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杜甫离开成都到奉节,成为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生命便进入了倒计时般的最后三年。

从乾元二年(759年)夏天,他来到成都,并在这里停留了六年之久,中途虽有短暂离开。这几年,集中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快乐和幸福时光,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因为好友严武的去世,杜甫第二次离开了成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也算是绝别成都。他从当时的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历时一年多,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

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在奉节的一年零九个月中,他先后搬了五个地方。在夔州都督(相当于奉节县委书记)柏茂林的帮助下,租公田,买果园,雇工六七人,草堂好几座,从物质上看,富足而舒适。三峡独特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奇山异水,让他诗兴异常活跃,写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写景,写秋天的景致,写人到老年,思念的诗歌。

但是,毕竟时间太短,好景不长,因为长时间的漂泊,吃不饱,睡不好,还担惊受怕,以致积劳成疾,上了一点岁数以后,思乡情渐浓。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经常在太阳落山之时,想起“京华”,这种表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想回京,他更多想表达的,是想起国家安定之后,人民就可以结束灾难,都可以安居乐业。这一情结,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成了诗人一生的痛。

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大历二年(767)的秋天,准确地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古人有登高的习俗,他登高望远,意义就不只是乡思乡愁了。

诗人身体不好,一路慢慢往上走,一路看山看水。山峡山高林密,峡谷地带,风急浪高,秋天时节,阵阵猿嚎从山间传来,让人心紧,悲从中来。茫茫青山下,水边沙洲白得发亮,空中的鸟儿,不停地相互追逐,盘旋,捉食。它们自由自在的样子,让人增添无限遐想和羡慕,对于他乡异客,身不由己之人,更是感触深深啊。

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走近这大山的树林边,秋风瑟瑟之中,那些枯立枝头的黄叶,在阵阵寒风的摇曳下,萧萧地往下飘落,此情此景,敏感的诗人,自然会想起“落叶归根”。再看那山下,长江之水,一眼望不到边,波涛汹涌,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就如这秋天里的一切,都在暗示着,自然规律法则,维天命是从。

从少小离家,常年漂泊,已是大半个国家,遥遥路途,万里有余,时至今日,都还“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可如何是好。人过半百,仕途不举,却长时间疾病缠身,这种让人伤感的秋天,还在独自登山,不能回到故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这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步步艰辛,战火之中,自己险中得救,后又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国破山河在”,且民不聊生,都历历在目,这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集于一体,不知其味,心中的苦闷,从未消失过,如今年岁已高,鬓发斑白,还身患诸多疾病,满心潦倒往事,再好的美酒,都没有味道,即使举起,也像一杯浑水,也不会有兴趣……

诗人后来将这天的感受写成诗歌《登高》,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他痛下决心:离开奉节,回到故乡。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放下了这里的一切,乘舟出三峡。离开奉节之后,就是他走投无路的开始,又是战乱,又是洪灾,北回不得,南下不得,身陷船中,直到去世。

诗人杜甫的九月九

​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杜甫   广德   奉节   忠县   云阳   风急浪高   宜宾   诗人   大历   潦倒   长江   成都   故乡   诗歌   秋天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