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空间形态分类

▲点击红色“关注”,关注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

特色小镇的空间形态分类

特色小镇的空间是内外部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色小镇总体空间布局就是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功能组织,使其空间形态达到近期建设的科学性、远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本篇总结出几种空间形态模式,希望对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特色小镇的空间形态分类

(一)块状形态

块状形态是小镇基本常见空间布局形态,尤其是在平原等地势比较平坦的区域范围内。该空间形态呈集中块状布局,主要是受现状布局、交通条件和产业要素等因素的影响。块状形态用地紧凑、生产与生活连片,形成方形、圆形、扇形等集中空间形态,内部路网呈较规整的网格状。

块状形态下,特色小镇形成单中心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该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共享公服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内部道路交通。但容易形成“摊大饼”式蔓延,若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失去规划管控,将面临很多城镇问题。

(二)带状形态

特色小镇带状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所限,依赖山体、河流、交通干线(公路、铁路分割)呈U型、S型等长条带状蔓延,由主要道路承担各项生产生活交通功能。该模式的特色小镇一般规模不会很大,整体上使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路网组织也较单一。同时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距离过长的问题,因此需要规划建立分区次一级的小镇综合区或中心,重点解决纵向交通联系问题。

(三)组团状形态

组团状形态主要呈集中组团状和分散组团状两种形式。其中集中式组团特色小镇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条件、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所限,划分为几个独立式组团,由几条主要道路贯通、用地上是紧凑的,各地块的功能与空间布局有机联系,小镇生活与生产空间相对独立,组团之间由生态绿廊或交通纽带贯穿。该类型空间形态主要适用于“非镇非区”型且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的特色小镇。分散式组团状形态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且这种模式体现出有机疏散的优势,但该模式空间较散,投资较大,不太适用于特色小镇3平方公里的打造。

特色小镇的空间形态分类

综上,特色小镇的空间形态有其客观规律可寻,有的是因为所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山地、水系、河流、港口等),有的则是受城市规划、小镇性质或社会职能配置等非自然条件影响(交通、建设条件、政策因素、风景旅游区等)。前者在规划和建设上是不可能或难以改变的,后者是可控或可引导逐渐发生空间改善的。因此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在遵照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影响因子判定,促使特色小镇朝着理想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文旅实战派,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小镇   形态   特色   带状   块状   空间   自然环境   布局   较大   因素   条件   模式   组织   交通   空间布局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