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海浪之音】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作者/崔海荣


曾几何时,出于自我的兴趣,出于教育者的责任,出于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了几篇关于一位杰出母亲——王岸佛女士的事迹文章(如《母爱如佛》)。文章登出后,竟然入了央视导演的法眼,从而曲折地联系到我,对我进行了一番电话专访。

谈话中得知央视节目组要来找我,要和我聊关于世界著名神探李昌钰的母亲——王岸佛的故事,可我除了文中写到的,知道的并无更多,情事紧急,谁能助我?于是我就独自展开了一系列的寻访。

我先后去过所在地政府,查找镇志,得知岸佛女士的故里——码头里的旧址,并实地进行了勘察。走访镇上的王姓老人,和他们聊关于王氏祖上的人丁族系,目睹了王氏族谱,了解了一些残缺的信息。通过微信群请求帮忙,有幸得知岸佛女士的娘家后人的姓名,从而亲自拜访。实地拍摄了岸佛娘家的祖籍地和祖墓。几次登门请教了岸佛女士的侄女,李昌钰博士的嫡亲表姐,如今也已年迈的王美俊奶奶。甚至去了岸佛女士后来的成长地——如皋,寻找可以佐证的资料。一路探寻,颇有收获。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时光倒流,往事再现,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在黄海之滨,湿地遍野,其中有这么一处塘洼之地,一陆三面水,陆地居南,与其隔水相望有一码头,登岸便是一条小街,商阜之地。码头里面仅有的陆地,顾名思义——码头里。

不大的陆地居住着四户人家,皆为王姓,据说明朝时就已迁居于此。其中有户人家,家主王文澜,妻子秦氏,一家人在码头里小街上从事着粮行、鱼行的买卖,家有良田若干。家业不算太大,但足以安居乐业。两人生有长子王华棣,后来又生有三个女儿。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女儿王淑贞出生两岁的时候,父亲王文澜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不幸被家里倒塌的土墙砸死。祸不单行,时隔一年,母亲又因染上“二号病”撒手人寰。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一个家顷刻间崩塌得支离破碎,留下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存,成为他们活着的第一要义。

眼见着兄妹四人孤苦伶仃,如漂泊的浮萍。这时是他们的一位吴门王氏的姑妈,出于良心和道义,向孩子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回到码头里,回到小街,领着孩子们一起经商,继续操起家里原有的小本生意。而幼小的淑贞因无人照看,族里人只好商量着把她送到如皋,他们的一位王姓姨妈家领养,后来领养父母考虑淑贞年纪幼小,竟如此多难,故请高僧另赐名字,名为“岸佛”。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岸佛长大后,接受着养父母的精心培养和教育,加之自己也聪慧能干。19岁嫁给商贩李浩民,两个人夫唱妇随,行走商界,呼风唤雨,风生水起,先后由如皋发展到上海,产业更是拓展到多个门类。多年的打拼,成为富甲一方的社会名流,家庭也成为享誉一方的钟鸣鼎食之家,家境殷实,生活宽裕。

而岸佛女士的两位姐姐可没她这么幸运,大姐嫁给了陈姓人家,过着清苦的日子。二姐更是熬到28岁方勉强嫁给姓袁的人家(那时女子28,能嫁的夫家,想见其穷苦),后来又是英年早逝。岸佛与兄姐之间平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来往,但并不频繁。一方面是距离远,那时候交通不便。另一方面是他们彼此家境富贫悬殊,兄姐们碍于面子,羞于与小妹走动。倒是岸佛女士,时常差人捎些生活必需的吃穿之物带给他们,默默地救助了兄姐若干年,不计回报,不图感恩。用一颗佛心维系着难得的兄妹亲情,彰显了人性的温暖。

历史总是戏剧性地衍生出多难的世道,蒙难的多是无辜的众生。赶上历史变迁,风雨飘摇。王岸佛举家准备先后迁往台湾,岸佛带领孩子先赴他乡立足,丈夫李浩民在后续赴台的行程中,却遭遇海难不幸离世。这时王岸佛身边已有13个孩子,身处异地,孤儿寡母,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但她硬是苦难面前不低头,凭着一股子毅力,一肩扛起教养13个子女的家庭重担,克勤克俭,咬紧牙关,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把子女送出国门深造。鼓励他们努力进取,不断进取。最终13个孩子都成为博士或博士型人才,并在所属的领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她对子女的成功教育也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见我写的《培养出十三个博士的东台女人》)。

不仅如此,岸佛女士老家唯一的兄长王华棣,生有二男(王美奂和王竹)一女(王美俊)。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两个侄子迫于生计,前往台湾投靠姑母。尽管岸佛女士身边子女众多,生活艰辛,但她依然接纳了两个侄子,并且视为己出。同样重视对他们的引导教育,其中侄子王美奂去美国留学获得双博士学位,一度成为家乡人们的骄傲。饮水思源,人们无法忘记这背后的功臣,家乡的儿女——岸佛女士。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她这“魔”一般的教育魅力,其实是践行了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儒身”精髓,以及挫折面前,淡泊自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骨”传统。当一个聪慧的女人将“儒身”“道骨”“佛心”三者机智地集于一身时,她所能创造的教育神话也就不足为奇。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2003年,岸佛女士仙逝于美国,享年106岁。岸佛女士在外漂泊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长河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如今风烟俱净。昔日的码头里小河已被填平,一片平整的陆地,人们耕耘着乡土的气息。家乡的地名也经历了多次变更,现今是:东台市唐洋镇安建村。而提起“码头里”知之者甚少。那里新修了硬质的路面,至今尚未命名,人们期待着的名字叫“码头里岸佛路”。真的渴望岸佛女士的子女们有人能够回来见证。共忆先人,共话沧海桑田。

在王家祖墓里,我见到的岸佛女士父母的墓地,不过一抔土而已,连块墓碑也没有。究其原因,按照当地的风俗,家祖过了三代,后人不再修墓。如今唯有岸佛女士的子女可以代替母亲,重修外公外婆的墓地。人们自古就有说法: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回到父母的身边,这是人性的根本,灵魂的召唤。让母亲能够魂有所归,这也算是为人子女当尽的一份孝道。

如果文字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我想让它告诉岸佛女士的后人,李家的孩子。有一位老人,你们一辈子没见过,你们做梦也不会想起。她如今年事已高,满脸的绉子,刻写着岁月的苍老。眼眸深陷,目光迟滞,行动缓慢,两耳已经严重失聪。与之交流,须是大声如响雷,一字一句吐清楚。老人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与之谈及岸佛女士的陈年往事时,老人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即使和她沟通许久,也还能健谈如初,没有陷入年老的混沌状态,实在难得。她是王岸佛女士的侄女,李昌钰博士的嫡亲表姐——王美俊奶奶。也是如今能够见证往事的,唯一健在的人。

去拜访老人时,为了表达对老人家的一点敬意,我捎带去了一点水果,可老人坚决不收,还给了一个让我无法坚持的理由,年老了,肠胃不好,总是胃寒,且血糖偏高。为了老人的健康,我只好怏怏带回。临走时,老人还热情地挽留我吃饭。而告别时,老人却颤巍巍地拉着我的手,悲切地问我:是不是李家人要回来?他们也退休了吧?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他们?一辈子没见过啊!

听了老人的话,我只好宽慰她:是啊,他们也想您的。除此之外,我无法表态,因为我不知道后续,更无法预测未来。

写完上述文字,我如释重负。时光流逝,关于岸佛女士的一点仅存的记忆,我在抢救。只想令后人记起时,不至于苍白,并愿她能够得以流传!





培养出13个博士的东台女人

⊙作者/崔海荣


天下之本在于家。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是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而为人父母,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家庭教育举足轻重。

今天我要说的这位母亲,她叫王岸佛。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王岸佛和李昌钰、李小枫合影


王岸佛,1897年出生于中国大陆,即如今的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安建村。幼时两岁时,天下大雨,屋墙倒塌,父亲被打死。后来三岁时,母亲又得了“二号病”去世。本地人不忍看着她幼龄凄苦,就把她介绍给临近如皋的一大户人家抱养。她的养父母是个读书人家,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对她是精心照顾,全力培养。王岸佛早年上过女中,写得一手好文章,诗词音乐也是无所不能,这为她日后作为母亲去教育子女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因。

王岸佛19岁时与商贩李浩民结婚,婚后生有四男九女,13个孩子。1942年王岸佛举家迁居台湾,丈夫李浩民却在一次海难中离世。王岸佛从此身处异地,孤儿寡母,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但她硬是凭着一股子毅力,一肩扛起了教养13个孩子的家庭重担,克勤克俭,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把子女送出国门深造。而她在苦难面前永不言弃,有泪不轻弹的强者形象,则是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意志,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找到了有力的毅力支撑。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王岸佛和纽约州州长、康州州长、美国大法官合影


王岸佛家风严格,教子有方,对每个子女的求学上进非常在意。排行十一的李昌钰,本已专科毕业,娶妻移民马来西亚,已然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然而母亲的一个电报告诫儿子:年纪轻轻,这不是你该有的生活。接到母亲的电报,李昌钰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大洋彼岸,开始了新的人生巅峰的攀登。用了四年半的时间,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然后再获博士学位。后来受聘于美国康州警政厅首席鉴定专家,短短数年,成为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华裔警界精英,1998年荣升警政厅厅长。李昌钰侦破过重大国际刑事案件多达8000多件,被称为“东方神探”、“当代福尔摩斯”。然而这位享誉世界的刑侦专家却对母亲非常的敬畏。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母亲!”“我从不害怕血腥的案发现场,我唯独害怕母亲生气。”

她的四个儿子中有一个是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去的台湾,当时母子相聚之后,王岸佛便提出要求他学习深造。毕竟家里当时其他12个孩子都已是博士。严慈之下,这唯一的孩子也没落下,最终她的13个孩子全部获得博士学位或是与博士相当的学位。其中三女儿李小枫成为美国纽约大学的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艾滋病防治专家。其余的有商人、科研工作者、律师、服装设计师、教师、艺术家、证券分析师、广告设计师等。13个子女中,有3位曾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而就在她自己62岁的时候,为了实现去美国和子女团聚的愿望,老人用尽了洪荒之力,勤奋攻读英语,并通过考试获得了在美国的永远居住权。王岸佛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爱的真谛与力量。因此在子女们的心目中,母亲是他们一生永远的榜样。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1997年在王岸佛一百寿辰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为她专致贺函,以表彰她培养了杰出子女,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母亲,她对儿子李昌钰的告诫是:你做厅长不是为你自己,是为中国人打开看世界的通道。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尚且有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敬仰。也可以说,是这种眼界的宽度、做人的格局决定了她对子女教育的高度。

尽管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王岸佛那个时代不尽相同,但人性是相通的,教育是永恒的。王岸佛对子女的教育之道,或许对今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能够有所借鉴。用心体悟,相信我们定会有所顿悟。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2003年王岸佛仙逝于美国纽约,一位杰出母亲与世长辞,享年106岁。送葬的当天,美国警界组队而来,摩托车开道出殡,场面之壮观,规格之高,亘古未有。而她的最终遗愿是能够魂归故里,她的博士子女遵从了她的愿望,回到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东台,找到王氏家族,请求将其母录入王氏家谱,此举得到应允,从而最终圆了一个漂泊在外一个多世纪的东台女人的心愿。

向王岸佛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东台人的骄傲!

东台时空 制作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东台记忆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作者简介:

崔海荣,中学高级教师,热爱生活,喜欢游历,并乐于记录生活点滴,曾在报刊和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和随笔多篇,现任教于东台市实验中学唐洋分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东台   镇安   故里   东台市   如皋   台湾   美国   陆地   码头   子女   女士   老人   母亲   博士   记忆   孩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