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

萨拉热窝这名字,最早我是从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获知的,电影是1972年上映,译制后在中国上映,是与南斯拉夫铁腕领袖铁托1977年8月访问中国重启友好的配套环节。

萨拉热窝----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

四十年后,我以闲人的心态,在萨拉热窝逗留半天,穿河过巷,总想寻找当年瓦尔特抗争的痕迹,也就是民族不甘灭亡的气节。在高处俯瞰这座城市,电影最后一幕又浮现眼前;被调离的失败德军上校临别时无奈地感叹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此际乌云下,萨拉热窝给我第一印象是重伤后的残喘;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休养生息。

萨拉热窝----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

萨拉热窝近代闻名于世是1914年6月28日国皇储在此被民族主义者刺杀,准确地说在拉丁桥北侧,刺杀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是1941年4月入侵了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正是电影所诉的年代。

之前的创伤在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的发起袭击,占领了萨拉热窝。城市遭受了瘟疫的袭击并被烧毁。萨拉热窝虽然在之后重建,但并没有完全恢复。

最近的一次重创是1992年3月,爆发了波黑战争。这里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1995年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余下334,663人。

萨拉热窝----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

虽然过了一代人的时间,但要把这个在中部支流博斯纳河上游,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焕发,恐怕要两三代,也就是大半个世纪。

萨拉热窝----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

除了权益之争外,来自民族、宗教派系的纷争,几百年来让萨拉热窝疲惫不堪。萨拉热窝有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文化呈多样化。波斯尼亚的、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同居此城,同时维持各自独特的认同感。眼下我所目睹的现象是清真寺略显上风。

萨拉热窝----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

我从博斯纳河边漫步到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这条109米的集市排列超过50家店铺,这个存在近500年的屋顶市场,现在成了世界各地游人的聚散地。

电影中地下游击队员在博物馆中躲过盖世太保的追截,这一细节,配上我现在所看到的博物馆、图书馆等等,萨拉热窝的文化传承深深烙入我脑海。

即使被战争多次蹂躏,但萨拉热窝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学校得以在战火中幸存,让我很是折服。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复兴之光。

离开时我在想;如果萨拉热窝搭上我国的一带一路经贸快车,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各族的团结协助,凭借悠久的文化合力,萨拉热窝很快就会脱胎换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萨拉热窝   波斯尼亚   波黑   此际   塞尔维亚   南斯拉夫   克罗地亚   上风   城市   中国   袭击   博物馆   熟悉   战争   文化   旅游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