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第十二章


海容如愿以偿读了中学,论起读书郭家4个子女,海容算是最会读书的,虽然她比同期学生晚了大半学期才入学,但是不妨碍她很快就在班里名列前茅。海英比较外向,爱玩爱结交朋友,很多时间没有放在学习上,海寿海侨基本属于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也没有太努力。只有海容小时候就受到幺姐的影响,女子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成才自立自强。虽然她不争不抢,但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一定要好好抓住的。

协同中学是美国基督教卫斯理派在万县联合当地私立学校创办的教会中学,当时西南地区有很多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去传播福音,慢慢也形成一定的势力。既然是教会学校,学校的校监是个高鼻深目的穿着黑袍的美国修女嬷嬷,当时的中国很少见到洋人,胆小的海容是最怕见修女嬷嬷,只要看着那双灰色的眼睛就不由浑身打颤。教会学校每周要做一次礼拜,唱赞美上帝的颂歌,海容这样的没有入教的学生可以不用进礼堂的,只是老师们也懒得区分,统统赶进礼堂,大家一起唱歌颂扬上帝,于是夹杂重庆方言的赞美诗每周一次在协同中学上空传扬。

海容入学后的第一个四月一日,正值西方愚人节,对于不熟教会学校的海容正好成为同学捉弄的对象。早操过后班上一个同学通知海容,学监玛丽嬷嬷要她去办公室,海容顿时头大,本来她就是最怕见玛丽嬷嬷,偏偏怕什么来什么,一边磨磨蹭蹭的向办公楼走去,一边内心反复检查最近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再就是如何面对玛丽嬷嬷诘问可以平安度过。好不容易海容终于挨到办公室门口,正要敲门报告时,后面尾随的同学再也忍不住,跑上来把海容拉走再告诉她实情,海容悬着的心总算放下,和同学们嬉笑打闹成一片。协同中学是美国办的教会学校,整个教育较为西化,除了宗教以外,其他方面都比较自由开放,学校里面老师都是聘来的年轻教师,思想活跃不迂腐,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1948年冬天,在万县中学读高中的海英差一点干出一件改变郭家历史命运的大事。抗战胜利之后没多久,国共内战爆发,信心满满的国民党军队从开始的战略攻势到战略守势,越来越不是共产党军队的对手,眼看着部队不断被消灭,蒋介石的大公子蒋经国又想到抗战大后方的兵员基地四川,于是开始招收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军。抗战时大批青年怀揣报国理想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整个四川号称百万川军出川抗日。今天参加青年军其实就是为了补充不断减少国民党兵员,要和共产党军队一决高下。当时在北方国民党已经白玉辽沈,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已经是共产党的天下了,只是在四川重庆,大多数百姓并没有了解多少消息,还有人相信国民党“杀猪拔毛”的宣传。海英对读书实在没有太大兴趣,也许骨子里面大小姐性格和曾经上海滩的回忆让她觉得自己可以出去闯荡一番。看到青年军的征召宣传,她毫不犹豫的瞒着家里就去报名了,按说她一个当时少见的女高中生,超过当地女生的一米六十多的身高,应该很容易被录取的,只是她刚刚16岁,招兵的军官要她回家要父母签的同意书。这下海英傻眼了,她知道郭纡青和三娘是无论如何不会同意她当兵的。不过海英的倔脾气不会让她轻易放弃,她还是回家告诉了父母,果然郭纡青大发雷霆,三娘则是哭诉他们一家从上海如何逃回万县,在上海差点被日本人开枪打中,在南京不是碰巧运气好,就要困在南京了,海容要不是跑得快就给日本飞机炸死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难道要去扛枪打仗吗?连一向和海英不对付的何姨娘也来劝海英还是好好念书,不要去做让父母担心受怕的事情。海英自然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书,她小小的从军梦被扼杀在摇篮里面,不过做为郭家子女中最有主见也算是最为叛离的女儿,她最后还是走上军人职业道路,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48年海英梦断从军路,也幸亏她没能加入国民党军队,要是成功了,无非是战死沙场,被解放军俘虏或者越走台湾,郭家一家子便成为反动军队家属,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冲击和打击,母亲可能就无法读大学,也无法和父亲相遇,也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庭的存在了,冥冥之一切都是有定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万县   玛丽   基督教   同意书   兵员   嬷嬷   修女   国民党   共产党   教会   军队   父母   母亲   青年   中学   学校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