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之二


京杭大运河之二

在北京地安门北,钟鼓楼之南,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因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老百姓又称这座桥为后门桥,或地安门桥。这座历经沧桑的石拱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76),起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是北京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

从万宁桥上向北望可见鼓楼

因位置在什刹海东,万宁桥在元代也被称为海子桥。《析津志辑佚》中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

万宁桥属于“桥闸”,具备双重功能:既是桥可通行,又可当闸以制水。据《金史》记载,金朝此处已有闸,以灌溉附近的农田,这可能是澄清闸的前身。据《元史· 郭守敬传》里的记载,元初每年由通州向大都城运送粮食的季节,正值秋雨连绵,运粮的驴牛死亡无数。都水监长官郭守敬主持开挖了通惠河,此后运粮船可以由通州直抵海子,将粮食存入海子西岸新建的“万亿库”粮仓。为了调节水位,郭守敬又在海子东岸的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海子闸,即澄清闸。《河渠志》记述,到了至顺元年(1330年),这座木结构的木闸又被改建成与石砌的万宁桥连为一体的石闸。

2000年,在清理万宁桥下填埋多年的泥土时,露出了桥身西侧的石闸,在闸口两边还保留着当年用于插入闸板的石槽,以及用于起落闸板的石质绞车框架。古代没有功率强大的机械绞车,不能使用整扇的闸门,只能使用多块闸板叠加插入石槽。厚重的木质闸板被水浸湿以后就会更加沉重,所以需要使用人力绞车来提升或者下落。古代的闸官命令闸丁落闸蓄水时,不会说“保持几米深度的水位”,而是说“落几块板的水”。

《日下旧闻考》载:“海子东澄清闸三”。设在万宁桥下的称为澄清上闸。元代万宁桥洞比现在高,一路溯流而上的江南粮船,降帆穿过万宁桥的桥洞,就可直驶积水潭水域,抛锚卸货了。从西湖到积水潭,中间再无阻隔。当年,忽必烈就是宝马御驾穿过万宁桥时为新修的漕道赐名通惠河。

元惠宗时的集贤大学士许有壬填词写到:“柳梢烟重滴春娇,傍天桥,住兰桡,吹暖香云何处一声箫……”犹觉不过瘾,又填一首蝶恋花:“九陌千门新雨后,细染浓薰满目春如绣,恰信东君神妙手,一宵绿遍官桥柳……”词句中的“天桥”与“官桥”,都是指万宁桥。

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198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保护其侧墙及望柱栏板。在北京史专家侯仁之等先生的大力呼吁下,2000年北京市对万宁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拆除了桥东西两侧的广告牌和河道上的房屋,还将暗沟改为明渠,恢复了两侧水面。在清理多年河道淤泥时,意外清理出几只镇水石兽,经考证,是元、明时的遗存。

石兽叫蚣蝮,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好水,所以经常会设在桥洞中央或宫殿排水口处。这几只出土的蚣蝮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还是测量河水深浅的标尺。桥西岸的一对爪抱水花、侧着头顽皮地向下看,其实在水下还雕有一颗龙珠及另一只向上看的蚣蝮。只要是河水充足,这颗龙珠和蚣蝮就淹在水中,因此很少有人看到这幅“二龙戏珠”的场景。桥的东侧南北岸上的一组镇水兽也很宝贵,尤其是北岸的这一只尤为珍贵,这是一只元朝雕刻的蚣蝮,造型古朴苍劲,长约1.8米,宽0.6米,通体成墨色,嘴下有须,四肢及尾部有鳞,但头上无角,可惜面部因风化严重而看不出原来的样貌了。除了这一只石兽是元代的以外,其余都是明朝重修万宁桥时后添补上的。

如今,古老的万宁桥又焕发了新的青春,桥西是京城内唯一的御用火神庙,在经历了数年的修整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桥东则是恢复后的玉河北段,潺潺碧波顺流而下,重现消失了700余年的“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感叹古人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至元   积水潭   通州   天桥   栏板   桥身   石槽   绞车   石拱桥   桥洞   元代   河道   石桥   北京   海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