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毛泽东曾这么评价黄克诚“在党内,黄克诚是最爱提意见的人,上自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见他都要讲。他有些意见讲得很不错,是个敢讲真话的人。”

毛泽东的话说得非常对,黄克诚大将一生信仰笃定,刚直敢言,而且忠诚无私、坚守党性,所以一直在党内军内享有很高的威望。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夏,他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毛泽东曾在这年来衡阳宣传革命,黄克诚听了他的演讲内容后,觉得他讲的都是穷苦人的心里话,很受教育和启发。

从此以后,黄克诚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立志为国家民族找出路,192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黄克诚先是被组织送到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然后又参加了北伐。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回到湖南老家,不久,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来到湖南,发动了湘南起义,黄克诚也参加了,后来他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并被任命为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年轻时的黄克诚

1930年6月,黄克诚来到红三军团担任纵队政委,当时红军受到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准备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红三军团也受到影响,提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

但黄克诚却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红军的实力还十分弱小,现在搞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暴动,不具备条件,是盲动。

红三军团在攻占平江后,召开会议商讨下一步是打武汉还是打长沙,黄克诚在会上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提出攻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我们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至于打长沙,不是不可以打,但不是暴动夺取,而只能是采取游击军事行动,设法将长江守敌吸引到野外歼灭之。”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

黄克诚刚发言完,就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军团领导也撤销了他的纵队政委职务。但黄克诚却一如既往地指挥部队英勇作战。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被纠正后,黄克诚于1931年又被任命为师政委。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黄克诚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由于受南京国民政府制约,八路军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在各师、旅、团通常只设政训处。政工人员地位降低后,部队很快出现了侵犯群众利益等不良倾向。

于是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派黄克诚去部队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黄克诚在115师师部和下属两个团作了半个月的调查,发现部队取消政治委员制度后,政治工作大大削弱,军阀习气滋长蔓延,一些江湖习气也带进了部队当中,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不愿叫“同志”,开口就是“弟兄们”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前排右三)

黄克诚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很有必要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开展反军阀主义的斗争,并完成了一份报告上报给中央。

毛泽东在看了黄克诚的报告以后,非常同意他的意见,下令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机关。黄克诚的直言敢谏也在毛泽东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曾多次提及黄克诚有将帅之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的黄克诚带领3万人马进入东北,并在1946年1月攻占西满重镇通辽,他被任命为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

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四平,毛泽东电令林彪要坚守,“把四平变为马德里”,黄克诚在前期竭尽全力指挥作战,但当他得知国民党军兵力日增、我方部队伤亡严重、难以支持时,便连续给中央发电建议撤守,但始终没有得到中央军委的回应。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四平保卫战

四平保卫战整整打了一个月,尽管我军给予了国民党军队重大杀伤,但我军的伤亡也非常严重,最后不得不撤出四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黄克诚谈起四平保卫战时,曾问他:“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回答说:“前期我们阻敌前进并不算错,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

毛泽东有些生气地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但黄克诚仍然说:“是你的决定也是不对的。”

毛泽东只好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毛泽东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后,中共中央就给东北局发电:“请黄克诚以尽快速度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并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黄克诚的这次任职,是毛泽东点将的。毛泽东认为,打天津的是东北的部队,必须派一名有威望的东北部队的领导干部,黄克诚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占天津,黄克诚开始了对天津的接管,他入城以后严格要求部队,并正确执行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和“避免乱,必须稳”的工作原则,仅用了一周就全部完成了接收。

黄克诚在天津的工作为党积累了在城市开展工作的经验,1949年3月,毛泽东请他来北平汇报工作,并介绍相关经验。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

毛泽东见到黄克诚后,对他在天津的工作大加表扬,然后又告诉他,中央决定让他去湖南主持党政军工作。

毛泽东说:“是我点名让你去的。你有天津的经验,又是去我们的家乡,风土人情熟悉,你去我放心。”

1949年底,黄克诚正式就任湖南省委书记,他在湖南主政3年,在稳定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完成了剿匪、土改等工作,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湖南。

正当黄克诚在湖南干得起劲的时候,1952年7月,毛泽东又点名让他进京,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这让他感到非常突然。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

黄克诚还是想留在湖南工作,他思前想后,终于下决心拨通了毛泽东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了毛泽东的笑声:“哈哈,我就知道你会打电话过来,怎么,想不通?”

黄克诚说:“主席,我觉得我还是比较适合在地方工作……”

毛泽东打断他的话:“可是现在军委更需要你,现在的总后勤部刚组建不久,是个乱摊子!”

黄克诚见毛泽东都这么说了,于是说:“既然如此,我不再坚持个人意见,坚决服从中央决定!”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和妻子

在此后的5年里,黄克诚一直兼任总后勤部部长,提出和确立了“为国家负责、为部队负责”的指导思想,健全完善后勤工作规章制度,为实现后勤工作向现代化建设的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5年,胡乔木《人民日报》社说过这样一番话:

在一般文章里,引用毛主席的话或提到毛主席的时候,最好用“毛泽东同志”这个称呼。

因为主席是他的职务,在文章里不需要这样写。例如:“毛主席的文艺方针”,这句话,意思是国家领袖提出来的文艺方针,好像是领袖提出来的不得不接受。反之,如要说成“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针”,意思就是一个同志写出来的, 因为正确被大家视为方针,这比较好。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胡乔木

尽管胡乔木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黄克诚却表示自己对“毛泽东同志”这个称谓接受不了,他还是习惯于叫“毛主席”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针对当时“大跃进”、“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向毛泽东写了意见信,却因此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7月17日,黄克诚也来到庐山参会,他根据事实情况,也认为彭德怀是对的,他在开会时说:“去年铺张浪费之风增长。地方情况我不了解,就拿中央开会来说,我虽然吃了,玩了,但很不舒服。带戏班子的办法不好,对群众讲勤俭节约持家,下命令几个月不杀猪,我们却吃那么好,影响不好。”

但黄克诚也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受到了批判,他被撤销了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等职务,只保留了中央委员,在此后的六年里,他都一直赋闲在家。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

“文革”时期,黄克诚又继续遭到迫害,他被关押批斗将近10年,直到1977年才恢复工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党内在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国内也有人要求全盘否定毛泽东,以为毛泽东思想不适用新的时期了。一些老战友、老同事和老部下来看望黄克诚时,也因曾受打击和磨难而对毛泽东表示某种怨恨,有的言辞还相当偏激。

黄克诚对此深感忧虑,他坚决不同意全盘否定毛泽东,也不同意放弃毛泽东思想,他多次和老部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辩论。

但有些人却不理解,觉得黄克诚自己受到了这么多迫害,却还为毛泽东说好话,对此黄克诚表示:“正因为我没被整死,我现在才能讲话。我这样讲,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考虑党和国家的原则问题。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掺杂个人问题在里边。”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晚年的黄克诚

1980年11月24日,在中纪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黄克诚专门指出:

“毛主席所犯错误是一个伟大命家的错误;我们应以爱护尊敬的心情来谅解他老人家。”

“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黄克诚的讲话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都索求讲话稿,中纪委的内部刊物《党风与党纪》在1981年第二期最早刊登了这篇讲话。

后来邓小平也看到了讲话稿,他也非常赞同。他让胡乔木对文章进行修改,然后发表。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邓小平

胡乔木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对毛泽东的称呼写成“毛泽东同志”。但黄克诚在重新阅读时说:“我现在还是不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从感情上来讲过不去,还是称‘毛主席’为好。”

1981年4月10日,《解放军报》公开发表了黄克诚的文章,题为《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第三天,《人民日报》也进行了全文转载,很快在国内引起了轰动。

1981年6月27日,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肯定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同时确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行动。

1985年,黄克诚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里将林彪写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罪人,他马上指出要一分为二地看林彪,既要指出他的罪行,也要看到他的功绩。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晚年的黄克诚

有人提醒黄克诚,“文革”时林彪整过他,但他却说:“不管他怎么对我,反正我是要公道地对他。”这充分展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1986年,重病缠身的黄克诚住进了医院,但他拒绝治疗和用药,一旦清醒他就拔掉自己身上的输液针头。他说:“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大将走完了他光荣的一生,享年84岁。

1952年,毛主席点名让黄克诚进京,他却推辞,主席:军委更需要你

黄克诚的雕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总政治部   中国共产党   总后勤部   政治委员   乔木   军委   毛泽东思想   湖南   武汉   天津   方针   部队   主席   同志   错误   中央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