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所谓三线,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岁月流逝,但记忆犹新。三线军工厂对于许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茫然。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2015年的五一假期带着忐忑的心绪,我来到了安徽省霍山落儿岭镇原安徽省东风机械厂的三线军工厂旧址。安徽省东风机械厂在1992年搬迁至今,近20年了,当再次走在霍山县落儿岭的绿树萦绕山间道路上,还是那么的熟悉!再次看到那些残破不堪的三线军工厂旧址时,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那是一个怎样的峥嵘年代?他们又是走着怎样的生活轨迹?如今,在那些已被遗弃的旧厂房中,还藏着许许多多关于三线军工厂的青春记忆,值得我们去寻找去保存。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1964年12月我的父亲在霍山县落儿岭公社应征入伍。所在部队是南京军区工程兵144团,代号6534部队,1965年1月在杭州湾北岸进行国防工程施工。1965年8月部队战略转移,在云南文山集结训练,受命援越抗美。1965年10月秘密出国参战,1968年8月回囯。回国后部队归属广州军区第二炮兵,代号7754,1969年1月进入湖南基地,搞国防工程施工。1970年1月退伍。退伍后调到国营安徽省东风机械厂工作。我的父亲和许许多多从全国四面八方支援三线的建设者们一样,舍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携家带口、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三线军工的国防建设中来。他们无私地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子孙。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现在三线军工厂,它已经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殊不知当年多少满怀青春热血的三线军工人,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在不为人知的深山老林、度过艰苦而又激情的岁月。 看著破败不堪的家属楼和厂房,早已人去楼空,心头不禁悲凉,站在荒凉、满地野草的空地,我仿佛听见轰隆的机器声在耳边响起。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三线军工厂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关于他的历史网上比我们知道的更多,由于远离城市,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全封闭的小世界,有工厂、宿舍、医院、学校、幼儿园、灯光球场、露天电影院等等,我和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出生在这里,直到90年代初期离开搬进省城合肥市南效姚公庙,父母们挥洒他们最好岁月的时候,正是我们从无知到懵懂的最纯真的一段时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在中国的安徽、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豫西、鄂西、湘西、晋南、冀西、粤北、桂西北和青海东部地区的大山深处有一千多个像这样的三线军工厂。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见诸报端,如今也鲜为人所知。 三线军工厂的工人表面上或许与本地居民没有太大区别,可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藏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珍贵记忆。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从1964年至1980年,三个五年计划的15年中,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总投资额几乎占了国家投资的三分之一。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们共同构成了“三线厂”。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如攀枝花钢铁集团、金川有色冶金基地、酒泉航天中心等。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更多的三线军工厂则选址在大山深处,呈“大分散,小集中”式分布。在安徽霍山县就集中了很多这样的军工企业,因为规模相较而言不算大,所以被称为小三线。东风机械厂、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等等……这些都是曾经让职工及亲属子弟骄傲无比的名字。在外人看来,这些厂里的职工们肩负建设国家重任,工资福利待遇优越,生活设施齐全,是最光荣的工人阶级。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安徽省霍山落儿岭一个曾经的三线军工厂,是我们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地方,留有我们青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山沟里的童年前三十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厂里的孩子实在是单纯太多了,他们仿佛是在“世外桃源”里长大的。但又和农村孩子在田间地头长大不同,对三线军工厂的孩子们来说,在这里,有专属的童年回忆。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小时候时常在一起满山瞎玩,三四月份满山的樱桃、桃树和李子树。小孩子们最长做的事就是漫山遍野到处去跑,爬树,抓蜻蜓,到小溪里捉螃蟹,捞鱼和小虾,养过很多家畜,比如:鸡、狗、猪、兔、猫、鸭子,每天去鸡窝找寻鸡蛋是件特别快乐的事。大自然里也有各种好玩的东西,光徒手抓过的小动物不下十种,有蜻蜓、萤火虫、牵牛、笋子虫、金龟子、知了、竹节虫、刺猬、野兔等,山里还有很多野生小果子,像榴榴、四月子、毛栗子、桑葚、野柿子、小樱桃、杨桃等等...,非常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那时候吃肉家家户户都要凭肉票去买肉,条件好〈双职工家庭〉每周可能吃一次,条件不好的〈单职工家庭〉一个月能吃一次肉那就是最幸福的一天了,每次用肥肉炼完油剩下的油渣是特别香的美味。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清晨6点厂里无处不在的大喇叭就开始播音,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大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孩子们则自己走路去学校上学。厂里的大喇叭每天随着时间早中晚要重复三遍; 每个小朋友胸口前都挂着把自家大门钥匙,因为家里除了上班的父母就是小孩自己了,学校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补课,下课放学就自己回家,或者和小伙伴们满厂地乱跑,父母从不担心小孩子会跑丢。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厂区水泥路又宽又直,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家都有那么几辆,每次上班时都能见到由自行车汇成的壮观的长龙。小孩儿们才会走路没多久,就学习骑自行车,不管男女老少车技都很高,连女孩子都会在宽阔的道路上玩大撒把; 学校里老师讲的绝对是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厂里的子弟普通话都说得很好,讲普通话其实是因为在厂里可以听到天南海北的语言,普通话、东北话,山西话,上海话,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每个小孩儿都吃过5角钱2根的厂里自制的冰棍儿,跟大人一起去挤过食堂,都习惯了厂里半军事化的气氛,淘气的时候最怕看到厂里张贴的无处不在的毛爷爷像。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每到星期六的晚上或者节假日里,厂里的露天电影院放电影可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每次都拖着板凳早早地去抢占好位子,每次播放的电影基本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题材电影。在晴和日丽的天气里,拖着板凳去抢占好位子看露天电影,当银幕上的每个镜头都熟稔于心,银幕后放映员旁边的空位,就成了大家又一个逐鹿之地;每当厂里放电影的时候,当地的村民都跑到厂里的露天电影院一起看电影。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在那个年代里三线军工厂里的单身职工都是吃在食堂,住在单身宿舍,而父母亲和孩子们都在厂里的职工都是自己在家开伙烧饭,当地的村民还会将家里种的蔬菜拿到厂里的菜市场来卖,增加点收入,也算是大家相互扶持。虽然生活习惯上有差异,但那时候的生活却很融洽。深山里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这群肩负建设国家重任的三线人,平日里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回忆着这一切,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这样的童年带给了三线军工厂的第三代子弟们的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从小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和城市孩子相比保守规矩的心态。三线军工厂都是以相对隐秘的方式存在的,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享受着特殊的待遇,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儿时的记忆里,工人阶级永远有力量,制造业理直气壮地占据着各个地区主要街道。

记忆中的大别山军工三线厂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曾经的假想敌不再存在了,曾经的规划也已经几经修改。 三线建设的使命看上去已经越发接近终点。和来时的姿态相比,几十年光阴过后,已经有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改变。关于三线建设的功过与否,依然可以大家围在一起畅谈当年的激情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霍山县   军工   霍山   大别山   安徽省   东风   厂里   露天   机械厂   部队   童年   职工   父母   年代   学校   旅游   军工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