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在贵州有这样一句话“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是贵州省遵义市新舟的一个小村庄。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庄,却在清代教育出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在贵州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名人。小编就对沙滩文化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黎氏的入黔和耕读家风的形成

黔北之地,古代名为播州。自从唐朝以来,这里就被杨氏占据,逐渐发展成为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之一。播州杨氏长期在黔北地区进行了开发,为了黔北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在明朝以来,播州杨氏又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力量。公元1600年,杨应龙反叛,明朝调集了6省24万大军发动了“播州之役”,最终将播州土司消灭。此后,明朝将播州分为了遵义府和平越府,分别划给了四川省和贵州省,基本实现了“改土归流”。到了1727年,雍正皇帝又将遵义划给了贵州省。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明朝贵州地图

1601年,巡抚郭子章以为办学为当务之急,奏请将播州宣慰司学改为遵义府学。1603年,又增设遵义府属真安州学。1608年,遵义知府孙敏政举行乡约,要求在遵义建立大量的大量的社学,根据《遵义府志》的对各县的社会统计为:,遵义县14所,正安州2所,桐梓县22所,缓阳县27所,仁怀县22所,共计87所。和当时贵州各府相比,遵义府建立的社学数量高居第一。明朝又在遵义府和管辖各县设置了教授、 训导、 学正等文化教育官职负责教化。学校的大量设立,推动了遵义地区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平播钟

播州平定后,明朝在遵义丈量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平播战争后,播土旧民“仅存十之一二”。因此明朝在这里重新分配土地,“俱人给田三十亩”。为了填补战争后的劳动力不足,就向周边地区招徕移民。这些进入遵义的一名大兴家塾,教育家族子弟文化,钻研儒学,使得遵义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遵义新舟镇沙滩村,这里原本是杨应龙之兄杨兆龙的官庄。平播之役爆发后,黎氏入黔始祖黎朝邦随川路总兵刘铤平播。平播之役后,黎朝邦“占籍承种”,落业沙滩。祖黎朝邦本身四川广安金刀里人,是当地的文化世家。定居沙滩后,黎朝邦确立了黎氏以耕读为本的家庭传统。定居之初,黎朝邦就在附近的回龙山修建沙滩寺,并在寺中建“振宗楼”,创办黎氏家塾。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沙滩村


黎朝邦长子怀仁“教子孙,家法秩然”,他立下了“在家不可一日不以礼法率弟子,在国不可一日不以忠贞告同僚,在乡不可不以正直表愚俗,在官不可一日不守清慎勤三字”的家训。清朝初期,黎民忻立下“三代不应清朝科举”的家规,但是尚儒重教的家风一直流传下来。三代之后,黎安理就考中了举人。黎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对后代影响颇深。沙滩文化代表之一的郑珍,是黎安理外孙,原本家住遵义县西乡(今鸭溪),这里“里氛极恶,博道饰骰”。其母亲为了让郑珍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举家搬迁到了沙滩附近的尧湾。从此,郑珍就和黎氏子弟一同在黎氏家塾中学习。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二,沙滩文化形成和成就

黎氏家族经过几百年的累世耕读,终于在第九代黎恂时取得了突破。黎恂是黎安理之子,和兄弟黎恺并称为“黎氏双壁”。1819,黎安理去世,黎恂辞官归家。1821年,他将平生积蓄全部购买了3万册珍本典籍,运回沙滩,建藏书楼“锄经堂”,以供黎氏子弟研读。守孝期间,他亲自在郁禹门寺“振宗堂”执教。黎恂培育出了子侄9人,郑氏3兄弟和莫氏5兄弟,这些人除了除莫生芝早逝,和莫瑶芝经商之外外,其他均有著作传世。郑珍、莫友芝和黎兆勋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并称为“黔之通人”,而郑珍、莫友芝又并称为“西南大儒”。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沙滩村


黎兆勋主要在诗词方面取得成就,是当时贵州一流词家,在全国词坛也有名望,有《侍雪堂诗钞》、《葑烟亭词钞》传世。郑珍和莫友芝为汉学大家,两人合著的《遵义府志》,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梁启超评价为“天下第一府志”。两人在朴学(训诂(文字学)、经学、版本目录、音韵学)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郑珍写下的《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汗简笺正》等。莫友芝在版本目录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版本目录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写下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韵学源流》为中国第一部音韵史专著。两人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莫友芝擅长书法,是清朝十大书法家之一。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西南大儒

黎兆勋、郑珍和莫友芝之后,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为黎庶昌。黎庶昌是中国晚晴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也是沙滩文化集大成者。1862年,他上《上穆宗皇帝书》,痛陈时弊,主张改良。随后进入了曾国藩幕僚,成为了“曾门四弟子”之一。从1876年起,他随郭嵩焘、曾纪泽、陈兰彬等出使欧洲5年,游历欧洲10国,考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归国后写成了《西洋杂志》,成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之后,他又多次被派任驻日本国大臣。由于对世界潮流较为了解,因此他主张推行了变法,曾经建议“整饬内政,酌用西法,修铁路,练水师,兴商贾,走强国富民之路。”可惜没有被采纳。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黎庶昌故居

黎庶昌不仅在外交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惊人的。黎庶昌曾在日本刻印 《黎氏家集》,收录黎氏诗词古文集40余卷。他的《卜来敦记》、《访徐福墓记》、《游日光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在当时文坛上,有“南黎北薛”之称,南黎就是黎庶昌。《中国文学史》对黎庶昌的散文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晚期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另外,他在日本编纂的《古逸从书》,集考据训诂之大成;《谈天汇志》是对沙滩天文学、历法学的总结。在地理学方面,除了《西洋杂志》之外,他还写下了有《欧洲地形考略》、《西洋游记》、《由北京出蒙古中路至俄都路程考略》、《由西北俄境西路至伊犁等处路程考略》、《丁亥入都纪程》等。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除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之外,同时期的沙滩村还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学士,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清朝,沙滩村的文人一共写下了221部著作,其中黎氏128部,郑氏59部,莫氏34部。这些著作以汉学为主,涵盖了教育、科技、医药、金石、书画、版本目录等。因此,沙滩文化成为了当时贵州文化最闪耀的地方。

三,沙滩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重视文化教育。沙滩的成功,离不开文化和教育。而沙滩黎氏家族在重视文化方面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开办私塾,形成了累世耕读的家风;二是形成了藏书的习惯。第一点在上文中有所介绍,这里就不在多说。关于藏书,似乎也是沙滩人的爱好。黎黎恂在锄经堂中藏书万余卷,是贵州第一位私人藏书家。郑珍曾创设“巢经巢”书室,积累书籍四万多卷;莫友芝和“影山草堂”书楼,有藏书六万多卷,为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黎庶昌设拙尊园藏书楼,藏书七八万卷之多。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黎庶昌在日本期间,不惜以重金求购中国失传而流失到日本的旧籍,最终得到了26部书籍,共200余册。莫友芝为了担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时,推辞李鸿章和曾国藩的邀请,到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最终因为突然风寒而去世。曾国藩率下属官员数百人前往祭奠,并写下:“京华一见使倾心 , 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平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的挽联。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关心国计民生。黎氏祖先黎怀仁曾立下家训:“在家不可一日不以礼法率子弟,在朝不可一日不以忠贞告同僚,在乡党不可一日不以正直表愚俗,在官不可一日不守清、慎、勤三字。”这告诉黎氏子孙必须要遵循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黎氏子孙在家则致力于学问,在乡则乐善好施,在官则清正廉洁。黎庶昌年少时就立志“震禄一世”。他向朝廷多次提出了改革措施。他关心国家边疆问题,曾经提出深入西伯利亚,仔细考察西北边疆。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安贫乐道。黎氏讲究耕读为业,也就是讲究安贫乐道的精神。黎氏子孙虽然后来基本都能够走向仕途,但是最终都回归乡野,回归本分。郑珍晚年,贫病交迫,食不果腹,依然钻研学问,写诗作画,毫无悲戚之感。在死前的签约还写完了《亲属记》书稿一部。莫友芝成年后,担起一家30口的重担。但是他制订《甲辰家规》,要求家人勤俭清贫,强调:“贫乃吾家故物”。他说“人不从艰困中将此穷骨头十分磨炼,虽有美材,终是不成大器,则贫又岂是害人之物乎?”黎庶昌六岁丧父,他只能跟着长兄去书堂旁听,当时教书先生发现后,就免费让他入塾。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沙滩文化的形成,成就和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遵义县   贵州   汉学   大儒   遵义   家塾   目录学   黎庶   贵州省   沙滩   明朝   成就   西洋   文化   藏书   精神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