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毛主席转战西柏坡后,审时度势,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三大战役的指挥。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首先是辽沈战役。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还有四个兵团,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加上地方武装共五十五万人,被分割和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打锦州

究竟先打哪儿?这就显示出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征求意见时,林彪对主力从北满远道南下攻打锦州顾虑重重,恐怕久攻不下,陷于被动,再三提议先打长春,"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向锦州进攻

在往返电报中,毛主席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作出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以极大的决心,选择敌人相对薄弱而对全局来说又是最关键的锦州作为突破口。电令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确立你们前所未有的打大歼灭战的决心",南下北宁线,出其不意地攻打锦州,关闭通往关内的大门。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经过激战,塔山、黑山阻击,锦州攻克,东北境内,全盘皆活。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六十军起义、新七军投诚、郑洞国率领残部放下武器、廖耀湘兵团全部被歼,完全实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是致命的一击,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南线的淮海战役开始。在这个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国民党有四个兵团、三个绥靖区部队,加之后来从华中增援的黄维兵团等部,总兵力达八十多万人。而解放军总兵力约六十多万人,双方力量的对比,与东北战场大不一样。

就在这解放军数量上仍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发动大决战,又一次体现出毛主席决策的胆略、勇气与魄力。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毛主席根据全国形势的巨大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扩大战役规模,将原先准备分几步实现的战略意图一举完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在城南庄

最早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粟裕。当时所说的"淮海战役",是准备夺取两淮(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随着战局的发展,毛主席高瞻远瞩,很快察觉到这次战役的规模、影响将比原来预想的要大得多。博采众长,补充完善,毛主席制定出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央突破"。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淮海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毛主席立刻考虑到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大军并肩作战问题。1948年11月16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成立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的电报。"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正如邓小平引用毛主席所说的话,"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多人,长江中下游以北的的广大地区已得到解放。毛主席称赞前线指战员,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既是一场军事仗,又是一场政治仗,可见军民鱼水情的力量。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后,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已成了"惊弓之鸟",毛主席却巧妙地给他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战局瞬息多变,战机稍纵即逝。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最精彩的一笔,1948年11月18日,毛主席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迅速隐蔽进关,"你们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加之华北第二、第三兵团已经将新保安、张家口包围,一下子形成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之势。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为了延缓华北战场,毛主席又作出暂留杜聿明集团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逼傅作义和平解放。直到我军解放了天津、张家口,傅作义才不得不表示愿意接受我党我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三大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出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充分展示出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才能——初战胜利必须有益于全局的发展。辽沈战役首攻锦州,淮海战役首歼黄百韬兵团,平津战役首克新保安和天津,都是从全局利益考虑决定的,进而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把国民党军队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的设想,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战役,毛主席决胜之笔

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据统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持续了142天,中央军委发往前线的电报就有408封,机要人员平均每天收发电报四五万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坯墙低矮小房间,卧虎藏龙掀巨澜。决胜全军千里外,电波文笔打江山。”

九口2020-9-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平津   淮海战役   辽沈   中央军委   战役   张家口   锦州   华北   野战军   长春   作战   电报   兵团   国民党   全局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