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自然会想到很多与月有关的事和人。杜甫的一首《月夜》,浮现在脑海,也是情理之中的。月夜里,诗人望着长安月,想着鄜州月,想起妻子儿女,天各一方,加上自己的遭遇,真是思念情深,柔情满地,忧伤满怀。先来看看千年前的月光,有何不同,除了单薄清凄之外,都还有点啥?

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月夜

唐朝: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这首诗,并无多少技法,结构简单,语言直白,浅显易懂,结合该诗的写作背景,才发现,这首诗的凝重感,才能感受一个漂泊在外,身处困境之人的一片柔情。杜甫一生漂泊,却一直将一家老小带在身边。他的大量诗歌,都是对国家安危,人民的疾苦,有太多的担心和忧虑,儿女情长之事,极为少见,十分难得。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十五年春,安禄山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往四川,叛军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后,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被押回长安,后因官小被放。这首诗就是诗人被困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

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在此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伤感的诗,最为有名的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时的杜甫,面对国家的灭亡,痛心疾首,对朝廷和皇上,失望至极,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家人,却因“烽火”而“家书抵万金”,却没有一点家人的消息,痛苦万分。面对长安天上一轮明月,月夜里的诗人,自然是悲喜交加,潸然泪下。

诗的大意是:今夜鄜州的月亮,妻子只能在家中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么懂得思念长安的心情,蒙蒙雾气,沾湿了妻子的鬓发;清冷的月光,湿寒了妻子的手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薄帷,赏明月,对视凝望,直到泪痕风干。

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诗人看到长安的月亮,立即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家人,又以鄜州的角度,再现妻儿的情景,和诗人的思念。相信此时的她,也看到了这一轮明月,也想起了自己,自己身陷长安,妻儿收不到书信,不知详情,也一定非常担心。儿女还小,怎么能理解妻子思念长安的心情。“未解忆长安”,也是诗人在影射自己的不堪,自己遇到了苦难,期望妻子理解。诗的最后两句,在和妻子呼应,表达自己的渴望和想法。希望早日回到她们的身边,团圆,到时候,再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她们。

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诗人梦断长安,才有了后来,逃出长安,拖家带口,逃往四川,一去不返。

这首诗是借月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溶于一体,对月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让人感受,战乱给诗人带来的凄凉。

望长安月,想鄜州月,杜甫的柔情,在月夜一览无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长安   灵武   杜甫   潼关   白水   叛军   月亮   妻儿   泪痕   月夜   儿女   明月   诗人   柔情   家人   妻子   思念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