳至大连(抚顺)、沈阳至丹东(朝鲜)、沈阳至吉林等铁路以及沈阳站、苏家屯站、辽宁总站、沈阳东站、皇姑屯站等火车站的修建,同时在城市内部还修建了众多的铁路专用线,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各条铁路在沈阳城内没能实现完全对接,但是铁路的建设却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推动力。

期间,在盛京城的西侧由中东铁路支线及谋克敦、奉天驿火车站的修建,最先出现了第一个城市板块。之后京奉铁路向沈阳城内的延伸及皇姑屯火车站、辽宁总站、奉天新站的修建带动了皇姑屯地区、商埠地的发展;奉海铁路、奉海站的建设及与京奉铁路的对接,带动了惠工工业区、奉海市场的发展。同时铁西工业区、东北大学及办工厂、大东新市区建设分别有铁路专用线连接。人流、资金流、货物的快速流通,为城市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各区域除了通过主要道路相互连接外,在开发建设、内部空间与功能相对独立上自成体系,整体上形成了板块拼贴式的空间布局。

3.3 以双城为主体的多中心城市结构

在进入近代发展之前,沈阳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管理主体的盛京城,这里也是中央政府实现对东北地区统治的中枢。而后奉系军阀的崛起、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民族工商业发展也正是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的。然而近代沈阳地区的殖民入侵却是以与盛京城具有一定距离的奉天满铁附属地为核心、以铁路沿线经济开发为手段,对奉天满铁附属地实行了独立的建设与管理,1905年以后,更是向这里迁入大量日本人口,使其发展成为以日本人为主的独立城区,使得奉天满铁附属地与盛京城共同构成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双城结构。同时在多元政体与板块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内部形成了中街、太原街、北市场、南市场等多处公共活动中心。

4 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4.1 奠定了国家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基础

近代超常规的工业化进程,不仅使沈阳迅速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变,也奠定了现今城市发展的基础。解放之前虽然经过日本、俄国以及国民党的多次破坏,但是到解放后迅速恢复生产,并成为“共和国的钢铁后方”,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到“一五”、“二五”时期更是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沈阳这座城市更是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数百个第一。其中的铁西工业区也称为“工业长子”,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缩影和代名词。到新世纪国家确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之后,沈阳又迅速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铁西区又被授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

4.2 创造了丰富的城市文化遗产

近代日本殖民势力与奉系地方势力的竞相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历程,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包括体现西方宗教地方化发展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体现奉系军阀发展历程的张学良旧居、东三省讲武堂、皇姑屯事件发生地、九·一八事变发生地等;体现民族解放事业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刘少奇秘密居所、陈云旧居等;体现民族工商业及教育事业发展的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东北大学旧址、肇新窑业公司、大亨铁工厂;体现国际化发展的美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等国家领事馆旧址及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汇理银行等跨国银行公司;体现现代化交通事业发展的奉天驿旧址、辽宁总站旧址、奉海铁路局旧址等;以及奉天满铁附属地、铁西工业区内众多的殖民侵略遗迹等等。这些不仅体现出了这座城市的博大与包容,更成为今天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4.3 丰富了城市空间格局及景观风貌

近代在以双城为主体的城市结构和板块式城市空间拓展的发展思路下,不仅打破了沈阳城原有“内方外圆、周边四塔、以井字街为主”的传统都城格局,还建成了“尽端广场加放射及方格网道路”、“街心广场加放射及方格网道路”、“以菱形为主的自由式道路”、“方格网道路与铁路交错布置”等多种城市空间格局,同时在城市中还形成了连续的景观界面、街道对景、雕塑、绿化广场等丰富的景观风貌。现今这些空间格局及丰富的景观风貌不仅得到了延续发展,而且成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4.4 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引入与应用

近代由日本人完成的奉天满铁附属地规划与《奉天都邑计划》中体现了1933年《雅典宪章》中功能分区理论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其中奉天满铁附属地是沈阳城内第一个采用现代规划手法进行规划编制并付诸实施的区域,在1907年、1920年完成的两次规划中均采取了功能分区的方法。第一次奉天满铁附属地规划确定的方格网加放射状道路、街心广场以及小尺度的地块划分均在后期奉系军阀规划建设的西北工业区、奉海市场等区域得以应用。在1938年完成的第一个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奉天都邑计划》中不仅划定了城市规划区、规划城市建设区,确定城市建成区外围建设宽约为1—7公里的环状绿带,还体现了与抚顺协同发展的区域规划念。这一时期还完成了《奉天市地下铁道计划》、《奉天都邑计划》等规划,这些规划不仅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规划的基础,其中很多规划理念为建国之后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经验。

4.5 促进了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发展转变

与近代沈阳城内的日本殖民与奉系军阀两种政治势力相对应,这一时期的沈阳建筑事业发展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实验场。一个是以日本殖民势力为代表,奉天满铁附属地为核心承载空间的西方建筑地方化试验场。其中以今奉天驿旧址、中山广场周边建筑为代表,由日本等外国建筑师结合沈阳地方特征进行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及建造技术地方化发展探索。另一个是以奉系军阀势力为代表,奉天满铁附属地以外区域为空间载体的本土建筑现代化试验场。其中以张学良旧居、东北大学旧址为代表,由中国人在传统建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西化发展探索。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大学建筑系是我国最早两个建筑系之一,仅次于国立中央大学,梁思成、林徽因、童-、陈植等我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均在这里从事过教学研究工作。另外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的杨廷宝先生也在沈阳城内留下了辽宁总站、东北大学等多处建筑作品。

5 结语

1898-1945年间是沈阳城内政治形势最为复杂的时期,期间经历了殖民入侵、清朝政体变革、北洋政府、军阀割据、民国政权、满洲国政府等政体演变,发生了日俄战争、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东北易帜等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然而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却成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城市建设的原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沈阳城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时期也成为沈阳历史上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最为巨大的一个时期。期间改变了原有的渐进式发展轨迹,极大地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国家工业基地建设的根基以及国际化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雏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管理权   奉天   近代   东北地区   商埠   城市   政体   属地   旧址   军阀   日本   城市建设   格局   势力   铁路   地方   旅游   历史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