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开阔眼界,是唐朝文人最喜欢和倡导的。年轻时候的杜甫,因家境殷实,喜欢游玩,加之父亲在山东谋职,便到了泰山,他曾游吴越、齐赵等地。 气势雄伟磅礴的泰山,直插青碧似海的苍天,峻拔突兀,令人胸襟为之开张,油然而生敬意,给历来的文人骚客以无限向往,并大抒情怀。关于写泰山的诗,又以杜甫的《望岳》为最佳:

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可谓一生坎坷,多有不幸,特别是后半生,风雨飘摇,十分落寞。但他年轻时候,也是意气风发,信心百倍。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诗人青年时代的激情。全诗由远到近,又由近至微,特写镜头,逐步深入。诗人描写了泰山的雄伟磅礴,表达了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勇于攀登,拼搏向上,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初见泰山,“岱宗夫如何?”一句问候语,表达高兴和惊叹仰慕之情,自然传神。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是个新创,很别致,很多人理解这个“夫”字,无实在意义,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语气上的强调,“泰山,你近来可好?”或“岱宗,你可别来无恙?”匠心独具,又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有强调和急切之感。

“齐鲁青未了”,经过观察和思考,给出的一个肯定答案,一切安好。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写出自己的体验,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在齐鲁两国之间,远远可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体现泰山的高。这种描写,独特,客观具体,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可见诗人切入点的独到。

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细致的,是上句“青未了”的延伸。“钟”,即“钟情“,把泰山和其它山对比,上天只是对泰山情有独钟,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阳为“阳”,山后背阳的为“阴”,由于山高,天色被割出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十分生动,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泰山的一种力量,突出泰山的神奇。诗人使静止的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写山中云气,有如波浪起伏,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生动体现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前,如痴如醉,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时已薄暮,诗人还意犹未尽。

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重点。这么美,是一定要登上去才是。“会当”即“一定要”,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和决心,雄心大志。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只有站到一定的高度,你才可以藐视困难,不枉此行,不枉此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泰山的高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山及顶,是一种境界,需要勇气,不怕困难。

本诗用字少,精,妙,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拓人思想,提人精神,可见诗人的精妙奇绝。寄托深远。

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有趣的是,诗人最终登泰山了吗?从他后来的诗歌之中,并未见到,关于诗人站在泰山之巅的所见所想。现在的泰山,经过人工反复打造,攀登上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可想千年之前,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困难,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泰山,可比蜀道难上百倍吧......

泰山,诗人杜甫为何只望不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泰山   杜甫   诗人   齐鲁   造化   雄伟   心胸   文人   阴阳   高大   气势   生动   磅礴   神奇   困难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