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上午11点钟,同事们纷纷走进紫金科技中心,我却有些发懒,滞留车上,闲看《宋词二十讲》。

刘总过来闲聊,我说,"你们胶东有两位知名作家,不知您知道不,他们具体都是哪儿的人?"他说:"都是谁?"我说:"一是《三千里江山》的作者、著名散文家杨朔。"他说:"不知道。"我说:"另一个是《苦菜花》的作者冯德英。"他笑了,"这个我知道,他是我们老乡,乳山冯家镇观上冯家的,离我们村也不远,是一个镇的。"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六十年代初上初中时,我就没少读《苦菜花》,也看过《苦菜花》的电影,后来,又陆续读了《迎春花》、《山菊花》。对于冯德英的作品还是比较喜欢,也很钦佩他没有多大岁数就发表了《苦菜花》。不由问:"这儿离那儿远吗?通不通汽车?"他说:"我们这里村村都通汽车,也不算远。"这就更有了诱惑力,我说:"我要是下午去,晚上能赶回来了吗?"他说:"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就能赶到冯家镇。"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我打开山东地图,一下子标定了冯家镇,开始谋划。中午吃饭,便与带队的请假,接着风扫残云吃完午饭,向长途汽车站奔去,正好赶上一辆开往冯家镇的汽车。行进途中,我与老乡聊天,询问如何到观上冯家。司机说:"你不如坐到冯家镇,再打的去观上冯家,也许还能赶上返回来的车。"一位老汉说:"大可不必,你可以到万家下车,那里离观上冯家也就是二、三里。"我渐渐心中有数,二、三里,对于我来说小菜一碟,健步如飞一会儿就到。不由问车主,"下午返威海的车,最晚是几点?"车主说:"5点半。"算来算去,我将有两个半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想到这里,我到万家就下了车。刚到下路口,路东立有一"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摄影基地的牌子,介绍着"三花"的剧照与摄影情况。我便站在路边,用照相机拍摄起来,没想到竟然挡住了一辆小汽车,停在了我跟前。我不由说:"师傅,我能搭你的车吗?"司机说:"到哪儿啦?"我说:"就是前面冯德英的家乡——观上冯家。"司机很客气说,"上来吧!"我说,"多少钱?"司机说:"不用钱,没多远,我把你捎到了就行!"我很感动,不由问,"您贵姓?"司机说:"姓曹,曹操的曹。"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我笑了,"这么巧,五百年是一家。我也姓曹"。司机笑了,"那我更得把你送到"。相聊中,我忽然想起《迎春花》的主人翁多姓曹,不由问,"你姓曹,本地人,那你们村姓曹的多吗?冯德英写的《迎春花》是不是你们村?"司机说:"这我可说不好,姓曹的倒不少。"最后,我才知道这位年轻人是个赤脚医生,负责附近的农民医疗问题,准备到别的村去。一会儿,司机就把我捎到了观上冯家,只听到"谢谢"二字就走了。萍水相逢,竟然这么热情,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大潮中,还这么淡泊,真让我感动,也许这就是老区,还是一片净土。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观上冯家,是一个临山的小村子,村子不大,前后几排老式房屋依旧诉说着的各个年代。村中,高高的大树上有一个老鸹窝,更体现出村里的安宁。远处的山,朦朦胧胧被阴沉沉的云雾笼罩着,看来要下雨。

冯德英的老房子,在后街东面,前后两排、两院。头排房子,瓦上还苫着茅草,看样子像是新修过的。门向东开,两个门楼紧锁着------我无法进去,只好拿着照相机拍照起来------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恰巧,邻居走出一年轻妇女,我不由道:"能不能帮我照张相?"那年轻妇女很是大方,拿起照相机就帮我照相,熟练程度不亚于照相馆的,谈吐间,也不像是农村妇女。

就在这时,雨终于来了,淅淅沥沥------那年轻妇女,见我要挨雨淋,忙打招呼,"先到我们家避避雨吧!"我没拿着雨具,只好随她走进家门。原来她是这家的女儿,借休息之时回家来看父母。一进屋忙向父母介绍,"这是从河北来的,他想看看冯德英的家。"父亲正坐在炕上看书,抬起头来,忙让我往炕上坐,与我聊了起来。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老人也姓冯,对冯家的事了如指掌。据老人介绍,冯家原来是老哥仨,冯家镇本是老三,后来发达起来,至今发展成镇。观上冯家,原来是老哥俩,守着老房底子,没有什么发展,至今还是个小村子。冯德英就是这个村里的人,他写的《苦菜花》,有些人物就是这个村里的人,有的是塑造的,有的是虚构的------写的都是我们这儿过去打小鬼子的事,现在,家里没人住了,都在外边。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雨,依旧淅沥淅沥下着,我看时间不早坐不住了,不由与老人说,"我得走了,天黑以前,我还得返回威海去。"这下惊动了这家子人,他女儿说:"你是怎么来的?"我说:"坐长途汽车来的。"她忙对父亲说:"您,快去穿雨衣,发动车送他去。"我说:"不用了,一会儿我就跑到公路边。"他女儿说:"还挺远呢,有四里路,三码子一会儿就到。"老人穿上雨衣雨裤,发动着三码子,他女儿也给我找来一件塑料雨衣,就这样我上了三码子。

出了后街。老人一面开着三码子一面给我介绍他们村子,以及附近的山形地貌,东面有圣水宫------南面有人头山------西面有笔架山------北面有虎口山------真是卧虎藏龙,人间宝地,自然景观,周边环境,竟然是那么美好和谐------要不然出了一个"三花"作者——冯德英呢!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老人也没误给我照相。到了村委会门口,为了纪念此次前来,老人停下车帮我照相,到了"三花"摄影基地牌子前,老人又帮我照相。老人开着车一直把我送到公路旁,我给老人钱,老人笑着摆手说,"到我们家就是客人,哪能要钱"。多么淳朴的老人,多么憨厚的老人,多么善良的老人,这就是老区,这就是老区人们,一直等我等到汽车、上了汽车,他才开车走了。

雨依旧在下,又是一个萍水相逢,竟然这么实在,这么厚道,充分体现出一种老区人民的高尚风格、高尚情操。原本担心傍晚赶不回来,现在处处遇到贵人,竟然一下子赶了回来,真是吉人自有天命、吉人自有人助------


观上冯家,《苦菜花》作者的老家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在去冯家镇的汽车上,我听说冯家镇有邮局,便填写一张明信片请车主帮我从冯家镇寄出。这是我多年出门的习惯,每到一地,只要有邮箱,都要寄出一张明信片,主要是留有痕迹,留有印花,以纪念我所走过的路程。没想到当我回到家,没过几天,一张盖有"冯家"印花的明信片竟然飞落我家。可想,胶东老区人民的风范,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骄傲。

九口 2020-8-2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胶东   后街   威海   码子   迎春花   老区   雨衣   明信片   照相机   村子   车主   会儿   老家   司机   老人   作者   旅游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