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美好的童年时光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有一年大哥在北京去做生意了,嫂子和侄子也跟着去了,我和三哥在大哥的住房里住帮着看院子,晚上睡觉时开始下雪,第二天早晨起来推门,一下子没推开,使劲再推才把门推开,因为积了太厚的雪把门都堵住了。踩着雪回家里取了铁锨,挥动着胳膊,将雪锄起来,扔到一边去开出一条条道路来,通向堂屋,通向牲口棚,通向储草棚子,通向厕所,通向大街上,通向河坑边上,一通扫除后,浑身都冒汗了。

在上小学4年级时,和自己的同学孙*秋因为一只钢笔闹得不可开交。因为从大哥那里弄到了一只钢笔,小学同学孙*秋说那只钢笔是他丢的,因此我们两个就发生了争执,为这个事,影响到了我们两个的友谊,后来他说他的没丢,是他搞错了,因此我们两个的友谊之船又开始重新起航了。几乎是每天都要都他家里去玩,他家有两处房子,前后各一处,他和他二哥在后院住,他家里曾经养过很多只绵羊。在2019年侄子大胖结婚的现场,见到了孙*秋,和他还聊起了这个事,他说早就忘记了。上学时,孙*秋能双手撑地,身子弯成弓形,脚着地后,在地上行走。

小学四年级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放麦假回学校时要上交一定数量的麦秸秆,需要特别长的那种,这些就难坏了同学们,在家里收小麦时,没有将需要收集的麦秸秆单独整理出来,就都轧了场。但有的同学家就是用闸刀将麦秸秆拦腰截断后,将下半截扔到场地外的沟里,这时候同学们就把这些短的麦秸秆带到了学校,学校还拒收。

到了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放暑假后回学校交晒干了的青草多少斤,这个还好整,因为到处是青草,只要勤快就能完成任务,记得学校里开学后同学们陆续的将草背到学校后,在学校的东南边操场上就开始晾晒,并归集成垛,然后卖掉,挣得钱充当学校经费。

三年级时,爷爷去世,自己当时还是个孩子,高高兴兴的和学校请假回家,对死亡根本没什么概念,只记得天津大大爷、二大爷等都回来奔丧了。提起爷爷来,也着实不易,在以前农村生活,兄弟多就能多吃多占,爷爷就一个人,在家族中受排挤,因此爷爷自己看坟相,在老爷爷去世后通过阴宅来改变自家人少的局面,要人不要钱,就是希望自己家族人丁兴旺,现在也如爷爷所愿,4个儿子,两个姑娘,孙子辈中卢姓有11个男孩,5个女孩,重孙子辈赶上计划生育了,那也不少。

五年级时,奶奶也去世了,忘不了奶奶存放冰糖,蛋糕的小格子,自己经常去偷摸着拿出来奶奶放进去的好吃东西,这一次面对死亡自己比三年级时懂事了,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在奶奶灵前磕头行礼等,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传承。丧礼文化有着极其繁复的程序。设灵堂、报丧。布置灵堂,先请人在堂屋里造帐子、桌围,将逝者抬到灵床上,在院外搭大棚”。报丧,通知远近亲朋好友,并在家门口挂殃榜(门头纸)。报丧须派专人各处通报。开吊:旧时自人死至下葬,时间各不相同,有三日、五日、七日、九日,乃至数月者。今人吊丧,基本是给钱助丧,极少有赠物者,更无赠“牲醴”(牲畜作礼物)者。亲友进院,先至灵前哭丧拜灵吊唁,守灵孝子贤孙也要陪着哭丧并叩首跪谢;丧家撕白布为亲友备孝袍等。报庙。丧家在举丧之次日夜间要带各种纸奠品,吹吹打打到村中重要路口,拜祭焚化,表示为死者送路,祈求神灵保佑其进入阴间一路顺利。此时身着孝服的孝子贤孙,全部跪下,亲友也在后面或跪或立。尽管丧事是悲哀的事情,但悲中作乐,恰如庄子鼓盆而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哀顺变、看淡死生的人生态度。辞灵:旧俗,葬前一日晚上,须举行辞灵祭奠。大殓:移尸入棺。此礼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移尸之前,在棺内七星板上铺印有元宝和纸钱的金黄色冥纸,又沿周边压七枚硬币(俗称“七星钱”)。此俗也是古已有之。尸体入棺后,家人将硬币等随葬品也放到死者的身边,让人将棺材盖用销钉钉好,随后家人也要哭上一阵子。出殡:先由孝子等人依次磕头和逝者最后一次告别,起灵前第一件事就是孝子摔碗,将祭奉在棺材前的死者用过的碗,用力摔碎,这就是要和家人*诀了,而乐舞一如前一日送路,每走一段便停下,歌舞一阵。下葬:长方形椁室为砖砌,竖穴,深两米多。穴壁有龛,主葬者在龛中点上长明灯,放上点祭品。再确定棺材放置位置,下棺。棺外撒石灰,以使墓内干燥,并杀菌。棺上覆铭旌。然后在墓穴顶部覆盖水泥板,又用水泥将接缝处全部抹平。最后挖土机取土将墓掩埋,起坟如覆釜。在距墓约二十米开外,一排冲天炮,同时燃放。事毕返回。在送葬时,女儿是要被排到儿媳妇之后的,当管事的总理说要盖棺了,这是儿媳妇的娘家人赶紧将儿媳妇拽着搀扶着登上早已经调转车头的马车,车夫一甩鞭子,马车飞快的跑起来了,村里还有个习俗就是看谁第一个跑到家。家里的男丁们则步行走着返回家中时,每碰到乡亲,就要下跪,不管平时的乡亲辈分。圆坟:葬后三日,至亲要到坟地挖土修坟,进行祭奠。此俗与传统习俗完全一致。如今主要是逝者家人参加,亲戚可不参与。一场丧礼下来少则3天,多则5天,7天,9天甚至更多,现在随着丧葬文化的改革,提倡厚养薄葬,移风易俗,但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丧葬礼仪不可少。农村出现死者是女的时候,孝子们特别是平常不孝顺父母的心里特别担心,就怕女方亲属来闹丧礼,小心应对,所以女方亲属是丧礼中最重要的客人了,主家也要在和办事人员商量好,找相关人员陪吃陪喝,尽量招待好以免节外生枝。

在亲戚来参拜的过程中需要携带礼品,一个丧礼下来收集到礼品中吃食能有满满的一笸箩,记得最清楚的一种食品叫燎泡,被油炸后中间是空堂,外边被白糖包裹着,吃在嘴里甜甜的,但当心太脆,掉一地,需要用一只手接着。

农村的丧葬文化随着时代的推进,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中就有吹鼓手和戏班子的演变成分,当时孙*盼(现改名孙*林)奶奶去世,他父亲当时任村长,家里也有钱,办丧事时请了吹鼓手,一个唢呐演员当时用力表演,各种吹法,不时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叫好声,回想起这段记忆来,让我想起自己看过陶泽如主演的电影《百鸟朝凤》,它是唢呐艺术的一曲悲歌,是电影艺术的一声悲鸣,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把电影拍进灵魂中。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丧事中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该乐曲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透过乐曲,仿佛能够听到布谷鸟、鹧鸪、燕子、山喳喳、蓝雀、画眉、百灵、蓝腊嘴等鸟儿的叫声,很有味道。后来随着流行歌曲的越来越普遍,丧事中就加进了演唱歌曲的环节,请女演员演唱各种歌曲,有主家出钱点歌,请女演员来唱表达孝子等的哀丧心情,但有的歌曲就不分适不适合当时的场景,只要是老百姓听着耳熟能详的歌曲也在女演员的嘴里往外蹦了。这样唢呐演奏就没有人愿意去欣赏了,但丧事中也少不了。多年后回老家,正好赶上孙*堂署哥的妈妈去世,媳妇在三嫂子的引领下去看了出殡仪式,还用手机拍了视频,回去给我看,就发现这些环节。

奶奶去世,大大爷和二大爷回老家奔丧,当时大大爷和村里人讲起天津市严打的事情,1983年由高层发动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简称:严打。在83严打中,一个典型罪名为流氓罪。流氓罪因其罪名的庞杂和模糊,被法律界称为“口袋罪”。著名的案件有朱国华案,即朱德的孙子,是天津市当时最大的流氓,当时判处其死刑的申请报告上交到邓小平。邓小平没有批,转交给了康克清(朱德的爱人)注明“一切请她决定”,康克清批示:“同意死刑”。还有其他人的流氓案,这些案的主犯均为高干子弟,都以流氓罪被判处死刑。 伴随着“83严打”的,是上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清理精神污染运动”。家庭舞会在上世纪80年代被视为精神堕落的体现,诱发流氓罪的原因之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一家人去地里收割豆子,当时二哥在前边用镰刀埋头收割着,突然从豆子丛中窜出一只兔子,二哥手疾眼快,抬手就是一镰刀,刚好将兔子打中,喜得野味,带回家,刚好做顿好吃食,赶上大大爷在家里照顾奶奶,也算是一顿丰盛的美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麦秸   百鸟朝凤   孙子   唢呐   丧礼   丧葬   丧事   孝子   严打   死者   大爷   爷爷   奶奶   流氓   童年   美好   时光   学校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