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走进乾清门广场东端的景运门,就会看到一片宽阔的广场,它的北面是斋宫,南面是箭亭,东面是锡庆门,进入这道门,就走进了宁寿宫区。宁寿宫区以皇极殿为中心,前有皇极门、宁寿门,后有宁寿宫,被称为紫禁城中的“小紫禁城”。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宁寿门

宁寿宫区——乾隆皇帝“归政尊养”的宫院,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乾隆皇帝旋即下令从全国广招能工巧匠,耗银近144万两,历时5年营建自己日后归政尊养的宫院。在紫禁城内外东路,占据了东北部一大块长方形的院落。为了体现太上皇的特殊身份,宁寿全宫拥有自己独立的中轴线,也分划了相当于外朝和内廷的前后两个区域,所属宫殿大多仿照故宫的主体建筑而建,名称也多含长寿和颐养天年之意。建筑规制仿紫禁城中轴线殿宇,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后半部分建筑分为三路,中路有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畅音阁和阅是楼,西路是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宁寿宫以南相当于外朝,养性殿以北等同于内廷。宁寿宫区几乎是乾隆朝宫殿建筑的精华荟萃大院,乾隆皇帝在此有限区域力图集中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宫殿建构,殿阁楼台亭斋轩馆无不具备。

乾隆帝将皇位传给嘉庆帝以后,仍住在养心殿,直到去世,并未住过宁寿宫。乾隆60多岁下令修建宁寿宫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乐观的认为自己将有100岁的寿命,他打算履行诺言禅位后再继续训政4年,到期颐之年的90岁再真正退休住到宁寿宫颐养天年。当年他高估了自己的寿命,寿至期颐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锡庆门

锡庆门是宁寿宫区西南隅的大门,是太上皇宫殿区通往紫禁城中路或外朝等处的重要枢纽。门内即皇极门广场及九龙壁,门外即箭亭广场。锡庆门位于内廷外东路,是宁寿宫区西南隅的大门。锡庆门外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沿宫墙向北为俗称之“东筒子”路,南侧有外奏事房6间,西南是箭亭、西北是奉先殿,再向西则为景运门。锡庆门内为一东西窄长的小广场,北为宁寿宫之正门皇极门,南为九龙壁。

九龙壁

九龙壁在宁寿宫区最南面,皇极门外。从乾清门广场,向东穿过景运门,进入锡庆门,就可看到闻名遐迩的九龙壁。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九龙壁

壁上饰九龙蜿蜒与云气与海水之间,各戏一颗宝珠。故称“九龙壁”。整个九龙壁是由270块琉璃饰件拼接而成。整幅壁面将九龙分隔在5个装饰空间内,黄龙居中,东西两侧各分布蓝、白、紫、黄色行龙。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九龙壁寓含中国古代代表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九龙体貌端整苍劲,体现着太上皇宫殿尊严华贵的风格。紫禁城的气派、帝王的神圣都在九龙壁上体现了出来。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九龙壁局部

九龙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是帝王贵族出入的宫殿或者王府的正门对面,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九是极数,意为天子,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在正大门作为屏障。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说起紫禁城的九龙壁还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紫禁城里的九龙壁上,却有一条龙“与众不同”——龙,就是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腹部因为它的腹部不是琉璃,而是木头。据说当年建造九龙壁时,由于工期紧,难度大,在烧制琉璃件时,不慎烧坏了这块龙腹构件。由于工艺要求高,难度大,按件烧制,没有备份。当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烧一次了,眼看就要验收了,交不了工的话是要杀头的。这时,一位工匠急中生智,连夜用一块楠木雕刻成龙腹的形状,再刷上白色的油漆,丝毫看不出破绽,瞒过了前来验收的官员,工匠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据传,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将军轰出紫禁城后,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欺君大案”,他当时竟然还叫嚣着要严惩这些“刁民”呢。

皇极门

皇极门是宁寿宫区的正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极门外南面正对大型琉璃影壁——九龙壁,门内北面则与宁寿宫门遥相呼应。皇极门为随墙琉璃牌楼门,琉璃门3座,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3座门洞皆为券顶,上覆门楼,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气势恢宏,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皇极门北与宁寿门相对,过宁寿门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门

宁寿门

宁寿门在皇极门北面。清乾隆年(18世纪后期)改建宁寿宫为太上皇宫殿时,将此门制依乾清门制度改建。宁寿门为殿宇式宫门,座落于汉白玉石台基上,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正中3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为界,明间和左、右次间设门,两梢间以墙封堵,墙为素面饰砂绿边。门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中设丹陛,三出阶,左右置鎏金铜狮各一。门内设高台甬路与皇极殿相连,周饰栏板。门外广场东西两侧植姿态各异的桧柏,高古苍劲。门前左右置鎏金铜狮各一。门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门内设高台甬路与皇极殿相连。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宁寿门和铜狮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皇极”出自《尚书》“皇建其有极”,意为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丹陛石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大殿显得格外空旷静谧。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内景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内景

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一角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一角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此殿是乾隆皇帝归政后当太上皇临朝受贺的地方。嘉庆元年(1796年)在皇极殿里举行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人共有3056位,身为太上皇的乾隆也已经是86岁高龄了。无论当年的乾清宫还是此时的皇极殿,皇帝举行千叟宴无非是营造一种普天同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月台上的日晷,附近是珍宝馆

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太后死后,梓棺葬入陵寝前曾在暂时安放于此。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皇极殿和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明代,原名仁寿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葺,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宁寿宫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宁寿”出自《尚书》中的“五福”,有健康长寿之意。乾隆帝八十寿典、嘉庆帝五十寿典,曾在此赐宴皇子、王公大臣。

宁寿宫后面的建筑可分为三路,中路有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畅音阁和阅是楼,西路是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

养性门

养性门位于宁寿宫区中央位置,是太上皇宫殿区域后寝部分的宫门,养性门内以北依次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后寝宫殿,成为宁寿宫后寝区的中轴线。养性门外广场东面为畅音阁后台扮戏楼的院落,广场以西可从衍祺门进入乾隆花园地带。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养性门

养性殿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养性殿

在宁寿宫的北面,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养心殿规制建成,是乾隆皇帝兴建得太上皇起居宫殿。“养性”出自《孟子》,取涵养心性以事天之意。
乾隆皇帝弘历虽预备将此地做为归政后的居所,实际并未住过,只曾在此赐宴王公大臣。晚清,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在此殿东暖阁用膳。光绪皇帝在此住过,并曾与慈禧太后在此接见外国使臣夫人。现在此处辟为珍宝馆展厅。

乐寿堂

乐寿堂为紫禁城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建成,乾隆皇帝预备做为他归政后的读书憩息之所。乐寿即安乐长寿之意。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清末,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后,曾居此堂,以西暖阁为寝室。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乐寿堂

颐和轩

颐和轩在宁寿宫区中路,乐寿堂的后面。颐和轩后为景祺阁,颐和轩与景祺阁之间连以穿廊,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颐和轩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颐和轩已被辟为珍宝馆展厅。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珍宝馆和石鼓馆

景祺阁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加以修缮。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皇帝之珍妃曾幽禁于此,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

畅音阁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为清宫内廷演戏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建,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曾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畅音阁戏台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编馨和编钟

畅音阁三重檐,通高20.71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畅音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上演大型戏剧时,三层均有演员,可容纳千人。此阁朝北,与帝后等赏戏的阅是楼相对。每逢年节,宫中即在此开演大戏,台上、台下都热闹非凡。很难想象紫禁城内廷深宫之中,肃穆沉雄的殿堂之内,也曾经有过锣鼓喧天中的遥吟俯唱。

阅是楼

阅是楼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在畅音阁大戏楼的北侧,为清宫观戏场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阅是”蕴含着观世事,判是非的意思。楼座北面南,前有月台,东西有配楼。阅是楼单檐二层,卷棚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绘金龙和玺彩画。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
阅是楼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观戏处,厢廊是王公大臣陪观处。每逢元旦(春节)、万寿(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帝、后和王公大臣都来此看戏,大臣分列两侧回廊。清代,最爱看戏的应属乾隆皇帝与清晚期的慈禧太后。现在这里是“清宫戏曲陈列”的场所。

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位于宁寿宫后区西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作为太上皇御用花园而建造的。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宁寿宫花园大门

衍祺门是乾隆花园的正门。门内假山为屏,中通一径,绕过假山,空间豁然开朗,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西靠宫墙,东临宫殿。全园由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四部分组成。院内古木参天,奇花争艳,山石起伏,亭台楼阁富丽精巧,曲径回廊玲珑剔透,彩画雕刻精美,布局格调清雅;既有宫廷花园富丽堂皇的气派,又融汇了江南园林精巧秀雅的特色,别有一番情趣。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南北分隔成四进院落,每一院的布局各具特色。花园第一进院落西侧是禊赏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亭前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曲廻盘折,取“曲水流觞”之意,称“流杯渠”。亭座西面东,座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第一进院主体建筑为古华轩,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是歇山卷棚式屋顶的敞轩。匾额为乾隆御笔“古华轩”。轩体梁、柱、天花板、落地花罩等均为金丝楠木制作,雕工细腻,精美异常。轩前有古老楸树一棵,树龄300年以上,当为建园之前既有。西南有坐西朝东一座“品”字形亭,名曰禊赏亭,轩前一株古楸树,轩因此得名。轩东山峦上有承露台,轩西为凿有流杯渠的禊赏亭,亭北山上有旭辉庭。轩南有假山,其间有曲径。轩东南角有曲廊、矩亭、抑斋围成的小院,院内东南堆砌假山,山上小亭名“撷芳亭”。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墙垣,佇立亭中可俯瞰院内外风景。

古华轩

古华轩后垂花门内即第二进院。遂初堂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取乾隆祈求长寿退位初愿得遂之意。遂初堂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面南,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前后出廊。前廊下悬乾隆御笔满汉文“遂初堂”匾。东西有配房,转角廊、倒座廊将正房、配房、垂花门联为一体,是个典型的三合院。园中耸立着几块奇妙的太湖石,四周汉白玉石座上陈列着富有天然情趣的山石盆景。整个院落显得古朴宁谧。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古华轩

遂初堂

遂初堂后第三院以山景为主。院中峰峦起伏,山间有深谷,山下有隧洞通向四方。上山有蹬道,山上有天桥,耸秀亭屹立山顶。院北有萃赏楼,西有延趣楼,东南麓有座北面南的三友轩,三面出廊,东面紧靠乐寿堂西廊。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遂初堂

萃赏楼

萃赏楼北是花园最后一院,主体建筑符望阁,阁南山屏之上建有碧螺亭。亭南有小虹桥通萃赏楼。山屏西南养和精舍平面为曲尺形。阁西有玉粹轩,阁北有倦勤斋。

倦勤斋

宁寿宫区几乎是乾隆朝宫殿建筑的精华荟萃大院,乾隆皇帝在此有限区域力图集中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宫殿建构,殿阁楼台亭斋轩馆无不具备。倦勤斋位于宁寿宫区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最北端,符望阁后,北倚宫墙。

倦勤斋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地方,每一处都精雕细琢,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在江南民间醉心于苏杭的秀丽风光,倦勤阁就像是乾隆“江南梦”的缩影。倦勤斋的建造工艺,都渗透着江南的烙印,融入了乾隆对江南深深的喜爱。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倦勤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座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明间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匾额,取“耄期倦于勤”之意。室内嵌丝挂檐,镶玉透绣扇,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倦勤斋四间西侧是一座方形小亭,座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亦称竹亭,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倦勤斋是第四重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室内装饰讲究,极为雅静,设有龙榻和小戏台,是乾隆游园休憩的地方。

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也是表达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斋的名字也得于此诗。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利,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阅尽春秋的乾隆皇帝,坐拥过自己的江山,有过辉煌的人生,但一切终究是要归于从容平淡的。倦勤斋——乾隆皇帝的最后一梦

珍妃井

在幽深的紫禁城中,珍妃井灵异事件也是比较出名的。在历史上,光绪与珍妃两情相悦,无奈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最后慈禧逼死了珍妃。倦勤斋东,贞顺门内就是著名的珍妃井。这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因珍妃而得名。珍妃是礼部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清德宗光绪皇帝的宠妃。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为瑾嫔、珍嫔。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据说因大婚之后隆裕皇后失欢于光绪,瑾妃一生,持守唯谨,与世无争,她与皇后走得很近,似乎同病相怜,反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因年幼而最活泼,她爱美、好打扮,还迷上照相,托人买来照相机学拍照。珍妃日侍左右,想着法子顺应光绪的喜爱,如扮出男装宛如少年美差官,加之她本来就工翰墨会下棋,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是以博得光绪专宠。

珍妃因支持光绪新政被慈禧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在出逃前决定置珍妃于死地,以“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溺死,珍妃时年仅24岁。珍妃,活泼可爱,美丽动人,多才多艺,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子,转眼间就死于非命。后人称这口井为“珍妃井”。

故宫宁寿宫区全纪录

珍妃井

第二年慈禧回京后命人打捞上珍妃遗体,追封为贵妃,皆因其一年来常梦见珍妃索命心中惊惧的缘故。此井遂不再使用,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慈禧死后,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贞顺门穿堂东间设珍妃灵堂,名“怀远堂”供着珍妃的牌位,以展哀思。每逢忌日,她都会来这里上香。在瑾妃的记忆中,妹妹落井殉难时的惊恐悲哀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今天,在紫禁城仍可见到珍妃玉碎香消的地方——珍妃井。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人来凭吊这位香消玉殒红颜薄命的晚清名妃。珍妃初葬于北京西直门外,1913年,珍妃被移葬于清西陵崇妃园陵。

贞顺门

贞顺门在宁寿宫区最北端,为太上皇宫殿区的后门,始建于清乾隆年。其名称与紫禁城中路御花园后的顺贞门名用字相同,遥相呼应。门内即为珍妃井。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绪带领众人直奔贞顺门出逃,宫中不能随行的嫔妃、宫女和太监都跪在贞顺门那里,都是来给慈禧告别的 。按规矩,妃子们是不能跨出此门一步的。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嘉庆   紫禁城   光绪   乾隆   寿堂   故宫   太上皇   进深   琉璃瓦   东路   江南   院落   宫殿   琉璃   全纪录   花园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