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现在的成都,同唐朝时候相比。清江变成了清水河,西郊变成了城中心,江村变成了5A级公园,茅屋变成了博物馆……

千年未变的,是成都的天气,依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晚下雨,天亮就打住,天佑成都。

春夜喜雨还在,吟诗的人,却走了……


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现在的成都,美食美景美誉中外,已经变成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当年的杜甫,却没有这样认为。

杜甫离开成都的原因,一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二是因为生活的突然改变。

杜甫的思乡情结,是他后半生精神生活的一条暗线。

以《春望》为界,之前,他对朝廷抱有幻想和希望,虽然清楚要挽回安史之乱局势的难度,但他还是痴心不改,写信出谋划策提建议,还下决心去投奔新上位的肃宗皇帝,结果被叛军抓获,差点掉脑袋。


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被叛军释放后,游走在长安街头,昔日的金碧辉煌,成了“城春草木深”,触目惊心,彻底失望,“恨别鸟惊心”。下决心逃出长安,是必然的诀别,西北没有安身之地,再一路南下,来到成都。

北方“烽火连三月”,成都依然歌舞升平。一方净土接纳了他。

生活对于杜甫,再大的磨难,他都能承受,再好的物质生活,也留不住他归乡的心。在奉节,物质上比成都更有保障,结果一样,就是最好的说明。


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杜甫思乡最切时候,是在三峡奉节,让他走上不归路,成为千古遗憾。其次是在长安,看烽火连绵,饥荒遍野,他的家乡未能幸免,兄弟离散,不知所踪,加上自身难保,痛苦不堪。在成都,一度悠闲舒适,衣食无忧,“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连官都不想做了。思乡之意有所淡化,但从未消失,只是与伤口一起深藏着。

在成都后期,生活的突然改变,又触及到他的伤痛。


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生活是现实的,唐朝也不例外。

杜甫在成都,离不开两个贵人,一个是严武,一个是高适。

杜甫带着妻儿兄弟,来到成都,不是度假,也不是来买房定居,而是漂泊,无路可走。

凭着他与严武父亲的关系,加上严武又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官员,比现在成都市市长的权力还大,严武帮他在西郊,就是成都二环路内的浣花溪,修建几间茅屋,还向朝廷推荐他当上工部一职。


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给他送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物质,更不在话下,还时不时请杜甫到他府上做客,据说,进出严府,他是直呼其名,关系达到如此好的程度。

另一个周济杜甫的,是诗人高适。经常从郫县给他送竹筒酒等。乡邻对他很友善,送樱桃送小菜,杜甫在村里还有酒友,与从茅屋路过的人,离着篱笆也要对饮两杯。

没听说过唐朝的诗歌可以卖钱。整个社会对诗人,倒是非常认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的常态生活。诗人们为什么能够常年在大江南北行走?缘由可见一斑,唐朝诗歌的兴盛,似乎与这种风尚也有一定关系。


杜甫的离开,并非表示他不喜欢成都,而是另有原因


杜甫在成都期间,两度离开,都与严武有关。第一次是因严武受朝廷嘉赏,离开成都到长安,杜甫便携家带口到中江、阆中等地,严武回成都后,把他请回。

杜甫最终离开,是好友严武英年早逝。当时他早已辞去工部职务,没有了散水银子,一家好几口人,全靠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一下断了他的生活来源,生活陷于绝境,儿子饿得快要死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诗人离开成都之前的真实写照,过中情节略有夸张色彩,只为表达心情。

怪不得那年秋天的一阵狂风,来不来,都是早晚的事。

诗人的家早已破碎,但他心中的故土,他一刻也不曾离开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成都   杜甫   清水河   郫县   中江   奉节   工部   叛军   长安   茅屋   西郊   朝廷   唐朝   诗人   原因   关系   喜欢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