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初探


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初探

翻江镇中心学校是农村学校,地处湘潭的村级小学,学生所在的翻江镇属于边远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自2018年来,学校围绕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展开了“乡土化”“合作化”“自然化”的探索,建立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与育人成效。一: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困境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由此,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认为农村小学很难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理由是“三无”:一无课程资源,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完善的图书馆、科技馆等;二无支持,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可以了;三无兴趣,孩子们都在温室里长大,就连必要的家务也不需要孩子们做;家庭的压力也不让孩子们知道,比如家长挣钱的辛苦,虽然是农村孩子,但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大多都是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兴趣都在玩手机、打游戏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探索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与方法:一是“主题选择生活化”,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繁多,手工艺品较多,可以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主题。二是“边学边教合作化”,我们利用家长、有经验的手艺人、有特长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活动。三是“体系构建自然化”,农村孩子生活在自然,在自然中成长,自然中学习。二:应对之道:“主题选择的乡土化”“实施主体的合作化”“体系构建的自然化”经过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调查,根据本土实际,我们确定了以“主题选择的乡土化”、“实施主体的合作化”、“体系构建的自然化”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乡土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的理念面对农村小学缺乏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专业器材和实践基地的难题。我们将校内外自然社会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来源,立足农村现实,彰显乡土特色。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探究和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立足农村实际,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采用乡土化的方式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学生们追寻当地名人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故事;探访壶天老街的来源及深厚历史;观察百年以上古树;参观神龛雕刻工厂;学习手工难粉制作工艺;参加新年耍花灯的活动;体验农活,如摘茶、揉茶等制茶过程,做霉豆腐等等。(二)合作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实施的主要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需要出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观察、动手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性课程。1、联合家长教育,加强家校合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重要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作化的体现之一。每家每户必备的红薯片、霉豆腐、白辣椒制作、制茶等手艺,家长们都会,在这过程中,让孩子们参与,是贴近生活的最好方式,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也融洽了家长和学生的关系,让孩子们懂得大人的不易。2、借助老师力量,培养学生特长2018年,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特长实际,学校成立了绘画室、舞蹈室、国学室、音乐社团、书法社团,请有特长的老师上课、培养孩子们的爱好,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学习。经过两年的努力,孩子们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技能。3、与手艺人合作,拓宽知识视野农村有很多手艺人,他们靠着自己的技艺在生活中立足,譬如手工雕刻、手工难粉制作、竹编、花灯制作等等。这些都密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通过参观和手艺人的讲解,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4、开展交流会,分享学习收获根据学习计划,各活动小组开展交流会,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在交流会上介绍本组的项目进展情况,自评学习表现,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项目学习结束时,还要组织学生召开成果展示会,分享学习收获,对本次项目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包括文字图片以及相关的所有资料,并提出下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及时将过程性图片和成果资料上传到微信和朋友圈,让远在他乡的家长能够看到。(三)自然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实施的核心1、课程内容的“自然性”从自然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都是人类构建自然文化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儿童时代孕育出亲近自然的情感,会让我们对万物抱有敬畏之心和关爱之情。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借助乡土文化,充分发挥自然的作用,如参观百年以上古木,走进自然体验茶的精妙,感受艾草的清香等,培养孩子们自然的审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孩子们在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中,熟悉自然环境,学会珍惜土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教学方法的“自然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在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及运用研究中,教学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寻找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点。课堂是焕发生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在各学科中寻找这样的融合点,既与知识紧密相连,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借助这样的融合点,让乡土文化获得话语权,也让学生获得“自然即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第二个原则是寻找乡土文化与生命的最佳契合点。乡土文化可以让平凡的生命懂得尊重,让潦草的生活呈现生机,唤醒学生内心对故乡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参与体验,最后有了感悟、思考和触动,学生的学习是活生生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状态。第三个原则是给他们广泛参与生活的机会。“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一个人正常的状态,如果学生只关注“读书”这一个领域,那是最不真实和脆弱的。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不太懂国事、天下事,但家事一定要参与,这包括必要的家务劳动和家事讨论。除此以外,还包括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如在外面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等。孩子和同伴合作正是社会经验积累的表现和过程,他们能从中学到尊重规则、团结合作等社会责任意识。三:成效与反思经过老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老师们普遍反映:孩子们积极、有效参与各项活动,并处于良好的合作状态。这些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广泛开展与实施的前景并不容乐观,有些活动不够系统化、项目化、规模化,但我们将长期实行下去。将从教育督导、教学指导、评价引导等各个层面做出更大努力。


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初探

(本文系湘潭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 乡土文化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及运用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在《教育与科研》2021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1] 王林华.一所山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人民教育,2019,802(3-4):74-77.[2] 黄进.教育视野中的自然环境[J].幼儿教育,2018(7-8A)[3] 吴友智.“温室”里养不出孩子的责任感[J].人民教育,2019,810(12):6-7.[4] 刘秋泉.劳动最光荣——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劳动教育纪实[J].湖南教育,2019,1027(3):4-1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校本   乡土   手艺人   课程   特长   家长   农村   自然   老师   模式   孩子   小学   学校   项目   主题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