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离过年就剩三周的时间了,相信宝宝们早已经在各大超市、菜市场“战果”累累了吧。而说到这寒冬腊月,最受欢迎的一道吃食恐怕非火锅莫属,而且各大流派皆有死忠粉儿。什么老北京涮肉、潮汕牛肉锅、重庆九宫格、内蒙肥羊火锅、羊蝎子火锅、澳门豆捞火锅、滇味火锅……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但你们知道嘛,这火锅可是纯正的“国产”。作为吃货民族,我们的老祖宗早在4000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吃食,最早叫“古董羹”,因投料人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而且不仅火锅中涮煮的食材在不断演变,火锅的“锅”更是一部活的中华器物进化史。从最早的陶锅、青铜锅再到明清的银锅、珐琅锅,越来越有逼格,简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反倒是现如今的我们对于器物的关注大不如前了,没有古人吃的精致,吃的讲究,锅子彻底沦为配角。


所以趁着还没过年,小艺就跟大家一起,看看千年前的老祖宗们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一万前的陶鼎掀起了“火锅史”的开端


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那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通通被丢入鼎内,然后在下面生火煮熟。这也就是最早的火锅啦。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不过当时吃火锅既没有盐,也没有调料,更没有麻酱、辣酱、XO酱、沙茶酱……味道确实不咋地。而且陶鼎太大不能移动,吃起火锅来实在是不方便,于是老祖宗改良制作了较小型的铜铁器皿。


商周:青铜器火锅为贵族专享


到了青铜器鼎盛的商代,“火锅”已经进化到了让人惊叹的精致程度。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一只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 (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种鼎,称之为“温鼎”, 其实就是商代的“火锅”。“温鼎”内有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这就是火锅的雏形了。不过这时的火锅可是专供王公贵胄们食用的奢侈品!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西周有盘鼎 (故宫博物院馆藏)


春秋战国:火锅调料开始上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火锅开始大众化,走入了广大吃瓜群众的餐桌上,用来烹煮的“温鼎”也小了许多,曰“温炉”。最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先辈味觉终于上线了!开始在食用火锅时蘸些盐、辣椒等调味品,吃火锅蘸料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哒~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战国时期的青铜温炉

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各国人民都爱吃火锅~


汉代,鸳鸯火锅横空出世


汉代出现了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这其实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染炉(江西博物馆馆藏)

除了吃分餐制形式 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还出土了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就是一位资深火锅“吃货”,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分格鼎,顾名思义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跟我们经常吃的鸳鸯锅一个道理,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老饕们。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汉代分格鼎(南京博物院馆藏)


三国两晋:曹丕发明“五熟釜”一次能吃五种锅底


到了魏晋时期,火锅更加盛行,人们也开始了对锅底的研究,鸡汤锅、麻辣锅等各种汤锅应运而生,而火锅器具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魏文帝曹丕酷爱火锅,吃一次火锅要吃好几种锅底,但一只鼎只能盛一种锅底,吃一次火锅要用很多只鼎,曹丕非常不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独创了“五熟釜”,在铸造时将鼎中的空间分成五部分,这样一只鼎里就可以盛放五种锅底啦,比我们现在常吃的“鸳鸯锅”还要高端。 嗯,这可能就是制霸全国的重庆九宫格的“先祖”吧。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五熟釜(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

而且此时的火锅已经“百家争鸣”,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等。


唐代:唐三彩成为火锅主流


到了唐代,更多的达官贵人也开始迷上了小火锅,比如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唐代的火锅也不同以往,用上了大唐独有的唐三彩来打造,令火锅这种吃食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唐三彩火锅( 重庆火锅博物馆藏)

而且作为当时的世界老大,全球No.1,唐朝人民还把火锅成功传到了日本,于是涮肉食俗又成功风靡了东瀛,也就是今天在日本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呷哺呷哺”。


宋代:吃火锅乃“暖炉会”必备项目


到了宋代,火锅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当年的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吃烧烤,有的吃火锅。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重庆火锅博物馆馆藏)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也提到了吃火锅,说的是他游武夷山时,访隐士止止师,在雪地里捕获了一只野兔,但无厨师烹制。隐士告诉他在桌上放个生炭的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等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按照止止师的说法,林洪赶紧试了一下,感觉确实不一样,尤其是当天外面大雪纷飞,更增加了一种意境。于是将此种吃法取了一个雅名:“拔霞供”。


明代:朱元璋自创“风羊火锅”


明代建国初期,朱元璋比较节俭,金银器很少,且金银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老百姓是不允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即使皇家用的金银器也很少。但啥都能省,唯独这口吃的不能省!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比如上面这件明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左有“子孙满堂”的铭文,右有“有喜鹊落眉梢”的刻纹。火锅制作精细,器型罕见。传说这个“风羊火锅”可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的呢。果然,每个皇帝都是枚资深吃货……


清代:乾隆爷是火锅的超级“迷弟”


在所有朝代中,最爱吃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朝人。北京老炮们最爱的涮羊肉火锅就在当时就大行其道。 当然,清朝吃火锅最豪华的还要数帝王家,而且火锅还晋升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清朝每个皇帝都蜜汁喜欢吃火锅,尤其是乾隆爷,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以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来说,据记载,共上各类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1783年的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官筵宴宗室,就办了530桌火锅宴,其盛况可谓壮观。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清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1796年,嘉庆帝登基时,也曾大摆火锅宴,号为“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比乾隆时的1300多个还要多!

到了慈禧太后时,宫中盛行“菊花火锅”。每当深秋菊花盛开,慈禧太后就喜欢采摘菊花瓣制菜食用,不得不说真的很会吃……御膳房会将火锅内兑入鸡汤煮沸,再取白菊花瓣净洗,撕成丝撒入锅中,待菊花清香渗入汤内,将生肉片、生鸡片等入锅烫熟,蘸汁食用,就是两个字:鲜!美!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清银寿字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火锅在清宫中又称热锅,其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其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种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5部分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食品。

另一种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能把水烧开,生鱼、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火锅的制作工艺也越发精致,什么银盖火锅、粉彩火锅、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层出不穷,单单摆在那里,很难想象这件精美的器物是用来刷火锅的。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清晚期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铜锅、银锅、珐琅锅……古人吃的火锅简直是一部中华器物进化史

清咸丰粉彩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过年“囤肉”,还不来顿火锅过过瘾?


-END-

编辑|安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珐琅   器物   乾隆   火锅   故宫   进化史   商代   暖炉   炭火   锅底   老祖宗   宋代   中华   青铜   鸳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