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日前,北京作家陈渔历时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汉白玉》,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对北京市房山区汉白玉的故乡和世代在白石头上生活的匠人们,进行了多维度多角度长达百年历史的全方位创作呈现。

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汉白玉》中的人物群像来自北京房山大石窝。坊间流传着“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这是北京紫禁城的由来,也是大石窝的由来。小说中的大石镇正是大石窝的化身,石匠刘的祖先正是建设紫禁城的工匠之一,石匠刘作为优秀工匠的后人留在了大石镇,也固守着祖训行规。

自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间的大石镇人,经历了20世纪中国激荡波折的一次次改革大潮。大石镇还在,但它再也不是从前的大石镇了。作者再现了这个因北京城而聚而兴的八百年手艺人大镇、八百年一脉的古朴民风,也讲述着这个石材大镇三十年的前世今生,见证了中国石作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邱华栋老师的推荐语是:“作家陈渔的《汉白玉》石破天惊,将中国的石头文化演绎成了一部文化的传奇,精彩绝伦。”

贺绍俊老师的推荐语是:“陈渔的《汉白玉》为京郊农村石匠塑像,他们用粗砺的双手打造出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也琢磨出一颗颗汉白玉般的美丽心灵。”

关圣力老师的推荐语是:“《汉白玉》是一部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在大石窝弥漫的汉白玉粉尘里,扭曲着房山石匠们的生活,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挥舞着生命,在历史重锤叮当鸣响的錾刻中颤动。装饰了京城皇宫庙宇豪宅的汉白玉,明清时期打磨厂的火爆,卢沟桥砍向日本鬼子的大刀,如蜿蜒的永定河水连接起北京的古往今来。作品里穿插着地方俗语的京味儿叙事,仿佛点缀在民间语文里的欢快音符,给这部作品增添了许多阅读情趣和文学价值。”

刘孝存老师的推荐语是:“石猴悟空出世动地惊天,弃石宝玉演绎红楼纏绵;石镇石匠女儿俊鸟出林,八百年石文化一脉相传。”

孙毓敏先生的推荐语是:作家陈渔已有不少作品问世,颇有影响。最近的著作《汉白玉》俱有史料价值,更弘扬了"工匠精神",符合"文化自信"的主导意识。

郭晟凯导演的推荐语是:陈渔老师的长篇小说《汉白玉》,北京市房山区地大物博,匠人精神如日中天。“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汉--白--玉”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大观念和传承天下的“大家”思维对不断变革的中国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共同期待由同名小说改编的北京文化大戏《京西汉白玉》早日与观众见面。

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张少军的推荐语是:陈渔老师的长篇小说《汉白玉》,为北京文化又留下一道精致的雨后彩虹。当我们游览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北京名胜古迹的时候,是几百年前京西大石窝的能工巧匠们付出汗水,用粗糙的手才打磨出汉白玉文化。我们今天能触摸着精美的汉白玉雕饰,感谢感叹石匠们的智慧。小说《汉白玉》符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倡导首都文艺作品要:讲述北京故事、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聚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反映北京城市的发展和社会人文风貌变迁,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文化。我司已筹备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申请电视剧《京西汉白玉》的拍摄许可证,读者期待能早日读到《汉白玉》,观众更期待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西汉白玉》的京味剧。

陈渔本名陈民,曾用笔名小小,北京人,北京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3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作品有:《爱并痛苦着》、《踱城》、《金汤》、《汉白玉》2019等。其中长篇小说《爱并痛苦着》经过与北京2000余名记者作家激烈竞争,取得市场销售第一名,2009年又分上下册再版。长篇小说《金汤》2009年在中国首届“商小说”比赛中斩获二十强。长篇小说《汉白玉》2018年纳入北京市文联首届政府基金扶持项目“一城三带”长篇小说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北京城   房山区   房山   紫禁城   石匠   京味   汉白玉   北京市   工匠   长篇小说   北京   中国   作家   老师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