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记忆 」大美串场河,碑碣隽永

  绿水汤汤,鸥鹤翔翔,清风漾漾……伫立串场河畔,看着她从晚唐款款而来,源源妖娆蕴涵着济世的善良,粼粼波光灿烂着育人的笑容,不禁神往而赞叹,美哉,串场河……

大美串场河,美在甜水淙淙,美在蒹葭苍苍,美在忧乐情怀,美在碑碣隽永。

串场河东台段最南端,富安镇与南通海安的分界桥畔,一座景观标志碑架中,悬穿着一面圆碣。碣文曰:

“串场河,东台的母亲河。雏形于南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黜陟使李承首筑常丰堰之取土沟;

初形为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监西溪盐仓范仲淹主修捍海堰之复堆河;

成型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主持开凿之动盐官河;

见名于《扬州府志》明万历三年(1578年)‘由运盐老河开串场新河’之记载。

蕴藉串连淮南中十场运盐排灌之历史,凡1250余年。”

碣文精粹扼要,言简意赅,给出了串场河及其命名的根源与脉络,惠人如读简史,一目了然。

该碣造型新颖,体形椭圆,水绿底色,古代煎盐图例作景衬,红题黑字,宋体竖排,庄重典雅,红绿白三色互映和谐而显目,耸立于老204国道边的绿树前,不啻为当代纪念碑体艺术的精巧之作。与串场河沿线的悬碑立碑墓碑园碑等种种碑碣,古往今来脉承相通,记录着串场故事,传承着民族大美。


「东台记忆 」大美串场河,碑碣隽永


大美串场河 碑碣隽永

文/朱兆龙



九龙港畔去思碑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串场河何垛场段九龙港东,出现了一座生祠,匾曰“周公祠”,院内立一碑,《分运海门周公去思碑》。生祠,是给活人建的祭祀祠。周公,名汝登。去思,是人去了别处大家还在思念他。

周汝登,字继原,号海门,嵊泗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在南京芜关税官任上,因没有完成苛税任务被弹劾。万历十八年重被任用,派驻东台任泰州盐运分司运判,从六品。

时值大灾之后,众灶户逃荒不归。周分运广发告示,宣布缓征欠课,号召流民归来,重建家园。各场灶民纷纷回归,复灶煎盐。他宽优政事,不出扰民政策,要求胥吏们不枉民一事,不私民一钱。很快,全泰州分司盐斤生产得以恢复,灶户生活走出困境,补缴盐税,分司经济景况社会气氛向好。

周汝登施政重教化,立乡约,改善民风,颁礼图,重建社学,购社田,资校务,代贫困生交学费,发巾服,赠出俸银30两买书赠与学子,使各场社学开课施教。他还专门去安丰王艮精舍祠致祭,见祠已颓圮,就捐出俸金修葺祠墓,购置产业以利后续祭祀,选其门下贤士七人从祀于王公祠,使王艮之学再度在安丰兴旺起来。

紧接着,他又在东台兴学,利用办公节余的杂费在何垛场创办了“泰东书院”,聘请葛雷任山长,管书院,主讲孔孟之道、王艮之学,使正学阐明,风气和畅。

周汝登平日廉静自守,恬淡寡营,低调行事,因公外出轻轿简从,闾巷若不相闻;不到一年时间,东台地域的淮南中十场形成了庭无遗政、野无遗贤的良好局面。

万历十九年(1591),周汝登奉召去北京任尚宝司卿,何阜父老弟子涕泗不舍,公议建立生祠,四时祭祀,表现出东台百姓对良吏贤臣的深情厚爱。吏部侍郎、会稽人罗万化闻之,应何垛士商之邀,为之撰写了《分运海门周公去思碑》碑文。


贤人山下画像碑


安丰心斋园王艮纪念馆中,有三方明代中期的石碑。两块高1.75米左右的绛褐色墓碑,是王艮父亲和弟兄们的群体碑,王艮次子王襞的单人碑。一块黑色的石碑,就是串场河流域最为罕见的纪念碑——王艮画像碑。

王艮,盐民出生的平民学者,明代泰州学派的创始人,驰名德、美、日的东台历史文化名人。王艮在世时,巡盐御史洪垣主持修建了东淘精舍;去世后,长孙王之垣、曾孙王元鼎修葺了精舍祠,兴建了报德斋和家族祖茔。

「东台记忆 」大美串场河,碑碣隽永

家祠修建在东淘精舍书院内。祀堂正面的神主位置,供奉着一块画像碑,高135cm,宽53.5 cm,厚15.5 cm;全碑黑色,正面王艮全身像以白线画就。背面阴刻着楷体碑文:

心斋夫子像

粤维夫子,人相厥真。仙风道气,玉骨金筋。子曰不不,惟圣统天。文成叹曰,铁汉铁汉。从今观之,果然果然。无可言哉,小子述焉。

万历壬子仲春之吉

泰州学训私淑弟子和州郝桐甫继可顿首

郝继可,安徽和州人,名桐普,字继可。泰州学训相当于教育局长,从六品,比县官高半级。万历三十八年八月,他在泰州崇儒祠主持了祭祀王艮的仪式,次年到安丰场拜谒王艮故居暨东淘书院,看到修建不久的精舍祠堂,所设供奉王艮的木质神主,只有一尺八寸的通常高度,不够突出,就自费请工匠镌刻了这块画像碑,特以私淑弟子的身份落款,于万历四十年(1612)送至王艮祠堂,列于供桌之上,高抵墙头,气势庄重,表达了自己对王艮先师的敬仰。

郝继可隆重勒石刻像,不用学官的身份而以私淑弟子身份署名,即没有正式拜师但内心已认拜为师,说明他以自己成为王艮的弟子而光荣。这就不单是履其学训的职责,更是对先知先贤先师的尊重。

郝继可送石像到安丰场时,泰州崇儒祠主、王艮四世嫡孙王元鼎,以家族主人的身份全程陪同视察和祭祀。同时将自己撰写的精舍祠楹联,书于勉仁堂前:

贯古贯今只些子勉仁念头奋乎百世之上者兴百世豪杰之想

包天包地惟这段乐学真精应于千里之外者动千里仰止之思

王元鼎作为王艮家族明代的最后一代传人,不但每月在泰州崇儒祠和安丰精舍祠会讲一次,传播王艮学术;还修葺完善了精舍祠,编撰了12卷本的《大儒族谱》,规定了王艮族系的排辈序字,从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两个方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郝继可和王元鼎自觉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作为,为我们今天坚持四个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东台文脉,提高家乡文化软实力,建设“强富美高”新东台作出了榜样。


止马缺后爱民碑


《吕公祠记》碑,系民国初年大赉盐垦公司总经理张詧1920年9月所立。

“吕公祠”,即富安盐课祠,为纪念明代最后一任盐官吕应兴而建。吕应兴,浙江永康县人。崇祯末年到任富安场大使。清顺治二年清军攻至,富安场无兵无城,无以御敌,父老们鉴于扬州屠城的血腥惨案,抬轿子来请吕应兴去投诚清军。吕公顺民意,出至场外河阙口,表明归顺清朝,望勿扰民。清军止马不进,该处乃得地名“止马缺”。不久吕应兴与夫人郑氏整衣冠北面哭拜,双双自缢而殁。

「东台记忆 」大美串场河,碑碣隽永

康熙年间,富安百姓怀念吕应兴忠义爱民,在关帝庙东北建盐课祠祭祀。道光十九年(1839)大使王守符重修一次。光绪三十四年(1908)大使谢恭靖再修,改名吕公祠并更换匾额。民国八年(1919)秋,张詧“巡视通泰各盐垦公司,至富安,偶过市廛见关庙后,有败垣颓埠之宇,询知为‘吕公祠’”,遂捐资整修,于1920年建祠屋10间,以供祭祀;特撰《吕公祠记》勒石,以彰吕公夫妇之忠节。

吕应兴出降清军,保护了全场百姓的生命安全,然后面北哭拜自缢,用个人名节换取百姓生灵不被涂炭,用生命表示对明朝的尽忠。张詧所撰的《吕公祠记》中,载明“场父老迫公投诚,公乃与夫人郑氏即署,北面殉节”,如实记叙了当时的实况,表示出对吕氏夫妇忠国殉节的尊敬和赞赏。有些文史资料选择性讳言此节,其心意可以理解,但不够实事求是。本文书其原况,对其爱民与忠节虔诚致敬。

“吕公祠记”碑现存于富安镇文化站,成为官员忠义爱民的历史见证。


下坝码头衍织碑


东台市博物馆内,珍藏着一通篆字阴刻的经济功绩碑——《衍织之碑》。该碑纪念和表彰的铭主,是同治七年(1868)和九年两度来任东台知县的欧阳锴。碑文曰:

我土穰稻,鱼盐之殷。多赖乃逸,织事弗兴。

尺布寸缕,仰贸于邻。寝遘凋耗,嗟有寒人。

欧阳侯锴,恻心发仁,取我树棉,还诏我氓。

设监启肆,刊书作程,师匠奋业,厥徒丞丞。

男女异曹,相董以勤。有嫠在舍,有系在庭。

并庀官具,而私厥赢。家慕户劝,境达杼声。

我氓悦颂,侯衣我身。衍候之泽,衣我子孙。

欧阳锴,字双南,广东三水县举人。他看到东台人民生活用棉用布多赖外地输入,贫苦农民无力购买,每至隆冬只能以芦花为絮、稻草作被勉强御寒,心甚恻隐;乃用心探寻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他在各乡考察后认为,大海东去,盐卤变淡,盐产量逐年减少,旱粮作物产量低,难以摆脱贫困。东台的气候和堤东的沙质土壤,适宜棉花生长,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必须改种既可御寒又较值钱的棉花。

「东台记忆 」大美串场河,碑碣隽永

同治九年(1870),欧阳锴复任,破天荒地提出“广种棉花,纺纱织布”的主张。农民们对种植棉花存有疑虑不大积极,欧阳锴就亲自到棉区购买棉种,回来帮助并指导种植。他选派心灵手巧的年轻妇女到元代纺织专家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学习手工纺纱织布技术。同时筹集资金,派专人到外地购回千台木制编织机,贷给那些买不起布机的穷人。又组织木匠制作木制手摇小纺车,给农民纺纱织布,自己则到各乡村检查指导。

同治十年(1871)秋,东台县大面积种植的棉花首获丰收。农民们日夜忙着收花脱籽、纺纱织布,村村户户,机杼声声相闻。欧阳锴复任的三年内,东台土布从无到有,数量、质量日渐提高。他号召开设商行,收购棉花、布匹,加强物资交流,使手工木机织造土布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扭转了先前“织事弗兴,尺布寸缕,仰贸于邻”的被动局面。为40年后张謇来东台兴垦植棉,亦为后来东台大面积种植棉花,在盐业凋零后仍然魁为苏北地区的金东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阳锴离任4年后,光绪元年(1875),东台民众公建《衍织之碑》,立于台城新桥西的串场河畔棉业公会(下坝码头东、民国时为花纱布公司)门前广场上,予以追彰。


「东台记忆 」大美串场河,碑碣隽永


串场河从晚唐走来,向未来奔去。汤汤清波抚摸着河床,隐湮了沿岸不少的碑碣铭文。然而,那些记述历史事实的传记,闪烁灵魂光彩的文章,弘扬民族精神的碑铭,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了下来。西溪镇的《张侯祠堂记》,时堰垛的《杨公堰记》,泰州分司的《分运杨公裁革供应德政碑》等等,无不记载着先贤良吏们的善政德政,大美情怀,成为后人的景范。一篇篇生动隽永的佳铭,将串场河文化演绎得书香四溢,馥郁芬芳,泽遗久远;恰似串场河的甜水,沁入人们的心田,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的丰沛养分。(原载《东台日报》2021年5月27日第八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东台   碑碣   忠义   海门   淮南   泰州   欧阳   精舍   碑文   纺纱   隽永   画像   祭祀   万历   明代   棉花   记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