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玉米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 点击上方关注本号,更多行业内容推送

近年来随各地玉米高产典型不断出现,在种植上是种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的争论不断。一是密植高产论,有人不断发文利用各种数据来证明自己观点,其理论的中心就是:品种耐密,密度提高,增加施肥量,产量提高。二是稀植理论,同样有一组数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中心理论是:稀植品种,密度减少,施肥促大棒,产量提高。明白人一看就会说两种理论都对,因为从总体方面看待两种观点,前提是品种,只弄清楚品种特性,才能说“密”与“稀”问题。但是要是笼统说密好,还是稀好,不是科学观点,本人认为就密与稀的问题应从如下方面去认识。

种植玉米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一丶根据品种特牲确定密度

玉米品种现在一般都是杂交种,有春种的和夏种的;早熟和晚熟的;有直立型和紧凑型之分。因此确定种植密时,首先弄清楚自己所使用种子特征特性,如果是春种,高杆中晚熟的每亩3000一3200株,中杆中熟每亩3200一3500株,矮杆紧凑竖叶早熟耐密品种每亩4500一5000株。如果夏种一般密度4000一5000株。不论春播和夏播,都要按品种介绍设置密度,但不可自己盲目决定,以免影响产量。

二丶拫据地力及施肥水平确定密度

玉米一生需肥量较多,从土壤中吸收20多种营养元素,其中以氮、磷、钾元素较多。椐测定每生产1000斤玉米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22.8斤(折合46%尿素50斤),磷7.8斤(折合46%磷酸二铵17斤),钾22.5斤(折合氯化钾38斤)。从以上数据看出玉米是“大肚汉”能吃能喝,在设定密度时要考虑自己地力水平和施肥能力,本着“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则,还要考虑施肥的能力,一般来说,肥地的密度,应选择所使用品介绍中的数字上限。反之薄地用下限,如果争取再高产,可每亩再增加300一500株。

种植玉米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三丶拫据自然条件确定密度

所谓自然条件就是光照、温度、降水等自然因素。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玉米植株呼吸消耗得少,水利灌溉条件好,降水充沛,能满足玉米各阶段对水份的需求的地区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密些。反之应稀些,一般可相差500株。

四丶根据管理(技术)水平确定密度

根据经验在精细管理条件下,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可提高玉米植株群体整齐度,协调了群体与个体关系,减少个体差异,这些田块可适当密植些。在粗放种植情况下,靠天收,没有技术措施的地块可适当稀植些。

种植玉米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总之,就密与稀的问题,只要做到因品种、地力、施肥量、自然因素及管理水平而宜,就能确定所种玉米的密度。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农村美好日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高产   夏种   玉米   春种   植株   地力   土壤   密度   产量   品种   观点   条件   理论   自然   数据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