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前段时间上映的《辛弃疾1162》颠覆了许多人心中辛弃疾的形象,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提酒醉吟,抑不得志的文人骚客,但殊不知,文人也有热血,也愿仗剑平天下。辛弃疾就是那个提剑上马,愿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侠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昏黄的太阳斜斜挂在天边,夕阳在雪地上勾勒出两个孤独的影子。铅山瓢泉,辛弃疾与陈亮各自执着酒壶,相互对饮。天色渐渐昏暗,两个人的酒壶早已空空,却不愿分别。两人对视,不忍凝噎,挑起孤灯,擦拭着手中的佩剑,昏昏沉沉,恍恍惚惚,仿佛听到了军中集结的号角。

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起身回望,只见远处军营绵延上百里,军士黑甲熠熠生辉,磨刀擦剑之声不绝于耳。秋风肃立,沙场点兵,看着如的卢般的快马,耳边传来如雷霆般箭羽的嘶鸣声,胸中顿时烈火丛生,提剑上马,豪情万丈,剑指北方,欲与天公比高。

壮志未酬“心”先死

辛弃疾一生坎坷,空有一生抱负,却无门效力。二十一岁时,他不忍看着百姓遭受金人的践踏,毅然起兵反抗,加入抗金的队伍中。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后来,起义失败,南宋政府看他骁勇善战,心系百姓,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在地方当官时,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他向朝廷提出的抗金建议。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当时的南宋朝廷懦弱无能,一心求和,虽然表面对辛弃疾的武力收复失地的建议表示赞同,但背地里却不断地排斥打击,不断地有人弹劾辛弃疾。

公元1194年夏,辛弃疾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心灰意冷的他对当今朝廷彻底失望,决定归隐田居。于是,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一颗壮志卫国的雄心就此深埋,从此,那个欲仗剑走天涯的辛弃疾就此不在。

求之不得,初心不改

醉眼朦胧,天旋地转,辛弃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看着手中滴血的宝剑,看着将士们将长矛刺进敌人的胸膛,辛弃疾冰冷的血液开始复苏。挥剑转身,腾转挪移,他本能的挥舞着手中的宝剑,一次次刺穿敌人的胸膛。那个当年剑指北方的少年又回来了!

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他驱马至前,抬起手中的宝剑,指向敌人,杀气腾腾。此刻,他不再是那个文弱不得志的书生,在这片战场上,他就是主宰。辛弃疾不断地指挥军队变换队形,左冲右突,敌人的阵型很快被冲散,开始溃败。辛弃疾乘胜追击,一马当先,将士们也如猛虎下山般疯狂砍杀着敌人。胜了,终于胜了!

黄昏,夕阳如血,照在尸体堆积如山的战场上,辛弃疾疲惫的立在尸山上,用污浊的手擦了擦脸上溅到的鲜血,抬头看了一眼远处逃窜的漏网之鱼,嘴角轻轻的上扬。此时的战场一片宁静,偶尔有飞鸟经过,发出几声鸣贺。辛弃疾的眼睛逐渐湿润,几十年的压抑伴随着眼泪夺眶而出。忽然,他抬起头,仰天长啸,似在发泄心中愁闷,又似在庆祝战场上的胜利。此刻,过去所有的一切都一扫而空,只有天地,只有那个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军!

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一阵寒风吹来,夹杂着雪花打在辛弃疾的脸上,辛弃疾被这凉意瞬间惊醒,回过头,只看到皑皑的白雪和自己的茅舍。原来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倍感失望的辛弃疾收起已经擦拭的锃亮的宝剑,步履蹒跚的回屋又提了两壶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辛弃疾虽然未能实现自己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理想,却在词作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自中原失陷以来,抒发爱国情感,表达对当世的悲愤,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更是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辛弃疾:梦回金戈铁马,魂断采菊篱下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平泉   旷达   中原   金戈铁马   欲说还休   酒壶   叛徒   君王   南宋   朝廷   宝剑   豪情   敌人   感情   英雄   人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