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又称张飞庙,始建于三国蜀汉末年,本位于重庆云阳县城对岸的飞凤山山麓,是长江三峡中最著名的寺庙之一。明朝人说,此地是张飞头颅的埋葬地,范疆张达谋杀张飞后,将头颅抛入江中,张飞头顺流至此,被渔人所得,并托梦渔人,建祠立庙。民国报纸则更详细记录了一则民间传说:张飞头颅就位于大殿张飞像下部的铁橱里,铁橱内装满清油。一位县令曾强令将油倒入,不想,张飞头颅怒目圆睁,须眉竖起,吓得县令落荒而逃。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西德尼·甘博拍摄 民国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魏司拍摄 民国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立德夫人拍摄 民国

历史上,张桓侯庙屡毁屡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张桓侯庙主要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的,此前的一座庙宇,已在同治九年(1870年),基本毁于长江大水。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伊莎贝莱·伯德拍摄 晚清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立德夫人拍摄 民国

从晚清民国老照片的角度来看,张桓侯庙的旧影有两个意义十分值得分享。

首先,面江墙壁上的四个大字“江上风清”是张桓侯庙的标志之一,不过,此四字是书画名家彭聚星在民国初年题写的,在它们之前,原来本是另外四字:灵钟千古,题写者为云阳县令李载庵,题写时间为光绪三年(1877年)。在晚清时期的不少老照片中,我们都看到了“灵钟千古”的身影。之所以题“灵钟千古”,相传是因为张飞庙内有口大钟,云阳城内凡是遇到水火灾患,大钟便会自动响起报警。不过,从古汉语的角度的出发,这则传说很有可能是对“灵钟”的曲解而已。至于“江上风清”,也有属于它的出处,传说中,行船者拜过张飞,神灵会为船只助风三十里,除了“江上风清”外,庙内还有助风阁、“助我清风”匾额。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灵钟千古 张柏林拍摄 晚清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江上清风 唐克和卡顿拍摄拍摄 晚清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张柏林拍摄 晚清

其次,2003年,张飞庙因长江三峡工程而搬迁32公里,今天我们看到张飞庙事实上已非古代原址。相比于晚清民国老照片中的旧址,新址虽经百般挑选,在许多方面都做到了慎之又慎,但似乎仍有某些人力无法弥补的不足。比如:老张飞庙旁边原来有127棵古树,移栽到新张飞庙后,这些树木的存活率很低。另外,无论对老、新张飞庙的评价究竟如何,这变化的本身便是值得记忆的历史,而老照片,则是历史的绝佳记录者。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唐纳德拍摄 民国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山根绰三拍摄 民国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西德尼甘博拍摄 民国

值得说明的是,晚清民国老照片还能为我们展现张桓侯庙在那个年代的些许变化,比如:庙宇的左侧曾有过一座建了又拆的二层小楼;右侧则存在过一座西式洋楼。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张桓侯庙 唐克和卡顿拍摄拍摄 晚清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今天的张桓侯庙

「云阳旧影」张桓侯庙的百年变迁:从灵钟千古到江上清风

今天的张桓侯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云阳   伯德   飞凤   唐纳德   蜀汉   千古   光绪   灾患   县令   大钟   晚清   渔人   庙宇   头颅   民国   清风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