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当天晚宴致辞说了一句"添了许多麻烦",引起我国代表的不满。第二天上午正式会谈,周总理着重就这个"添麻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方对战争的表述进行了改正。田中角荣说是"疑惑",翻译翻成了"麻烦"。

27日,毛主席接见田中角荣,会谈后,赠给他一套《楚辞集注》,这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所指。毛主席是多么聪明的人,看了多少书,你不说是"迷惑"吗?《楚辞·九辩》中就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这就是"迷惑"的源头,四两拨千斤,非常有意义、有意指。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但这套《楚辞集注》的影印本就出自海源阁藏书楼,海源阁一下子扬名中外,就是那时,我记住了聊城海源阁藏书楼。

站在光岳楼往南看去,海源阁藏书楼就在眼前——万寿观街路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下了光岳楼,我向海源阁奔去。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海源阁坐北朝南,大门上悬有"海源阁"隶书匾额,左右楹联系胡乔木所书"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这可是党内的一支笔,能得到他的题词、赞誉,那真是幸会。

进入院内,迎面是"藏书楼"。据传,始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由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所建。杨以增受父辈影响,一生爱书,从小秉承父业,立志藏书。自道光五年(1825)起就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更是广交文士,开阔视野,不惜重金,接触与收集许多流落于民间的珍贵古籍,辗转收藏回家乡。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父亲原来也有一个藏书的地方,叫"厚遗堂",现在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藏书。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杨以增借为父守孝期间,开始筹建藏书楼,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才真正落成。

为了取一个有意义响亮的名字,杨以增想到了《礼记·学记》中"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这"先河后海",寓意着书好比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大海,搞学问的人,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这样,杨以增就给自己的藏书楼起名为"海源阁"。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千流江河归大海,万事不离书本源。"海源阁",释义治学要弄清源流,杨以增亲笔书写了这匾额,高悬于藏书楼上。

这藏书楼一共两层,下面是杨家祠堂,供奉杨家先人,上面是藏书的地方。正中两柱楹联是:"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环。"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据说,海源阁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堪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相比,故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又有"南瞿北杨"之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据传,海源阁藏书是秘不示人的,除非"契交",一概不准进入海源阁观书,更谈不上借书了。听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天,曾冒着大雪前往海源阁,竟不能得见海源阁藏书,气得他发牢骚,在客店墙上题写一首诗,"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嬛饱蠹鱼。"蠹鱼即衣鱼,蛀食衣服、书籍等,意思是说,这些书不让人看竟喂书虫。

现在的海源阁不仅有藏书,还举办有《海源阁发展史陈列》展览,介绍着杨家的历史、藏书史、杨以增与林则徐来往的书信,以及领导题词、名人字画。


海源阁藏书楼,名扬海内外

特别是毛主席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楚辞集注》的照片高悬在陈列中,确实为海源阁增光添彩,赢得荣誉。

感慨之余,写诗赞曰:"秘籍万卷海源丰,历史长河书有功。东渡扶桑传友谊,《楚辞集注》赠田中。"

九口 2020-7-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老残游记   藏书楼   文士   聊城   田中角荣   珍本   集注   楚辞   匾额   楹联   宋元   道光   日本   藏书   海内外   收藏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