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太湖水千年流深,润泽着一方土地。年年岁岁栖息于此的人,以山为屏,以水为靠,用纤巧的双手,成全了一方鱼米之乡。千百年来它枕在太湖之滨,晨钟暮鼓,落日楼头。南禅寺的风铃声声悠远,渔舟唱晚,千里。大运河的流水泠泠作响,小桥流水的深处,吴侬软语也醉了夜色,

“太湖美呀,美就美在太湖水”,曲调穿过南长街的灯火,歌谣回荡在蠡园的烟波。人皆称无锡为太湖明珠。它温和如玉,守着千百年来吴越文化的宁静与安和和处,这是无锡

无锡,东南名郡「转」

鼋头渚之春

无锡,东南名郡「转」

南禅寺之夏

无锡,东南名郡「转」

南长街之秋

无锡,东南名郡「转」

寄畅园之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别名梁溪,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古运河正好穿过,在惠山脚下,太湖之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注定让无锡与众不同。自唐宋以降,京杭大运河为无锡带来繁荣,使它逐渐成为江南的名片。明清时代,无锡物阜民丰,逐步发展成为苏南地区的粮食、棉布、蚕茧和生丝的贸易中心。步入南长街,惠山寺的钟声从远处传来,萦绕在耳畔,令人遥想“清明上河图”的光景。

无锡,东南名郡「转」

太湖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古运河

因为有水,无锡才有灵性。枕水人家,是无锡人的天命。清晨,无锡的一条条河流闪烁着粼粼波光,往来的桨声,摇醒了一城的清梦;入夜,温婉的那些绵延弯曲的河流,倒影着水天一色的淡蓝,又安枕了无数个甜甜的江南梦。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清名桥

有水便有桥,有了桥,无锡更多一份清秀。“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水上边横卧着数不清的桥,桥下面流淌着如丝带的水。一弯弯,一座座,有的如新月初照,有的如满月当空。伴随着吴侬软语,迎着江南小调,桥凝成了水上的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形中,桥成全了无锡所有的诗情画意。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长广溪

无锡,东南名郡「转」

人文,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仿佛是无锡的注脚。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闪耀着人文之光,如太湖水里粼粼的波浪。唐朝的陆羽、张继、李阳冰、许浑……宋代的范仲淹、苏东坡、韩世忠、文天祥……都来过无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无锡也是许多著名人物的故乡,古代的如顾恺之、李纲、邵宝、顾宪成、薛福成,都是无锡人。现代的著名人物有:民族实业家荣宗敬和荣德生、文学家钱钟书、科学家钱伟长、还有民间音乐家阿炳。无锡的人文荟萃,大概能闪耀江南的天空。

无锡,东南名郡「转」

钱钟书故居

无锡,东南名郡「转」

薛福成故居

无锡,东南名郡「转」

“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已由原始质朴之和,升华为人文之和。三代的礼乐文化,《诗经》《尚书》《周易》等经书为儒家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方法。如《尚书》中即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和文化思想,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中国早期“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百家之长,创立了儒家“和”文化体系,直到今天,仍对国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江南第一豪宅”薛家花园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地处吴地。吴文化跟和文化渊源颇深,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做过一个研究,古汉字 中“吴”跟“和”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字乃“吴”字变异而来,“吴文化”与“和文化”一脉相承。庄若江教授说:“我们城市精神里边,我为什么把和谐两个字放进去,希望能够人跟自然、跟社会、还有人与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这个就是我们和文化的本质。”

无锡,东南名郡「转」

“江南第一豪宅”薛家花园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泱泱中华,千载文明传承。“和”是和谐,是包容,是理想的境界;“玺”是尊崇,是印鉴,是文化的图腾。和玺,凝练着对城市的理解与尊重,对文化的洞悉与探察,对未来的寄语与期盼,它带着对过往美好的囊括,正在起笔无锡的另一个城市封面。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东南名郡「转」

著名建筑大师莱特说:“好的建筑就像植物,迎着太阳,从大地中长出来。”无锡和玺,正是生于吴地,形刻长安,师法薛家花园,浸润着太湖的烟水,于礼序之中见尊崇,于山水之中见自己。和玺,传承着无锡千载和文化,沉淀着闪耀的吴越人文,令人有无尽的归属之感。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东南名郡「转」

礼序之中,即为和。在无锡,有一座被誉为“江南第一豪宅”的宅子,它就是“钦使第”薛家花园。薛家花园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布局规整,九开间五进制的格局,意为“九五”之尊,暗合中国数理之制,彰显望族门第。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进房厅、五进休憩区,门堂分立,层层礼序,归家之仪。因其独立的东花园、后花园和西花园,使整个住宅成为园林式的宅第,因此被称为“钦使第”薛家花园,是中国礼序与江南园林完美结合的范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江南第一豪宅”薛家花园

无锡和玺正是师法薛家花园,有门三进,一进曰“钦使门”致敬城市;二进曰“揽秀堂”致敬宾客;三进曰“惠然堂”致敬家人。叠山理水,遍植花木,巧置竹石,构以亭台楼阁,水榭廊桥,在有限的空间里,幻化出无穷的意境,令人“不出城廓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得林泉之趣”。一砖一瓦之间,千年礼序有传,一木一石之中,复兴望族门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东南名郡「转」

好的建筑,源自传承与古典,美在细节,方能称之为“和”。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每一种规制的图案,都用在不同的地方,如故宫三大殿,寝宫,御花园,不尽相同,有其相对应的意义。无锡和玺承袭了600年的故宫和玺彩画,以当代的高超技巧,再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礼制庄严尊崇。在无锡和玺,无论是门廊、厅堂、檐角,都施以和玺彩画,色彩斑斓,构图典雅庄重,因为有了彩画,让居住于无锡和玺的人,自然而然的感受中国文化的豪放与赫然的气势,古典文化在和玺中焕发光彩,演绎着中式美学的另一种表达,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无锡,东南名郡「转」

故宫和玺彩画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东南名郡「转」

先人有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向来喜欢山水,它从遥远的《诗经》发源,狂奔直下到明清小品,山水哲学成了这个民族骨子里的信仰,对于世人的住所而言,与山水为亲,最是令人向往,它让我们身有所栖,心有所安。无锡寄畅园的造园哲学,便来源于此,园名来自于王羲之的一句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山水之间,天人合一,背靠着锡惠之山,面向着太湖之滨,无锡人深谙此道。在和玺的庭院中,朝有炊烟稀露,暮有虫鸣朗月,花、木、竹、石的交错之间,令人宛如身处山水之境。庭园,让生活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和诗意。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如果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哲学追求,那么庭园便是最好的佐证,在这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曾经安顿着无数人的身心与精神。随着文化的觉醒和自信,庭园一定会回归到大众视野,成为我们命途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本来的意义。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东南名郡「转」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江南人把日子过成了诗,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在这里都令人如痴如醉。住在无锡和玺之中,如旧日的文人一样,在一方院落之中,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闲时喝一杯茶,与三两好友共话往事,忆悠游浮生,何其乐也。也可以在书房之中,游艺,治学,此时可以诗,可以画,唯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朝来看日影,暮时赏月色,每一寸光阴,都值得细细品味,待四时更迭,知天高地迥。如此雅境,一家和睦,天伦无穷;若有亲朋造访,也当效文人雅集之事,备佳果,煮清茗,席间或清谈,或吟吟咏,或戏墨,中式生活的美学,在和玺之中,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诗篇,生活如此,人生大概是另一种圆满。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东南名郡「转」

无锡和玺 实景图

无锡,温和如玉,太湖之滨,它充满了温情;鼋头渚其山不高而景色秀丽。

水不深却风月无边,那浩瀚的湖水,涤尽了人间的嚣尘。

苍茫的远山,开阔了游人的胸襟。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

这一方湖山之境,润泽着自古以来闪耀的人文,多情而温婉,古雅而和宜。

正如无锡的枕水人家,既知千年的文化礼序,也懂累世的山水清音。

和处,是无锡

无锡,东南名郡「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无锡   儒家   太湖   故宫   彩画   庭园   江南   中国   豪宅   山水   东南   人文   花园   建筑   城市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