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点击红色“关注”,关注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

宋卫平: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通过小镇对农村进行科学的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做小镇的过程中,用城市文明中承载的内容,对农村有所渗透和改造。产业模式应该是20%地产+40%农业+40%其他。以嵊州的农业基地为例,施家岙村共有1200多人口。如今,蓝城农业公司在当地已雇佣了260多名“农业工人”。将来的经济生态是这样的:城里人买下农庄,签订耕地长期租约。既可自己种植,也可部分或完全委托蓝城种植,甚至连销售也交给蓝城农业。蓝城再返聘农民,每月付固定薪水,并且返还一部分农产品。绿城集团创始人宋卫平的“理想小镇”纷纷扬扬传播已久,如今,这位商界大佬的“理想小镇”,终于把地产开发与农业整合到一起,有了第一个实体农庄。


01

架空层上的合院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请不要再叫宋卫平开发商。”陈剑平就对我说。

陈剑平,著名植物病理学家,现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蓝城的“农镇之父”。

当年,宋卫平正是听了他的一番话后,创办了蓝城农业。


就在一个月前,蓝城的第一个实体“农庄”,刚刚在嵊州的农业基地呈现。不久之后,从杭州的春风长乐,到上海旁的春风江南,它或将成片出现。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我们的计划是,做100个农镇,辐射带动1万个小镇,改变2—3亿人的生活。”陈剑平的表情有些兴奋。


这青瓦白墙的农庄,正是宋卫平农业小镇的最小单元,也是小镇的“细胞”。


从杭州出发,沿杭甬高速转上三高速,大约两个多小时,就来到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这个剡溪边的村庄,曾是百年越剧的发源地。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宋卫平的第一个“农庄”实体,静静地躺在山谷间,在冬日阳光下亮白耀眼。

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500㎡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

主体建筑一层架空,二楼是一个合院格局,青瓦白墙木柱,环绕着凉廊、露台和灰空间。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架空层高3.9米,做成了一个高科技农艺空间:有A字抱架水培、垂直多层水培、基质培、立柱栽培……为什么一楼要架空? 因为受政策限制时,这样造房子不占用耕地面积。

一楼仍用于农业生产。一个32㎡的垂直多层水培,种菜面积就有160㎡,产量是传统的3—5倍,还可以半自动或全自动管理。


02

20亩的庭院园田

沿楼梯走上2层的合院,室内是朴素的装修,游廊下摆着露木的中式长桌。

建筑面积只有143㎡,有3个房间,2个卫生间,1个大厅,还有一个厨房加工区,南向面宽18.8米。

中庭长宽约7.6×9米,墙面种满绿精灵、矾根、鸭脚木和阿波蕨。一部分做成玻璃地面,为架空层的植物提供采光。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样板房设置的功能,有会议室、起居室和农具房,还有一个小小的书吧。

站在巨大的露台上,凭栏俯瞰,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从脚下的景观小院,蔬菜花园、迷宫和廊架,老树下的休憩区,到近处的玻璃暖房、生态泳池……

色彩斑斓,图案精巧,红橙黄绿青蓝紫,仿佛打翻了一大块调色板!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再远处,隔着一道溪渠,就是大片的果林、农田,将近11亩,一直延袤到天际线上的群山。

这个“农庄”,未来是蓝城小镇的一个产品原型,变化在于园田的规模和建筑的面积。中国大地上,将会有多少都市人,把自己的乡愁,托付给这抒情诗般的田宅?

行走在内园中,道路都由碎石子铺成,花坛、菜园也是用石头和木块垒起,整饬干净。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内园种植大片紫甘蓝和青菜,边缘杂种鲜花、蓝莓,还有专门的葱蒜韭菜区、竹笋区和蜜蜂养殖区,主要用以满足农场主的日常生活。

挑高的玻璃暖房,是和朋友喝茶晒太阳的“第二客厅”。

金属大屋顶可电动开阖,半空中悬垂下一盆盆鲜花和绿植。还可以打开自动喷雾装置,既浇灌植物,夏天又能调节气温。


03

从城市回归乡村

这样一个“概念农庄”,对当代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它揭示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正在追求一种不再被金钱或时间逼迫、回归人类本质的生活方式。

从小规模的农业中,获取大地丰足的食物。在简单生活的同时,也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农庄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体会到每个田间工作步骤的重要性、创造的喜悦与感动,以及令人舒服的空气。不论是大人、小孩或老人,都散发出生命的光芒与活力。

用蓝城人的话说,视觉、听觉和嗅觉都无比生动。

每一个季节,有不同颜色的花果蔬菜。一年四季,也有不同时令的色彩搭配。耳边有鸟啼、蛙鸣、蝉噪,蜜蜂的嗡嗡声。还有飘香的油菜花、橙花……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还可以到小溪里摸螺蛳、水田里捉泥鳅,童年时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回去的乡愁。

陈剑平院士说:发展中国家的标志,是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已发展”国家的标志,则是城市人回归农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早年留学的英国。

在这个国家,每个人的终极理想,都是置一所乡间的宅子,周末穿着筒靴在花园里修剪玫瑰。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一个宋卫平的农庄,或者说家庭农场,就是一个细胞。

若干个家庭农场形成一个组织,若干个组织形成一个器官,不同的器官形成一个个“个体”——小镇。它们将承载起中国人回归乡村的浪潮。


04

谢玄故地的复兴

宋卫平农庄的另一个意义,或许是对中国乡土的重塑。

“农庄”所在的施家岙村,以及古老的剡溪两岸,就是这场生态社会实验的第一个样本。

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剡溪一带便是历代名士隐居之地,至今还留有谢玄的始宁钟鼓楼。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更写下“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名章。

《世说新语》里风雅的“雪夜访戴”,也是发生在剡溪之上。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这些年,来剡溪追慕风流的游客不少,有的是为了李白,有的是为了谢灵运,还有为了胡兰成的。但真的面对剡溪,有时却不免失落。

青山依旧夹岸,传说中“剡溪九曲”胜景早已难于寻觅。

古树上常挂着塑料袋、破衣服,溪石间也不时有玻璃渣、易拉罐。工业文明对农村的侵蚀,“唐诗之路”上的古村落,也未能幸免。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剡溪边的老人还记得,儿时一个猛子扎到水里,胡乱摸几把,都能逮到鲜美的石斑鱼。

几年前已很少有人到溪里游泳了,水质不好,还容易被各种垃圾割伤脚。而且,村里也渐渐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农庄所在的蓝城农业基地,为施家岙重新带来一种原生态的生产方式。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比如,菜园的覆土,使用的都是废弃的山核桃壳。既富含促进植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又透水透气。粘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则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蔬菜精心套种,用挥发的气味物理防止病虫害。

所有的农产品,都以有机标准种植,上市前经农药残留严格检测。既不对土壤造成污染,又为城市人提供无公害的食品。


政府也在剡溪边重修水坝,清理河道垃圾。流经农庄的一段溪岸,已重现当年旧观。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中国的小镇80%必须是农业小镇


这是宋卫平的“理想小镇”,是否能成功,可能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搜狐网,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青瓦   中国   嵊州   小镇   园田   暖房   水培   农业   菜园   农庄   实体   理想   玻璃   农村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