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为何能凭"空"创作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作为古代的著名散文,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文词简约,音节和谐,其用于景物对比的排偶章法更是一绝。然而,描写出如此壮丽洞庭湖景的作者范仲淹,却并未登上岳阳楼。

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为何能凭


《岳阳楼记》的开头就很明显的表示这是滕子京要求范仲淹帮忙给岳阳楼作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滕子京在担任泾州(今甘肃泾州)知州期间,挪用公款16万贯。当时用于犒赏将士、抚恤英烈,但是事后,此事又被重新提起,由于滕子京销毁账本导致此案无处可查,加上范仲淹、欧阳修等好友联名力保,滕子京最终被贬谪到岳阳。


滕子京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官,在岳阳的三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


为了彰显政绩,滕子京修《求记书》给自己的好友范仲淹,请他给岳阳楼重修作文。并提出:"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润于异时,知我朝高位辅臣,有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之外。"随赠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为何能凭


滕子京在《求记书》中盛赞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山水、怀人诗中"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建议范仲淹趁此为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多为渲染湖山之美,发挥忘怀物外、寄情山水之乐。


接到信件的范仲淹正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养病,古时交通不便,亲自去洞庭湖的可能自然很小。范仲淹仔细观察洞庭湖的画作,心中想像着洞庭湖中的美景,很快肚中就有了腹稿。


范仲淹在邓州也做着与滕子京类似的事情,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面对朋友滕子京的不满唐贤多迁谪骚怨,希望放情物外、"淡味而远",多表山水之乐的期待,获得对两种传统"览物之情"合并思考的契机。范仲淹获得了文章中悲喜忧乐两种情景并举铺陈的写作灵感,内心深处也兴起反思。


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为何能凭


悲喜交加的景已经跃然纸上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有着浩然正气的人,自然也不忘表达自己的日常对儒家义理的体悟与践行后形成的"语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一篇主旨句,也是充满儒家仁义精神的警句。


而忧乐天下早就是范仲淹本人的日常行为与心得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曰:"公(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为何能凭


重情重义、满腹经纶、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即便不在岳阳楼,依然可以凭借圣贤心、大胸怀作出千古名篇。


(编辑 朱格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岳阳楼   邓州   洞庭湖   排偶   百废俱兴   儒家   岳阳   碑铭   雅意   腹稿   政通人和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名篇   书院   千古   山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