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我和孙国成从敦煌回来,连夜乘火车从甘肃的红柳园出发,在茫茫无际的大戈壁上颠簸一夜,于次日凌晨到达吐鲁番火车站。随着人流,我俩挤出车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看手表,才5点14分。抬头看天,浩瀚夜空中无数闪烁的星星正朝我们顽皮地眨眼呢!

"吐鲁番!吐鲁番!到吐鲁番的客人请上车!"一位开的士的年轻小伙子拦住我们的去路,高声叫喊着。

"这里不是吐鲁番么?"国成问。

"这里是吐鲁番火车站,到市区还有30多公里的路呢!"没办法,我和国成只好上了的士。那位小伙子安置好我们,又不停地高声叫喊着,一头钻进人流中。不一会,他从人群中领来从长春来此旅游的一对母女。待我们坐稳,小伙子便开着的士,在戈璧中的高速公路上朝吐鲁番市区飞驰。

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吐鲁番火焰山


到达市区,天刚刚亮。我们吃罢简单的早点,司机建议说:"趁现在天气凉快,我们先到火焰山。要是晚了,怕你们热得受不了呢!"我们一齐点头:"师傅说的是!"

说起火焰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从《西游记》的连环画中看到,火焰山是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兜率宫中蹬塌了八卦炉,掉下几块带火的金砖在此处燃烧而成。后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被火焰山的熊熊烈焰所阻。是孙悟空不畏千难万险,从铁扇公主处三借芭蕉扇,扇熄了山上的烈火,留下了这座被烈火烧得通红的光山秃岭。

当地人对火焰山却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天山深处有一条恶龙,常飞到这里吃童男童女。有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主动请战,降服恶魔。他手执宝剑,与恶龙激战三天三夜,终于在七角井战败了恶龙,并将恶龙腰斩为十截。恶龙的鲜血染红了这座"红山",勇士的十剑剁成了如今的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苏伯沟、连木沁沟和胜金口等十条峡谷。

出了吐鲁番城,穿过一片戈壁,汽车便进入了火焰山口。这是一条漫长的峡谷,汽车沿峡谷右侧的山道蜿蜒而上。峡谷两侧的山梁真的似烈火燃烧过一般,一派赤红!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在距今18亿年至5000万年间,这里是一片大海。忽有一日,大地岩浆迸涌,呼啸着从海底腾跃而出。于是,就造成了这座火焰山。《西游记》里描述的"八百里火焰",其实长100公里,宽9公里,平均高约500米,胜金口的主峰海拔851米。火焰山逶迤起伏,那是亿万年前地壳在作横向运动时造成的褶皱带;通红的山坡沟壑纵横,那是亿万年间风蚀雨剥留下的痕迹。倘是正午时来此,火焰山上烈日高悬,焰云腾绕,温度可高达80℃以上!远远望去,只见赤褐砂岩灼灼闪光,炽热暑气滚滚扑来,满目恍如烈火熊熊燃烧,整座山梁恰似一条眩目的火龙!

从火焰山下来,汽车蜿蜒走了一段曲折的土路,远远望见前面的公路两侧呈现出一行令人眼馋的绿,那是戈壁沙漠上珍贵的树木沙枣和银柳。汽车东拐西拐,最后在一堵高大破败的土城下停了下来。这里便是举世闻名的高昌古城!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屯田部队所建,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北史・西域传》载,此地"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公元450年,北凉沮渠安周率兵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在此建立王城。后柔然人杀北凉王沮渠安周,自称高昌王,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公元640年,唐朝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设置西州都护府。据当时高昌国的户籍档案记载,高昌城人口3.7万,可谓人口密集,国势昌隆。9世纪中叶,回鹘人在此建立回鹘高昌国,后隶属于元蒙统辖。13世纪中叶,天山以北的蒙古游牧部落发兵攻打火州高昌,前后达40年之久。历经1300多年风沙的高昌古城在这次兵燹中被毁。

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高昌古城遗址


我们站在古城遗址那残留的土夯城墙下,透过眼前的断井颓垣,和满目萧瑟破败的土黄,一阵阵地感受到那遥远悠久的苍凉,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烟云演示的震撼!

到了吐鲁番葡萄园,这里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园里枝繁叶茂,满目葱绿,硕果累累,盎然生机!人,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世外桃源,又似飘然而至人间仙境。

葡萄园里有一座座人工搭成的圆拱形葡萄架,下面是用红砖铺成的长长甬道。葡萄架一人多高,上面有重重叠叠的绿叶覆盖,形成一道道专供游客观览的绿色长廊。长廊内荫翳蔽日,凉风飕飕。受过了戈壁滩上的烈日曝晒,一走进这绿色长廊,使人顿感周身致爽,暑热全消。

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吐鲁番葡萄沟


我们到吐鲁番的时间是八月中旬,这时正是吐鲁番瓜果飘香的时节。葡萄架上熟透的葡萄,一串串垂吊下来,像一颗颗绿色的翡翠,玲珑剔透;像一粒粒出水的珍珠,青翠欲滴。倘若闭着眼,朝前走,那一挂挂的葡萄会时不时地碰着你的脸。仰着头,张开嘴,那冰凉凉的葡萄会自己掉进你的口里。嚼几下,吞进肚,那甜丝丝的葡萄汁儿会沁入你的五脏,滋润你的肺腑。这时候,你会觉得王母娘娘的仙果宴就摆在你的眼前,玉液琼浆已经品味在你的口中。

葡萄园里常有小桥流水,又有音乐缭绕,漫步其中,似在仙山琼阁。绿色长廊曲径通幽,蜿蜿蜒蜒,似盘旋迂回的迷宫。倘若不是有人带路,准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头的路径。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宽敞的葡萄架搭成的凉棚。凉棚下摆放着整齐的桌凳,两边还有铺着鲜红毛毯的宽床,这里是观赏歌舞的地方。

我们刚一落座,一位身着花裙、长发飘逸的漂亮维吾尔族姑娘手托瓷盘,朝我们款款走来。一会儿,我们面前便摆满洗净了的马奶子葡萄、红瓤西瓜和金黄色的哈蜜瓜。

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吃葡萄赏歌舞


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那甜蜜的瓜果时,耳边的鼓声和琴声骤然响起。几位年轻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和小伙子在我们面前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轻盈、活泼、热情、奔放,体现了维族人民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勇敢豪迈的性格。跳着跳着,一位姑娘来到我们面前。只见她右手前伸,深鞠一躬,那是邀请我们一起跳舞的表示。我和国成都是舞盲,慌得我们急忙起身,连连后退。幸亏我们身边坐着那位同车而来的长春姑娘。她应邀起身,加入新疆姑娘小伙们的行列,随着音乐鼓点,翩翩起舞。她那苗条的身材,轻盈的舞姿,一招一式,与那群新疆姑娘分毫不差。这一下,竟使我们吃惊了。问那姑娘的母亲,才知道她是长春艺术学院的学生。

最后一个参观点,是久负盛名的吐鲁番坎儿井。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吐鲁番的地下血脉,是号称"火州"吐鲁番的生命之泉。它与长城、运河相媲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杰出工程。

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吐鲁番的坎儿井


坎儿井其实并不是一般的井,它是一种人工开凿用于饮用和灌溉的地下运河,古代称其为"井渠"。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汉代,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有的1200多个坎儿井,多是清代留下来。

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的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特殊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吐鲁番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是天山的高峰。每当夏季来临,山峰上的积雪消融,融化后的雪水向山下的吐鲁番盆地流去。雪水只流到中途便渗入地下,使这里的地下水量丰富,为坎儿井的开挖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干旱酷热,四季风沙,为不受地表的蒸发和风沙影响,坎儿井利用地面斜坡,凿井连渠,引积雪融化的地下储水,通过暗渠运行,以便达到常年自流灌溉的目的。

坎儿井的结构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竖井愈上坡愈深,最深的达90多米;愈下坡愈浅,浅的只有5米左右。倘若你坐车在戈壁滩上奔走,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堆圆土包,那就是竖井的井口。连接在竖井下的暗渠,那就是贯通戈璧沙漠的地下运河。

坎儿井博物馆建立在吐鲁番西郊,距市区约6公里。这里车水马龙,游人如云。下了车,只见绿树成行,花草如织,真是戈壁滩上的一片绿洲!

初秋八月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吐鲁番坎儿井博物馆


坎儿井博物馆建造得颇有特色,雄伟的博物馆顶层中央建有一座高高的圆柱,远看恰似一座放大了的竖井口。竖井口的四周圆璧上有许多圆洞,看上去又似吐鲁番地区到处可见的风干葡萄干的凉荫房。

走进博物馆大厅,是一处遍布坎儿井的平面模型。维吾尔族女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坎儿井的历史、结构和作用,然后又带领我们走进一条坎儿井的地下暗渠。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坎儿井。坎儿井的幽深处,一泓清水汩汩悠来。将手伸进水渠中戽了戽,顿感一股清凉沁人心脾。

顺着水渠往里走,幽幽暗暗,蜿蜿蜒蜒,流水哗哗,凉风飕飕。与外面的烈日酷暑相比,这里真是一片清凉世界。摸黑走了一段,眼前忽地透出一片光亮。抬头一看,暗渠顶上开了一片"天窗"。这片天窗就是坎儿井的一个竖井。有数株双臂合围的白杨扎根在渠水边,那粗壮的躯干,直挺挺地伸出天窗,高高的树冠追随那蓝天白云去了。

我们在这条先人们留下来的地下运河边弯弯绕绕,大约走了300多米的光景,前面就不能再走了。那条地下水渠还在向里延伸,一直延伸到幽暗的底层深处。那股清清的渠水还在不停的向外汩汩流着,像是从大地母亲的胸膛里流淌出来的。(文/熊宗荣)

PAGE

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吐鲁番   维吾尔族   暗渠   坎儿井   葡萄   竖井   天山   戈壁滩   水渠   火焰山   新疆   初秋   长廊   运河   博物馆   姑娘   地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